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一年多前,Google 推出了一款叫做「Google 靈鼻子」的服務,比如搜索「蘋果」的時候,點擊「聞一聞」按鈕就能聞到蘋果的香味,而背後支撐它的是 Google 百味庫所收集的超過千萬個氣味單元。聽到這是不是想立刻試一試?不過,這是 Google 在愚人節給大家開的一個玩笑。
有意思的是,百度在今年的愚人節也推出了一個極富想像力的產品——筷搜。在愚人節的百度筷搜視頻中,只需要用筷子一樣的設備接觸食物,就能很容易的獲得食物的營養成分、卡路裡等信息,甚至還能檢測油到底是不是地溝油。與 Google 不同,百度最後將這個愚人節視頻中的玩笑做成了真正的產品並且會在未來量產。
無論是 Google 還是百度,搜索都是它們的核心業務,筷搜這樣的新產品也不僅僅是一款涉及健康甚至是食品安全的玩票之作,更是對未來搜索形態的一種探索。
從關鍵字到基於知識和場景的搜索在筷搜項目負責人汪冠春看來,最近幾年的搜索領域有了三方面的變化。
首先,搜尋引擎引入了知識庫。知識庫使用語義檢索從多種來源收集信息,來提高搜索的質量。用戶可以在搜索後直接獲得相關問題的答案,而不需要被導航到其他網站自己匯總信息。汪冠春舉了一個實例:在以前,想了解在《爸爸去哪兒》節目中林志穎兒子 Kimi 的一些信息,比如搜索「Kimi 幾歲了」這樣的問題時可能無法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而引入知識庫後,用戶搜索後就能直接得到答案。
第二個變化是搜尋引擎開始越來越支持自然對話的表述。用戶在搜尋引擎中開始使用更長更複雜的提問來表達他的需求。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語音識別、予以理解和對話控制等技術的成熟。同時對於不斷湧現的各種智能設備,語音往往是最便捷或者唯一的輸入方式了。這些都會鼓勵用戶使用更貼近日自然溝通時的方式來表達他的需求。
第三個變化是:用戶會得到越來越多基於情景的推薦,真正實現不搜即得。智慧型手機和各種各樣的硬體設備擁有很多能感知物理環境的傳感器,因此搜尋引擎能結合用戶模型和用戶當前所處場景更深刻地理解用戶,在最合適的時間為用戶做出最合適的推薦。
隨處都將可見的搜索
搜索在本質上就是一個通過有組織的信息渠道來獲取信息的行為。從 PC 到手機再到可穿戴式設備,搜索已經可以在更多的環境中發生了,無論是路上、沙發上還是馬桶上。汪冠春表示:將來物聯網上的任何一個智能設備上將都能發起搜索。
未來錄入搜尋引擎的信息的種類也會變的越來越豐富,而不再是目前的文字、圖片。通過各種傳感器採集到的溫度、光譜甚至人的各種體徵,這些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也將會是未來搜尋引擎知識庫中的重要信息。
在移動時代隨著各種技術的完善,就會有新的交互形式。在汪冠春看來,筷搜不僅僅是一款智能設備,更代表著一種新的搜索形式,它通過智能設備連接到物理世界,再對接到百度的雲端知識庫來完成的一種新形式的搜索。
搜索與智能硬體的結合目前智能硬體的最大的問題是硬體還不夠真正智能,而搜尋引擎很可能就會讓智能硬體變的真正智能,或者變的更加有用。因為搜尋引擎可以擁有足夠強大的知識庫,可以結合大數據模擬出足夠多更貼近用戶的場景。
關於搜索與智能硬體如何結合,醫院是一個我們身邊的使用場景:
原來我們去醫院看病,會有很多的檢查、化驗都要在醫院裡面完成,而且都是非常專業的大型設備。現在醫患問題非常嚴重,很大的問題是醫院的資源有限,很多人做完檢查只能跟醫生講幾句話,還有很多檢查可能是過度醫療的結果。
試想一個驗血設備如果可以做到小型便攜,且成本夠低,甚至還能做到無創,那麼它能夠讓有需求的人群在家裡方便的完成測量。這對真正實現疾病預防或者遠程監護就有巨大的價值。而且類似設備的普及能通過眾包的形式收集大量的數據,也許很多原來學術研究都沒法攻克的問題都可能被解決。這就是大數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