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既然是膨脹的,那為何40億年後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會相撞呢?

2020-12-03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在萬有引力、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綜合作用下,宇宙間的所有星體每時每刻都處在不斷運動之中,無論是充斥在宇宙空間中的稀薄氣體和塵埃物質,單個的行星、衛星、彗星、恆星,還是恆星系以及更大尺度上的星系團。在這種宇宙星體形態各異、運動特徵不盡相同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會發生軌道偏移、沿著特定路線靠近或者遠離的情況發生,因此也就會有一定的機率發生碰撞,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同樣不中避免。

2019年2月,美國國家地理髮布了一條微博,提到「大約45億年後,銀河系將與鄰近的仙女星系撞到一起,請大家做好準備」。當然這條微博帶有一些調侃的幽默屬性,45億年後的事情讓現在做好準備,無從下手呀,呵呵。不過這裡面說的45億後兩個星系相撞的情況,還真的有很大的概率發生。

這個將來要發生故事的主角,一個是我們所在的銀河系,這個大家都很清楚,直徑大約20萬光年,由大約1000-4000億顆恆星組成,我們所在的太陽系處在距離銀心約2.5萬光年的獵戶座旋臂之上。另一個主角仙女座星系,則是距離銀河系最近(254萬光年)的星系,直徑在22萬光年以上,恆星數量在1500-6000億顆之間,質量比銀河系大一些。

這個巨大星系的發現,其實和宇宙膨脹理論的發現密不可分。早在20世紀之初,美國科學家亨利愛塔·勒維特發現造父變星亮度變化的周期,與它自身的亮度有非常強烈的相關性,於是想出了一種方法,通過利用測量這種變星的亮變周期測的方式,間接推導出這個變星與觀測者之間的距離,於是科學界從此之後,將尋找這種造父變星作為「標準的燭光」來進行天體之間的測距研究。之後,美國的另外一個科學家維斯託·斯裡弗利用都卜勒效應,通過研究目標天體發出光線的譜線特徵,發現了目標天體的紅移現象。

進入上世紀2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在此基礎上觀察造父變星時,同樣發現了這一紅移現象,而且發現距離地球越遠的星系,其紅移現象越明顯,說明遙遠的目標天體正在加速遠離地球,從而證實了宇宙加速膨脹的事實,這一發現使愛因斯坦不得不在自己的引力場方程中刪除了用以維持宇宙靜止狀態的宇宙常數。同時,哈勃還通過觀測,確立了哈勃定律,即:宇宙正在膨脹,絕大多數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且星系的退行速度與和觀測者的距離成正比。定律中表達這個比例關係有一個常數,即哈勃常數,在2013年的時候,歐洲航天局利用普朗克衛星精密測算了這個常數的值,最終修正的結果為67.8公裡每秒每百萬秒差距,也就是說在距離地球百萬秒差距(326萬光年)處,目標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為每秒67.8公裡。

在哈勃通過造父變星觀測宇宙紅移現象的同時,還帶來一個「副產品」,那就是將從科學家從18世紀開始觀測到並且命名為仙女座星系,正式從屬於銀河系確定為河外星系,因為通過測距研究,發現它與地球的距離,已經遠遠超出了銀河系的大小。當確立了宇宙膨脹的理論之後,科學家們發現真的是絕大多數星系都在遠離我們,而且距離越遠退行速度越快,不過仍然有一些特例存在,比如仙女座星系就是其中之一。

科學家們發現,在觀測仙女座星系中的「標準燭光」時,並非呈現的是典型的紅移現象,而是出現了藍移,說明仙女座並非遠離銀河系,而是在不斷地靠近銀河系。而且科學家們還測算出了其靠近銀河系的速度,大約為每秒110公裡,而且靠近的速度在逐漸加快,這就意味著再過45-60億年的時間,仙女座就會到達銀河系現在的位置,從而發生碰撞現象。

