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那句「北平之秋就是人間天堂」,成了人們對北京秋天的期待。儘管北京的秋天很短,仍是很多北京人最愛的季節,在綿綿秋雨打過之後,清透的天空下搖曳著楓葉紅銀杏黃,無論是大街上還是胡同裡,都金燦燦一片。伴著糖炒慄子的香味和遛鳥的老人們身影,北京就這麼變成了北平,從容不迫又極具煙火氣,這是皇城根下獨一份的秋天。
北京賞秋的地方不少,比如著名的香山紅葉、釣魚臺銀杏大道,而我卻更加偏愛人少幽靜的寺廟。如果你曾經在北京的大小胡同裡逛過,會發現寺廟的數量不在少數,它們的密集程度,即使是城中祭祀場諸多的羅馬、巴黎、倫敦等城市,也是無法與之相比的。
雖然經過歲月的變遷,現如今街巷裡的部分寺廟已不復存在,但留存的至今仍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從耳熟能詳的雍和宮,到略顯冷門的五塔寺,都如喧鬧的都市裡隱藏的一顆顆遺珠。而那些有著千年歷史的參天古銀杏,於秋風中靜靜守候著它們的安寧,紅牆黛瓦,秋葉靜美,大抵就是這般景象了。
01 ▏雍和宮
被譽為「龍潛福地」的雍和宮,是北京市內煙火最旺身世又最曲折的,它始建於清康熙三十三年,原為雍正即位前府邸。從雍正駕崩乾隆繼位之後,等級便不再是王府,主要殿堂的綠琉璃瓦全部換成黃色,又將單簷屋頂改成了重簷,儼然一副「小紫禁城」的模樣。
後來為了團結信奉喇嘛教的蒙藏兩族,乾隆正式把雍和宮改為喇嘛廟。如果有留意北京地鐵的英文報站,會發現雍和宮叫The Lama Temple,意思不言而喻。
走進雍和宮,會發現它與一般的寺廟不同,在入口處是南影壁和東西北三座牌坊圍起來的橫長庭院。只有穿過正牌坊後,經過一條長長的輦道才能到達雍和宮的正門——昭泰門。
其實這條輦道並非一開始就有,而是雍親王當了皇帝,雍親王府變成皇帝的行宮之後,才修建的。它的出現一是為了龍車鳳輦作專用道,二是為了在其兩側設置活佛居所。如今這條道兩側種植有茂密的銀杏樹。
銀杏又名「壽星樹」,古時中國的僧人有選用銀杏樹來代替佛門聖樹「菩提」的習慣,這些銀杏樹何時種植暫無記載,樹頂早已呈現遮天蔽日之勢,每到秋天的時候金黃一片,而落葉會簌簌落落鋪滿整個輦道,成雍和宮一大美景。
除此之外,還有雍和宮內如小燈籠般高懸的柿子、裂開的紅石榴、斑駁陽光裡靜坐的僧人......滿目深秋畫卷,空中縷縷青煙,別有禪意。
02 ▏五塔寺
與北京動物園北門一橋相隔,有一處靜謐綠茵掩映的寺廟叫做真覺寺。也許提起它的名字,很多人會一片茫然,但你要跟北京當地人說到五塔寺,幾乎無人不曉。可能因為這個原因,才讓這所挨著小河邊的寺院遊客甚少,頗有點臨近繁華卻遠離塵囂之意。
五塔寺即是真覺寺,因寺內高石臺上有五座小型石塔而得名。初看這座佛塔,會覺得與我國古佛塔樣式不太相同,其實它正是按照明永樂年間印度高僧向明成祖進獻的一座「金佛五軀金剛寶座塔」塔式模樣來修建的。
如今在國內現存的金剛寶座塔僅有十餘座,北京的只有碧雲寺金剛塔與它相似,但論年代最早、造型最精美,還得是真覺寺中的金剛寶座塔。踏入寺院內,便能看到寬敞的庭院正中間赫然屹立著金剛寶座塔,在兩側高大銀杏樹的掩映下,顯得古韻十足。
這兩棵超過佛塔年齡的銀杏樹,就算在民國初年五塔寺逐漸衰落,只剩一塔的情況下,它們仍然巍巍留存。現今已經走過了近600年的歲月,如左右衛士般枝繁葉茂的守護著這座佛塔。
當北京秋意濃時,這一樹的金黃會將寺廟的秋天點綴得無比美好,漂亮的銀杏樹裹住五塔寺,如一幅絢麗的油畫,竟生出了些許浪漫。
不同於雍和宮的響亮名氣,深秋時節的五塔寺更像一個靜待閨中的小花園,於濃密的大樹下坐坐,感受著一樹一寺的相得益彰,那份神韻空靈早已滲透心間。
03 ▏大覺寺
嚴格來說,大覺寺不在北京市內,它已矗立在西山腳下千年,曾作為北京林業學院的校舍來使用。也因春季玉蘭花的綻放,與法源寺的丁香、崇效寺的牡丹齊齊譽為「京城三大花事寺廟」。
而在深秋前往大覺寺的遊人,大多數是衝著銀杏而來。寺廟裡銀杏樹眾多,但最有名的還是無量壽殿前的一棵900多年的銀杏樹,被人譽為「銀杏王」,這棵近千年的銀杏樹以一己之力向人們展示了什麼叫獨木成林。
枝繁葉茂的古銀杏樹庇護著整個寺院,當秋風拂面,古銀杏樹金黃色的葉子紛紛飄落,像灑下一場聲勢浩大的銀杏葉雨。
我也隨人流站在銀杏樹下,環顧四周發覺陽光從銀杏樹葉細縫間照射而下,將原本被遮擋毫無陽光的一畝三分地瞬間明亮起來。感受著四周燦爛泛黃的色彩,忽聽一陣古箏旋律響起,配合著如詩意般的風景,恍如穿越一般。
灑落的銀杏樹葉鋪滿朱牆下的一角,極致的紅與豔麗的金黃在人們的視覺中形成了最典雅的中國古典審美。有些飄落在池水中的樹葉,搖搖晃晃,頗有意境,倒是符合了乾隆在大殿前面提的「動靜等觀」四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