2020-07-22 13: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Insulindian 果殼
如何在黑暗無光的深海裡生存?一種方案:擁有比黑更黑的皮膚。
一種「超黑魚」 穴口奇棘魚(Idiacanthus antrostomus)| Karen Osborn, Smithsonian
「超黑魚」
只有不到 1% 的陽光,能夠照射到超過 200 米的深海裡;這裡除了發光生物,幾乎一片漆黑。為了在深海裡隱身、不被捕食者或獵物發現,一些魚會演化出「超黑」的皮膚——這是目前已知的最黑的幾種材料之一。
例如,夢角����屬(Oneirodes)的一種魚,對光的反射率只有 0.051% 。這比普通黑紙 10% 的反射率低得多,而目前最黑的合成材料(垂直排列的碳納米管),對光的反射率則為 0.045%。
另一種「超黑魚」角高體金眼鯛(Anoplogaster cornuta),在普通條件下拍攝出來就是黑漆漆一條魚(右圖)| Karen Osborn, Smithsonian
在最近的《當代生物學》期刊上,來自美國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杜克大學的科學家找到了 18 種「超黑」的魚,夢角����屬的這種魚是其中最黑的。這 18 種魚的皮膚,對整個可見光波段的平均吸收率超過 98.96%;對深海中存留最多的 480nm 光線,有超過 99.4% 的吸收率。
皮膚中的黑素體
之前在鳥類、蝴蝶、蜘蛛等動物上也發現了超黑表面,它們多是通過角蛋白或甲殼素,在表面形成了特殊的結構。這些魚則不同,它們僅僅依靠皮膚中黑素體的排列,就實現了超黑。
一些雄性極樂鳥也有著超黑的羽毛 | Ed Scholes
黑素體是一種含有黑色素的細胞器。科學家使用電子顯微鏡對 9 種超黑魚的皮膚進行觀察,發現它們的皮膚中都有一層密密麻麻堆積的黑素體;而且,經過與模型的對比,研究者發現,這些黑素體的排列方式與最優狀態非常接近,從而達到了極低的反射率。具體來說有以下兩點特徵:
1)根據模型,當黑素體的等效直徑為 600~800nm、長寬比為 2 時,黑素體層對光有最低的反射率。而這些超黑魚的黑素體,等效直徑為 612nm,長寬比平均為 2.1。
2)當黑素體層厚度增加時,反射率會快速衰減;但當厚度增加到 7µm 以上時,受限於最表層的反光,反射率則將不再繼續降低。而超黑魚的黑素體層,平均厚度約為 8µm。
研究中用到的另一種「超黑魚」 厚頭犀孔鯛(Poromitra crassiceps)| Karen Osborn, Smithsonian
模仿這種「魚中黑洞」的皮膚,人們可能開發出更便宜、靈活和耐用的超黑材料,應用於光學設施、軍事製造等,可以防止反射光對性能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Davis et al., Ultra-black Camouflage in Deep-Sea Fishes, Current Biology (2020), https://doi.org/10.1016/ j.cub.2020.06.044
作者:Insulindian
原標題:《深海生存方案:當一條比黑更黑的魚》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