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與一粟的相遇:科學家發現人腦與宇宙存在結構相似性

2020-12-10 木木西裡科技

宇宙的一個引人入勝之處是,相似的形狀和圖案總是能不經意間在最不相干的地方被發現。人類耳蝸和螺旋星系具有著類似的螺旋結構;閃電轉瞬即逝的痕跡中出現了與人類靜脈類似的走向;中子星外層和人類細胞細胞膜形態接近……而在一項最近的研究中,科學家比對了人腦神經元網絡與宇宙網絡的形狀特點,並發現了二者在結構上的驚人類似。



在這項大膽的先導研究中,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和一位神經外科醫生通過定量分析,比較了自然界中兩個最複雜的系統:人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和宇宙中的星系宇宙網絡。而他們也確實因自己的發現而吃驚,宇宙可能與人類大腦——這個大小僅是其十億億分之一的物體——具有自相似性。一種神秘的結構相似性竟然穿越了27個數量級,使二者在滄海一粟的無限落差中相遇。


這一相似性對人們來說並不新鮮。早有科幻小說推想人類的大腦就是一個宇宙,通過想像力和文學將這個理念傳播開來。而在更早的研究裡,有研究人員利用大型計算機模擬了宇宙的生長演變,在模擬進行了一段時間後,他們驚訝地發現,宇宙生長出來的結構竟然和人腦十分相似。


Figure.1 宇宙網絡物質分布模擬圖(左)與小腦神經元胞體分布圖(右)其中神經元經過2F11單克隆抗體染色後顯示出神經纖維束(neurofilament)的形態,右圖由摩德納大學附屬醫院解剖病理系的Elena Zunarelli博士提供


但是,除了外觀之外,人腦和宇宙還有著更多的共性。在過去的幾年中,本次研究的負責人——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Franco Vazza和義大利維羅納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Alberto Feletti,一直致力於探索兩者表皮之下的更深入的相似性。


2017年,他們在雜誌《Nautilus Quarterly》發表文章提到:星系可被分為很多不同規模的巨型結構,分別被稱作「星系團」(cluster)、「超星系團」(supercluster)和「纖維束」(filament),延伸數億光年之遠。而這些結構之間的邊界及其周圍被稱作「空洞」(cosmic void)的空間可能極其複雜。引力作用將這些邊界上的物質加速到每秒數千公裡,在星際氣體中產生了駭人的衝擊波和湍流。通過衡量描述它所需的信息位數的大小,我們已經預測到絲狀結構與空洞的邊界是宇宙中最複雜的空間之一。


兩位科學家關心的是,這個充盈宇宙的超巨結構與我們的大腦究竟存在怎樣的聯繫,而這種聯繫又是如何發生的?



Figure.2 Franco Vazza(左)和Alberto Feletti(右)


他們的研究從定義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開始。


人類小腦有將近690億個神經元,此外,佔大腦80%的皮質灰質中還有約60億個神經元,可觀測的宇宙網絡則包含超過1000億個星系。我們可以看到,人腦中的神經元總數與可觀測宇宙中的星係數目大致相同。而兩者也具有類似的構建形式,都是由「節點—細絲」形式連接而成的網絡結構。節點之間的信息和能量流僅佔每個系統質量和能量含量的25%左右。


人腦和宇宙在組成成分上也有接近之處。研究人員將暗物質和水類比,因為它們都是在各自的網絡體系中扮演著惰性填充物的角色。有趣之處是,大腦中水約佔77%的質量,而宇宙中的暗物質則佔去了72%的質量。


不過上述的分析還是定性的。研究的定量分析部分則提供了更令人信服的論據。兩位科學家通過定量比較、測量微小波動的強度,發現儘管人腦神經網路與宇宙結構在大小規模上存在實質性差異(相差了27個數量級),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結構形成的物理過程也全然不同,但兩者的複雜結構分布卻驚人地相似。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Figure.3 空間尺度上的波動分布函數,同時示出了雲團、樹枝、等離子體和湍流的功率譜密度以作比較;灰色為腦灰質曲線,藍色為小腦曲線,紅色為宇宙網絡曲線。


Vazza博士表示:「我們對兩個系統的譜圖密度分別加以計算。這是天文學用於研究星系空間分布的一種常規手段。結果分析表明,從1微米到0.1毫米的範圍內,人類小腦的神經元網絡內波動和宇宙網絡物質分布過程極為接近。」


研究還比較了人腦網絡和宇宙網絡的一些其他參數。比如,就連接到每個節點的細絲數量而言,人類大腦皮層中每個節點平均佔有4.6至5.4個接口,而宇宙網絡的這一數值為3.8至4.1。並且人腦和宇宙所表現的信息容量也較為接近。


