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研製出「生物密鑰」自帶定時銷毀功能 項目獲得國際遺傳工程...

2021-01-19 百家號

勁彪新聞訊( 郭楠楓 記者 宮玉範)如何保護不想被外人知道的信件內容?凱撒大帝發明了給信件加密的原始方法,發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密碼戰爭,信息加密與傳遞已經變得抽象而複雜,甚至跨學科延伸,時至今日它仍是人類智力上最殘酷、最高級的較量。

一個饅頭、一罐酸奶、一把粉末……這就是東北林業大學27個本科生的「雞毛信」,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信的內容是以酵母菌基因序列寫就,這些「信件」自帶定時銷毀功能,讓妄圖窺探秘密者無處下手。憑藉這個腦洞大開的創意、嚴謹的團隊協作實驗成果、前景廣闊的實際應用價值,他們斬獲了2018年iGEM大賽金獎,並榮獲大賽唯一的最佳信息處理單項獎。

「侃大山」迸發出iGEM大賽金獎創意靈感

iGEM大賽(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辦的合成生物學領域內最高級別國際性學術競賽。10月28日,2018年iGEM大賽在美國波士頓落幕。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球343所國內外頂尖高校的參賽隊伍進行了激烈角逐,東北林業大學代表隊再度奪金,並榮獲大賽唯一的最佳信息處理單項獎。這是東北林業大學在該項賽事第二次獲得金獎,首次獲得單項獎。

隊長潘佳松說,這個競賽是通過合成生物學手段,將人工生物模塊作為積木,搭建設計者想要的城堡,進一步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和創新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東林代表隊參賽項目「酵母信息安全傳輸」,被同學們戲稱為「酵母雞毛信」,創意最初肇始於文學作品和同學之間的聊天。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大三學生鄢勝鎰突發奇想,將合成生物學與加密解碼技術結合起來,讓酵母菌成為加密的信件傳遞信息。隊員宋維葉補充說「如果把傳統意義上的加密信息比喻為普通信件,現在攜帶信息的酵母菌就是保險柜,沒有給定的解碼方案,這個保險柜就是不可破解的。」

金點子背後是數不清的汗水

實現創意、獲得榮譽,並非說起來那麼輕鬆。早在去年12月,全校範圍內的招新活動就開始啟動,經過針對性學習和淘汰考核,優勝者自由組成項目團隊,每周開組會研討方案匯報進展,最終由生命科學學院的專家投票確定最終參賽項目。

東北林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指導教師曾凡鎖感慨地表示,金點子背後是數不清的汗水。整個創意和實驗都是學生獨立完成,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數不勝數。有一次理論數據和實際測試數據怎麼都對不上,最後發現理論數據是針對動物細胞的,酵母菌有細胞壁,破壁後再測,數據就對上了。

「作為老師,我看到的總是缺點和不足,希望我的學生們走得更遠,取得更優異的成績」。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帶隊教師隋廣超表示,一些環節還需要更多時間去驗證理論完善實驗,還要進一步尋找科研突破口。也許用不了多久,這些酵母菌會以信息載體的身份走出實驗室,走向現實生活。

