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心對地球影響甚微
衛星拍攝仙女座星系:銀河系「近鄰」的瑰麗漩渦。 圖片來源NASA
以色列「創世紀」號探測器在月球著陸(藝術構想圖)。
圖片來源:太空網
《侏羅紀世界2》中就有霸王龍。
火星上古老的河谷網絡。
圖片來源:歐洲空間局網站
2月26日,美國國家地理髮了一條簡短的微博:大約45億年以後,我們的銀河系將與臨近的仙女星系撞到一起,請大家做好準備。
這聽起來比《流浪地球》中太陽系被吞沒還可怕。記者帶著疑問查閱了相關資料,原來,科學家早就預言了此事。
科技日報此前報導稱:據美國趣味科學網近日報導,科學家此前推測,銀河系將於39億年後與仙女座星系相撞,但一項新研究表明,這兩者將於45億年後相撞,這意味著,銀河系的壽命「被延長了6億年」。
延長了相撞時間,表面看是一個好消息,畢竟我們地球也在銀河系中,不過看這意思是最終……該撞還是要撞的。
據科技日報此前報導,仙女星系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正以每秒300公裡的速度朝向銀河系運動。它與銀河系的相遇相撞將發生在30—40億年後,60億年後將併合、融合成為一個星系。
在天文學家看來,相撞這件事算不得什麼大事,但畢竟其中一個星系是我們地球所在的星系,所以看到這個消息,可是急壞了大批網友,特別是聯想到最近中國大火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難道要流浪太陽系、流浪銀河系嗎?
有人還沒從《流浪地球》的劇情中出戲,相信劇中人物「劉培強」會拯救地球的。
對大部分人類來說,最關心的恐怕還是地球的安全,就算我們這一代人趕不上,也還是要替以後的子孫考慮的。
兩個星系相撞,對地球會有什麼影響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曾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二者的相撞對地球的影響並不大。
天文學家曾經對此做過精密計算,發現當星系相撞的時候,雖然二者的碰撞、合併不可避免,但恆星直接相撞的機率竟然幾乎為零。
這聽起來有點不合常理?實際上,這是因為恆星的密度太低的原因造成的。雖然恆星的體積在人類眼中已經十分龐大,但是恆星與恆星之間的空隙卻要比恆星本身大得多,比如太陽直徑約為140萬公裡,但是太陽與最近的比鄰星卻隔著4.22光年,其他的恆星比這要更遠。
以萬公裡為單位的直徑對比光年,這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才會出現科學家們測算的情況,當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相撞的時候,絕大多數的恆星都會在相互的空隙間穿插而過,直接相撞的可能性非常小。
不過,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Roeland van der Marel表示:那時候,我們的天空中絕對會上演絢爛壯觀的「燈光秀」。當兩個星系彼此靠近時,仙女星系將會在夜空中變得越來越大。當銀河系的引力拖住仙女星系時,後者將最終扭曲成一個殘缺的螺旋。之後,當兩個星系開始繞著彼此迴旋並相互合併時,壓縮的氣體會誘發眾多新恆星誕生,爆發出亮光。
「那時的天空看起來一定很美。」Roeland說。 中新社
生物學專業期刊「通訊生物學」日前刊發研究文章稱:古生物學家在美國猶他州發現霸王龍始祖的化石。
《自然》雜誌下屬期刊「通訊生物學」網站發表了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林賽·贊諾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團隊將一具發現於猶他州中部的暴龍化石命名為「厄運的先兆」,並稱經過十年的發掘和研究發現,它是霸王龍的始祖。