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既然是在暗能量的驅動下,星系之間逐漸發生遠離現象,那為何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將來會發生碰撞呢?這主是還是不同的空間尺度下引力作用與膨脹力之間的對抗結果。如果由暗能量帶來的星體之間的排斥力佔據上峰,則星系之間會逐漸遠離,而如果引力佔據上峰,則星系相互靠近,而這兩種作用力之間在空間尺度上科學家發現了一個臨界值,目前來說應該在百萬秒差距(即326萬光年),由於仙女座星系距離銀河系的距離小於這個臨界值,則引力起到了支配空間膨脹的主導作用。不過隨著宇宙膨脹的持續推進,這個臨界值將會變得越來越小。

從科學目前觀測的情況看,科學家們認為仙女座已經在吞噬行進過程中的其它小型星系了,比如模擬出的結果是目前正在進行與三角座星系的實質性合併過程,而這個合併的起始時間可以追溯到30多億年之前的相互靠近,在25億年前二者正式接觸,然後在各自運動方向上的動量支配下互相穿過,在9億年前又達到相撞以後的最遠距離,隨後又在引力作用下逐漸拉近,這個過程估計還得再持續許多次,每次達到最遠距離的數值在不斷縮小,類似於做一個不斷衰減的震蕩過程。在震蕩的過程中,中間形成了可以觀測到的巨大物質流,這個物質流由眾多的星際氣體、塵埃和恆星所組成,組成了一道好像連接兩個星系的橋梁一樣。

其實宇宙中的星系合併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現象,除了仙女座和三角座星系正在進行的合併之外,科學家們還通過哈勃太空望遠鏡發現了如觸角星系、雙鼠星系等合併的案例,而且科學家們通過模擬預測,在大約20億之後,銀河系會首先與大麥哲倫星系相撞合併,這可以說是與仙女座相撞的一次預演,只不過規模要遜色很多了。

雖然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的恆星數量眾多,但是從整體上看,星系之間的空間還是非常空曠的,即使比恆星數量更多的行星,其之間的平均距離也會達到上千萬公裡,因此即便合併之後除了星系核心區物質密度太高之外,絕大多數星體還是不會直接相撞,而是在兩個星系反覆震蕩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重新融合分布,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新位置,這個過程感覺就像兩個星系在跳一支華麗的舞蹈而已。

