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東西,近些年開始逐漸在性用品商店成為暢銷品,就連香港導演徐克的電影《女人不壞》都在向它「致敬」。它就是費洛蒙(pheromone)。
雖然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這個名詞及其內在涵義仍然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卻一點都不能阻止這個概念的流行,尤其在網絡上。
兩性吸引之源
1959年1月,德國科學家皮特·卡爾森和馬丁·魯施針對同一物種個體之間分泌的用於交流信息的化學物質,提出了一個新的名詞——費洛蒙。這一名詞所表達的內容,既不同於當時已經存在的外激素,也不同於廣為人知的荷爾蒙。
外激素是在1932年由生理學家法蘭克福·貝特提出的一個更為廣義的名詞。它涵蓋了許多種相互作用的化學物質,包括交流或者吸引,泛指被動物們分泌到體外,並能夠被其他動物感知的激素。
早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就注意到,母狗的分泌物會對公狗產生吸引力。 |
但是,卡爾森和魯施想要一個範圍更窄的概念。這個概念所定義的範圍,是同種物種之間動物交流所分泌的化學物質,起到互相吸引的作用。這種化學物質由很小的分子組成,能夠隨風飄散,以空氣為介質進行傳播。這種化學物質可能由多個器官分泌,而不是像荷爾蒙,只局限於內分泌腺。
於是,他們「發明」了新的詞彙——費洛蒙(pheromone)。這個詞的一部分來自希臘語的pherein,意為轉移;一部分來自hormōn,意為興奮;在最後綜合了外激素ectohormone一詞後,費洛蒙遂告誕生。
實際上,卡爾森和魯施還不是費洛蒙的真正先驅,他們只是在恰當的時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名詞。費洛蒙的真正拓荒者是卡爾森的同事——阿道夫·布特南特。
早在古希臘時代,人們就注意到,母狗的分泌物會對公狗產生吸引力。1871年,達爾文就在一本著作中提到:兩性之間,除了通過視覺和聲音的互相交流,可能還通過一些神秘的化學信號互相吸引。
描述最為詳細的,還是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19世紀70年代,他在其著作中就描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雄天蠶蛾會圍繞著藏在鐵絲網後面的雌天蠶蛾飛舞,卻對關在玻璃杯中的雌天蠶蛾熟視無睹。很顯然,天蠶蛾不是靠視覺來吸引彼此。那麼,是什麼替代視覺來幫助天蠶蛾傳遞「愛情」的信號呢?
在這個問題被提出近90年後,1959年,布特南特在其論文中給出了答案——蠶蛾性誘醇,一種用於蠶蛾之間的性費洛蒙。
當然,布特南特是經過嚴格的科學實驗才給出這一結論的。因為在實驗過程中,經過分離、確認、合成、活體再確認這四個步驟,布特南迪才最終在實驗室中證實了費洛蒙的存在。這一發現,也標誌著現代費洛蒙研究的開始。
卡爾森和魯施是有遠見的,因為他們注意到,費洛蒙這個詞很有可能被應用於很多物種,包括魚類、水下甲殼類、陸地哺乳類和昆蟲。他們預測,費洛蒙不僅可以通過嗅覺產生作用,還有可能直接作用於大腦或其他組織。
轉眼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預測都已經被證實。對此,卡爾森和魯施大概也會感到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