文章顯示,它是北美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暴龍化石,死亡時年近7歲,接近成年。它生活在96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體重約170磅,高度為3至4英尺。而霸王龍生活在侏羅紀時期。
據《國家地理》雜誌報導,數十年來,古生物學家一直認為霸王龍是巨型捕食者的後裔。此前曾有學者猜測,霸王龍是異特龍的後裔,但這並不正確。對於這項研究,迦太基學院的古生物學家託馬斯·卡爾稱,這項發現十分重要。長期以來,霸王龍的進化史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北美大陸一直缺少1億5000萬年前至8000萬年前之間的暴龍的骨骼化石。這是北美地區首個暴龍進化為霸王龍的古生物學化石依據。
這份研究指出,這類暴龍出現在1億4500萬年前至6600萬年前。它們身型小、動作笨拙、腳步卻靈敏。它們生活在白堊紀時期巨型肉食性動物之間,能輕易擊倒獵物,同時避免與其他掠食者發生對抗。在成為侏羅紀時期的「暴君」前,霸王龍的祖先因為身型小,只是白堊紀時期食物鏈中的「平民」。
文章強調,這類暴龍「以衝刺般的速度」進化成為霸王龍,共計花費1600萬年的時間。不過,它們的體型是如何變大的仍然是一個謎。
值得注意的是,文章表示,這類暴龍的形態與生活在亞洲的白堊紀早期的暴龍十分相似。研究團隊猜測,其祖先或從亞洲通過阿拉斯加陸橋穿越至北美洲。中新社
據英國《獨立報》報導,歐洲空間局(ESA)「火星快車」拍攝的最新圖像表明,火星表面曾存在一個支流眾多的古老河谷系統,進一步支持火星這顆紅色星球「過去比現在更溫暖溼潤」這一觀點。
圖像顯示,這個河谷就像地球上形成的河谷那樣,當時有大水流穿過。但由於對火星過去氣候了解不多,科學家們目前無法分辨它來自何處——究竟來自地下水、降水、融化的冰川還是其他未知來源。
現在的火星是一個寒冷而乾燥的世界,但過去幾年的研究獲得的充足證據表明,火星曾經擁有一個更厚、更濃密的大氣層,能夠鎖住更多溫暖,可以為液態水在火星表面之下流動提供便利條件。科學家們派遣的探測器看到了曾經有水在火星表面活動的明顯跡象。「火星快車」拍攝的新圖像也揭示了這一點。
明年,歐空局將與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合作,推出「火星太空生物」任務,其主要目標是解開「火星上是否曾經存在生命」這一有關火星的最大謎團。
「火星太空生物」任務包括一輛最近被命名為「羅塞林德·富蘭克林」的漫遊車以及此前已發射的「痕量氣體軌道器」。漫遊車將鑽到火星地表下以尋找生命跡象——這是此類任務中的第一個。與此同時,軌道器將繼續比以往更詳細地分析大氣層,特別關注可能與生物或地質活動相關的氣體,並確定可能存在水冰或水合礦物的地下位置。 新華網
以色列「創世紀」號月球探測器近日發射升空,其重要任務之一是了解月球磁場,從而幫助人們掌握月球的起源。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教授歐戴德·阿哈龍森將領導團隊跟蹤探測器在月球上的著陸過程,以及隨後的探月行動。
科學家們認為,月球初期時其核心非常熱,這種能量導致表面上的一些巖石被磁化。然而,月球核心產生的較弱磁力造成一些巖石或區域出現波動性的磁場。阿哈龍森表示,如果能夠測量這些巖石的磁性,就可了解這種磁性是如何以及何時產生的。
據悉,「創世紀」號在著陸之前、期間和之後都將執行月球磁場探測任務。當它圍繞月球運行時,將試圖辨別月球表面區域的磁場;在持續大約15分鐘的降落過程中,將測量接近地面時磁性的變化頻率;著陸後,將對月球巖石進行密切分析。「創世紀」號將提供很多關於月球磁場的情況,綜合多方信息,有助人們了解月球的起源。
探測器上安裝了用於測量古代火山巖磁場的設備,以檢查月球巖石的磁場強度是否與設想的測量強度相等,揭示這個領域何時活躍以及何時不再活躍。此外,探測器的測量任務還包括分析月球隕石坑的磁場,從而了解隕石坑的磁力是否與撞擊月球的小行星帶有磁性物質有關。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