相關焦點

  • 宇宙在不斷膨脹,為何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還要在40億年後相撞?
    宇宙膨脹是空間在膨脹,在空間中的物體會有相對移動速度,兩個物體可以相互遠離,也可能相互靠近,仙女星系和銀河系就屬於相互靠近的情況。宇宙大爆炸理論能很好地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據天文學家獲取的數據,目前宇宙膨脹速度(哈勃常數)為:H=67.80±0.77km/s/Mpc;其中Mpc表示百萬秒差距,1百萬秒差距≈326萬光年,也就是說在宇宙中相距326萬光年的兩點,因為宇宙膨脹導致的退行速度為67.8km/s,隨著距離的增加,相對退行速度是線性增長的。
  • 為什麼仙女座星系與銀河系會在膨脹的宇宙中相撞?
    仙女座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一個大型星系,它與我們相距大約250萬光年。光譜分析顯示,仙女座星系正在以110 km/s的速度靠近銀河系。並在大約38億年後,與銀河系開始合併。另一方面,當年哈勃的觀測結果表明,宇宙正在膨脹。既然如此,為什麼仙女座星系還會靠近銀河系,並與銀河系發生碰撞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宇宙的膨脹是怎麼回事。所謂的宇宙膨脹,其實是指空間本身的膨脹。宇宙中的大多數星系都在遠離銀河系,並不是因為那些星系本身的運動造成的,而是因為星系之間的空間持續膨脹,才導致星系之間互相遠離。下面以氣球為例,簡單來說明一下空間膨脹。
  • 40億年後,銀河系將與仙女座星系發生碰撞,人類會滅亡嗎?
    原來科學家發現,宇宙中還存在一個比銀河系還大的天體結構,這個天體結構叫做本星系團,它的直徑為1000萬光年,在這個本星系團中包含有50多個大大小小的星系,其中就包括銀河系和仙女座兩個大星系,由於在本星系團中不存在一個絕對質量的中心天體,所以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這兩個大的星系團在各自引力作用下,相互圍繞對方旋轉,而且它們的旋轉位置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不斷相互靠近對方的,根據兩大星系團的旋轉速度計算,它們會在
  • 仙女座星系:大約40億年內與銀河系相撞
    若碰撞直接發生,結果會很戲劇化:兩個旋渦星系相撞,氣體圓盤被強烈的震撼力驅逐到空間裡,然後合併成更大更亮的星系,即形成一個不具氣體物質的橢圓星系。距銀河系22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是距我們最近的一個星系。而且是唯一可以用肉眼看到的螺旋狀。
  • 40億年後,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擁抱」,是否會影響人類?
    據了解銀河系並不是宇宙中最大星系,銀河系之外還有一個名為仙女座星系,讓科學家擔憂這一星系正在向銀河系衝撞而來,大約在40年後,兩個星體會發生相撞的情況,人類該怎麼預防呢?40億年後還會有人類嗎?科學家給出了我們想要答案,40億年後我們還不能保證人類能否在宇宙中生存,因為40億年這個數字對於人類而言簡直是個龐大存在,人類壽命都沒有得到很好延續,地球之所以能夠孕育出生命,還是因為它自身的適宜溫度和龐大的生態系統,除此之外還包括太陽,源源不斷向地球輸入能量。
  • 37億年後,仙女星系追尾銀河系上演宇宙大碰撞,地球和太陽會怎樣
    不同的星系之間距離在不斷地擴大。多數的星系都在遠離我們,但是有一個星系卻是例外。這就是仙女星系。它在以秒鐘300公裡的速度向著銀河系飛奔而來。科學家預計在大約37億年後,仙女星系就會追上銀河系並且發生碰撞。宇宙中的兩個包含了數千億顆恆星的星系發生碰撞聽上去好像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近年來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測發現,宇宙中星系之間的碰撞融合是很常見的事情。
  • 銀河系和仙女星系相撞會怎樣?科學家通過R5519星系看到了結局
    就連科學家都認為,仙女星座在未來或許會撞上銀河系。既然這種局面無可避免,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提前想像一下,那時的銀河系會發生什麼樣的現象呢?如果銀河系和仙女座碰撞會發生什麼?因為,仙女星系的直徑達到22萬光年,而銀河系只有10-15萬光年,仙女星系的恆星數量達到1萬億顆以上,而銀河系的恆星數量只有3000-4000億顆,在面積這麼大的情況下,銀河系要在這場撞擊中保持無損傷的可能性很低,根據專家給出的預測的,未來等這兩個星系撞擊在一起之後,最終會形成一個大型的橢圓形星系。
  • 仙女星系和銀河系都是宇宙大爆炸產物,為什麼會相互接近?
    據科學家計算,仙女座星系最終必然和銀河系相撞形成一個大橢圓星系,但大家不要擔心,這需要3.75億年(有說需幾千億年)的時間,那時我們人類早就不在銀河系了。3.75億年後仙女星系和銀河系相撞三,本星系群的退行速度被本超星系團中心大質量星系團減弱。
  • 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碰撞的時間推遲了6億年,太陽系有救了