人類大腦的記憶力約為2.5 PB(1PB=1024TB)。而一些模擬研究表明,想要模擬出描述整個可觀測宇宙的演變需要大約 1到10PB;將宇宙結構所具有的複雜性轉化為信息容量則約為4.3 PB。這些數值的極端接近,似乎意味著可以人腦中的所有信息儲存編碼為一個宇宙。當然,這並不是說宇宙就是個大腦抑或是具有感知能力。但人們的確可以合理推測兩者背後有著類似的結構增長機制。


此外,這個分析並未指出兩個系統間的動態相似性。構建信息在時間和空間內的傳遞模型將是接下來的研究關鍵。對於宇宙網絡,這已經可以通過數值模擬實現;對於人腦,研究需要依靠更多全球樣本的估算數據。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在更複雜的數字人腦模型中檢驗這些概念。#木木西裡#

內容來源:知社學術圈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人腦和宇宙有驚人相似性,難道宇宙是一個大腦?
    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發現,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有不可思議的相似性。費萊蒂(Alberto Feletti)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詳細闡述了星系的宇宙網絡和人腦中複雜神經元網絡之間的相似之處。具體來說,人腦由大概100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網絡構成,這些神經元形成了100萬億個神經連接。
  • 宇宙結構與人腦到底有多相似?科學家對比後,直呼宇宙不可思議
    而這兩位科學家想要知道:大腦神經元和宇宙結構是否也有「神似」之處,或者說是否有功能上的雷同呢?兩個人的研究甚至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的機制大不相同,但二者之間的複雜程度和自組織性竟然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
  • 宇宙結構與人腦到底有多相似?
    而這兩位科學家想要知道:大腦神經元和宇宙結構是否也有「神似」之處,或者說是否有功能上的雷同呢?但令人震驚的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大腦的驚人複雜性,甚至絲毫不遜於跨幅達數億光年的宇宙結構。兩個人的研究甚至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的機制大不相同,但二者之間的複雜程度和自組織性竟然表現出了驚人的一致。
  • 研究繪製人類大腦和宇宙之間的奇形結構相似性
    這兩種類型的結構大小相差 27 個數量級(十億億)。但研究人員說,研究小組的結果表明,雖然驅動宇宙結構和人腦結構的物理過程存在極大的不同,但它們可能導致類似的複雜程度和自我組織。 出發點是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人類小腦約有690億個神經元;可觀測的宇宙網包含超過1000億個星系。是其中之一。
  • 大腦網絡和宇宙網絡的驚人相似性
    星系網絡,發現它們之間驚人的相似性。它可以被建模為一個多層網絡,也就是所謂大腦連接組:近鄰的神經元連接形成局部結構,不同的局部結構之間形成連接實現認知功能。揭開人腦連接組的結構和功能之謎,並明確膠質細胞和微環境的作用,是如今神經科學主要的挑戰。
  • 科學家在人腦內發現「多維宇宙」,人腦或是打開11維空間的鑰匙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腦的重量約為成年人體重的2%,其中含有140億個神經細胞,大腦控制著我們的思維與行動,如果沒有發達的大腦,那麼我們或許與動物並沒有區別。而在最新的一項關於人腦的研究中,科學家認為人腦中存在著多維度的幾何空間,科學家發現,人腦中最多可以含有11個維度,最少則有7個維度,換句話說,人腦中竟然含有一個龐大的多元宇宙。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他在「一粟」之中讀滄海
    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黃邦欽,從浮遊植物入手,在我國近海開展了百餘航次現場研究,建成了配套參數齊全的浮遊植物實測數據集。
  • 宇宙會是巨人的腦袋嗎?科學家找到了證據,宇宙類似於人腦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認為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人,而太陽系只是其中一個細胞。但是,許多人就只是提出了這樣的猜測,並沒有去尋找更多的證據。博洛尼亞大學的兩位科學家認為,人類的大腦類似於宇宙,並且找到了證據。這項研究已經發表在《物理學前沿》雜誌上。
  • 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
    原標題:研究海洋浮遊植物三十年,黃邦欽——「一粟」之中讀滄海(自然之子)黃邦欽  資料圖片核心閱讀浩瀚海洋中,體量僅微米級的浮遊植物,是比「滄海一粟」更小的存在。浮遊植物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從其組成的細微變化中,又如何窺探海洋變化?
  • 宇宙類似大27個數量級的人腦?科學家發現大量令人震驚相似之處!