    雖然地球所處在小星系是太陽系,但是太陽系圍繞銀心公轉,銀河系的命運也決定著太陽系的命運,決定著地球的命運。很早的時候,科學家通過觀測發現,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正在每秒110公裡的速度相互靠近,預計將在39億後相撞。兩個大星系的碰撞可是宇宙大事件,事實上,在浩瀚的宇宙中,星系的碰撞融合併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 38億年後,仙女座星系衝撞銀河系,太陽系會毀滅嗎?
    扣除掉太陽系的運動之後,可以知道,仙女座星系朝著銀河系運動的速度為110公裡/秒。雖然宇宙正在加速膨脹,遙遠的星系甚至以超光速遠離銀河系,但仙女座星系與銀河系的距離在宇宙尺度下近在咫尺,這兩個大型星系之間的強大引力會吸引彼此,足以對抗空間膨脹,所以它們會互相接近。
  • 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相撞時間推遲了6億年!地球有救了?
    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的兩大「土豪」,銀河系大約有1000億至4000億顆恆星,而仙女座星系坐擁1萬億顆恆星,體量比前者大了一個數量級。早前的研究顯示,兩大星系正以每秒110千米的速度彼此靠攏,預計將在39億年後相撞!
  • 銀河系將與仙女星系相撞,地球會毀滅嗎?不!只是「星系華爾茲」
    1923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通過觀測仙女座星系中的造父變星,發現其距離遠超銀河系的本身尺度,這打破了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的整個宇宙只有銀河系大小的觀點。1929年埃德溫·哈勃提出了著名的哈勃定律:由於宇宙膨脹,絕大多數星系都會遠離我們(紅移),而星系的退行速度與我們的距離成正比,這就意味著宇宙並非是靜止的,而是在膨脹。
  • 40-70億年後銀河系將與仙女星系相融
    根據ESA的Gaia探測器的深空觀測,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Milky Way)和仙女座(Andromeda)在25億年之後開始接近,45~70億年之後開始產生可觀的星系相互作用,也就是相撞,或者是「融合」。
  • 40-70億年後銀河系將與仙女星系相融
    根據ESA的Gaia探測器的深空觀測,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Milky Way)和仙女座(Andromeda)在25億年之後開始接近,45~70億年之後開始產生可觀的星系相互作用,也就是相撞,或者是「融合」。
  • 40億年後,銀河系開始和仙女座星系合併,誰會吃掉誰?
    而在銀河系當中,還有一個比銀河系更大的星系,這就仙女座星系。科學家預計,40億年後,仙女座星系和銀河系將會發生碰撞,最後合併成一個大星系,那這究竟是咋回事呢?這會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嗎?這回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星系模型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星系的形成機制。
  • 「星系殺手」仙女座,竟在朝銀河系移動!40億年後兩者或將碰撞!
    它的大小略大於銀河系十七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根據自己的觀察結果編制了梅西耶星表。當時所觀察到的許多漩渦形狀的未知物體被記錄下來。包含仙女座星系那地球與仙女座星雲的距離是多少?1923年通過威爾遜山天文臺2.54米的巨型反射望遠鏡拍攝了一批高清晰度的漩渦星雲照片。
  • 「星系殺手」仙女座,竟在朝銀河系移動!40億年後兩者或將碰撞
    我們的銀河星系屬於漩渦星系。漩渦星系是宇宙中數量最多、形態最美麗的一類星系。仙女座星系是我們星系的鄰居。仙女座星系是離我們銀河星系最近的星系之一。距地球220萬光年。包含仙女座星系那地球與仙女座星雲的距離是多少?
  • 當銀河系和仙女星系在45億年後相撞,地球能夠倖存嗎?
    在宇宙中,最常見的事情就是星球的誕生和滅亡,比如黑洞、白矮星滅亡等。此外,宇宙還經常會出現兩個星球碰撞的現象,比如小行星撞擊行星。不過,若放到更大的層級上,對於星球們構成的星系而言,是否也存在兩個星系的碰撞或者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
  • 45億年之後,仙女星系將與銀河系相撞,請做好準備!
    宇宙雖然處在膨脹之中,但相鄰的星系碰撞卻時有發生,銀河系與它的近鄰仙女星系將在45億年之後發生碰撞,並在相撞之後的20億年時間裡不斷融合,合併為一個更大的星系,然而地球是銀河系的一份子,我們的地球會怎樣呢?
  • 銀河系遲早要與仙女星系相撞,到時候人類該怎麼辦啊?
    在廣袤的宇宙中,星系之間的碰撞是常有的事情,比如現在正在宇宙中上演著碰撞與融合的星系IC2163星系與NGC2207星系,以及NGC5159星系與M51星系,科學家通過望遠鏡觀測到了這一場景,不過,這樣的場景不是像大家腦海裡想像的那樣很快速的碰撞與融合,實則是非常漫長的過程,整個的碰撞與融合過程需要長達幾億年甚至十數億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