    雖然這個猜想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將人腦神經網絡和宇宙星系網絡進行了定量對比,還真發現這兩個相差了10^27倍的系統之間存在大量令人震驚的相似之處。這項研究來自博洛尼亞大學天體物理學家佛朗哥·瓦扎(Franco Vazza)和維羅納大學神經外科醫生阿爾貝託·費萊蒂(Alberto Feletti),他們對這兩個在規模上相差了27個數量級的網絡進行了定量分析。
  • 人腦或是小宇宙?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網與星系網絡驚人相似
    據《流行力學》網17日報導,天體物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合作,比較了宇宙和大腦神經元網絡之間的相似性。儘管在規模上存在很大差異,但這兩者複雜的系統卻驚人地相似。大腦神經網與星系網絡的比較據報導,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的天體物理學教授Franco Vazza和維羅納大學(University of Verona)的神經外科醫生Alberto Feletti研究了自然界中最具挑戰性也是最複雜的兩個系統之間的相似性:宇宙的星系網絡以及人腦中神經元細胞的網絡。
  • 科學家發現了宇宙與大腦之間的相似之處
    義大利科學家比較了可觀察宇宙中的星系網絡和人腦中的神經網絡。他們發現他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這項研究發表在《物理學前沿》雜誌上。人腦的功能歸功於其龐大的神經網絡,據信其中包含約860億個神經元。可觀測的宇宙又由至少1000億個星系組成。兩種結構中的神經元和星系僅佔總質量的約30%,並以長絲或節的形式排列。
  • 宇宙是27個數量級的人腦?科學家:相似之處眾多
    科學家也發現人腦和宇宙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是人類的存在確實可以和宇宙相比擬!物理學家佛朗哥·瓦扎以及醫學家阿爾貝託·費萊蒂對人腦和宇宙之間相差27個數量級進行了一定的分析。結果中可以看出雖然擁有巨大的差距,但是二者的內部的連通性都是通過相像的原理演化而成,而且不同的演化過程中還有相同複雜度以及自組織性的結構!可能這種描述過於系統化,那到底是何意思呢?
  • 宇宙是未知生物的大腦?你相信嗎?人腦結構竟然與宇宙驚人的相似
    老鼠的大腦是由大量的相互連接的神經元組成的,而早期的宇宙呢?星系之間也是相互連接的。從兩張照片上來看,我們幾乎無法分辨出兩者的不同。科學家試著將對比圖片換成人腦,與宇宙做了對比,結果發現,宇宙的結構和人腦的結構也極為相似。這就讓很多人開始懷疑了,宇宙與大腦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 最近,科學家通過嚴格的對比分析,發現宇宙和大腦確實驚人地相似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的大腦可能也是整個宇宙。但是這些圖像之間的相似性可能僅僅是一種不存在的錯覺(感知相似),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畢竟,考慮到兩者之間巨大的規模差異,它們怎麼會有相似之處呢?但是,如果除了大腦中的神經元網絡和宇宙中的星系網絡之間的視覺相似性,一種客觀的測量方法可以比較它們到底有多相似。
  • 宇宙等於「巨大的人腦」?星繫到底有多複雜?
    然而宇宙的複雜並不比人腦差多少,例如,星系可以聚集成巨大的結構(稱為星系團、超星系團和絲狀體),這些結構可以伸展數億光年。這些結構和鄰近的被稱為宇宙空洞的空白地帶之間的邊界可能非常複雜。因此,我們時常會聯想:宇宙是不是一個巨大的人腦?星繫到底有多複雜?
  • 生物大腦結構為什麼像宇宙結構宇宙網?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在科普之前,大家先來猜猜,哪一個是生物的大腦突觸結構,哪個是宇宙網結構。大腦和宇宙,這兩個東西完全是兩回事,怎麼可能是相似的呢?但是你看到這張圖也許就不這麼認為了。科學家們希望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除了外觀相似之外,還有什麼能讓它們結合起來。
  • 人腦連接結構如指紋一樣獨一無二
    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15日發布新聞公告稱,該校領導的研究團隊使用一種新的成像技術,證實了每個人的大腦連接結構與指紋一樣,也是獨一無二的,而且這種特異性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研究團隊在《科學公共圖書館·計算生物學》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對人腦連接結構特異性的理解將有助於人腦功能及相關疾病的研究。
  • 生物大腦結構為什麼這麼像宇宙結構宇宙網?科學家們正在研究這個問題
    在科普之前,大家先來猜猜,哪一個是生物的大腦突觸結構,哪個是宇宙網結構。大腦和宇宙,這兩個東西完全是兩回事,怎麼可能是相似的呢?但是你看到這張圖也許就不這麼認為了。科學家們希望可以用科學來解釋除了外觀相似之外,還有什麼能讓它們結合起來。
  • 穿梭宇宙各個維度空間的東西被找到,科學家:連十一維空間都能進入
    科學家稱,在四維空間中,時間便是具有可逆性的。因此在四維空間中,我們可以自由地去往將來或者回到過去。據分析,宇宙之內的最高維度可被拓展至十一維度。能夠存在於十一維度中的個體估計就是宇宙的統治者了。但是大家也不要想太多了,就目前的狀況來說,人類社會還不可能達到十一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