編輯:劉海波 責編:張楊

相關焦點

  • 超晶格密碼:密鑰安全的守護者
    密鑰管理是信息安全的基礎性工程,其技術水平決定了密鑰管理的成本和效率,從而決定了整個密碼系統的安全效益。密鑰管理包括密鑰的生產、存儲、分發、加注、使用、撤銷、銷毀等,其中的密鑰產生和分發一直是密鑰管理中的瓶頸難題。當前國際上信息安全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是採用物理密碼技術降低密鑰管理風險、提高安全性,典型代表有量子密鑰分發技術和物理不可克隆函數(PUF)技術等。
  • 王貴學——重慶大學——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遺傳工程和應用生物...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生物醫學工程 研究領域: 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遺傳工程和應用生物技術等 聯繫方式
  • 大學生研製出防護裝置 電腦丟失後可遠程銷毀
    其中由2010級地雷爆破與破障工程系學生程小冬等4人研製的「基於GSM的筆記本電腦防護裝置」獲得特等獎。他們將代表中國參加2014年7月在日本仙臺舉行的第五屆國際微納米應用技術大賽總決賽。  手機可跟蹤銷毀丟失電腦  程小冬介紹,隨著筆記本電腦的廣泛普及,因筆記本電腦失竊而導致的洩密問題也日益凸顯成為一個嚴重問題。
  • 北理工學子榮獲國際基因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金獎
    北理工學子參加國際基因遺傳工程機器設計大賽。,運用基因工程與分子克隆手段,在往年項目的基礎上對檢測的各個環節進行了大幅優化,構建出一個檢測血清中生物標誌物的成熟平臺,充分體現了合成生物學在應用上的無限潛力。
  • 華南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共享平臺落戶南海
    10月10日,華南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共享平臺籤約活動在南海舉行,這是華南地區規模最大、技術最領先的華南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共享平臺。該平臺由佛山市南海區人民政府與江蘇集萃藥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集萃藥康公司」)共建,旨在全力打造廣東省遺傳工程小鼠疾病模型戰略性資源中心。
  • 生物中心派員參加國際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中心第26屆理事會
    2020年11月18-19日,國際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中心(ICGEB)在義大利的裡雅斯特(Trieste)以視頻會議形式召開第26屆理事會,來自60多個成員國以及觀察員國的100餘位代表遠程參會
  • 2020上海復旦大學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信息平臺招聘專職...
    生物信息學平臺崗位工作內容:1. 在生科院高性能伺服器集群安裝、維護並調試二代測序數據分析的常用生物信息學軟體和資料庫。2. 協助建立生科院生物信息學平臺運轉的工作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對需要的師生進行培訓,並提供實驗數據分析的諮詢和服務工作。3. 負責遺傳國重儀器平臺網站的更新,維護和信息發布工作。4.
  • 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應用Cas9技術獲得世界首批基因敲除動物
    國家遺傳工程小鼠資源庫瞄準該系統,開發出CRISPR/Cas9技術用於基因組改造,實現了基因精確定點插入,且無需胚胎幹細胞,無物種限制,直接注射受精卵,實驗周期僅為傳統方法的1/10,材料成本也大大降低。  目前,資源庫已成功利用該技術獲得了首批基因敲除小鼠和首隻基因敲除猴,其中單基因敲除項目中founder小鼠經過基因測序,確定了目標基因的完全敲除。
  • 20箱雷管稍有靜電或引爆難倒專家 士官巧妙銷毀
    王晶亮並沒有急於回答問題,而是帶著記者參觀他參與研製的裝備和器材。參觀一圈後,王晶亮動情地說:「我的苦累,別人看在眼裡,感同身受。但我歷經苦累完成任務後,收穫的也是一種純粹的快樂。」  3  地爆器材銷毀工作,就像在火藥桶旁邊跳舞,危險時常發生。  有一次,銷毀站進行火箭爆破器爆炸帶銷毀作業,即將結束時,一個低沉的爆炸聲傳來。「可能是半爆!」
  • 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在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成功研製出了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由34通道波導及34通道的光纖陣列進行雙端耦合封裝而成,用於1550 nm波段單光子信號和1950 nm波段泵浦光進行非線性和頻。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前沿科技」我國科學家研製出國際上首臺量子直接通信樣機
    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秘密共享和量子直接通信是國際上量子保密通信最主要的三種理論。其中,量子密鑰分發和秘密共享都是先用量子信道協商密鑰,再用經典保密通信傳輸信息。量子直接通信則將一直沿用的密鑰分發和密文傳輸雙信道結構改變為只有一條量子信道的單信道結構,無需密鑰分發,直接在量子信道傳輸信息,從而提高了通信安全性,擴大了應用範圍。
  • 美國是唯一研究生物細菌武器國家,生產人類基因武器:危害極大
    美國現在有200多個化學和細菌實驗室,儘管,聯合國在1972年頒布的《禁止試製、生產及銷毀細菌(生物)和毒劑武器公約》,在1975年頒布的《禁止使用生物化學武器協議》,在1992年頒布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在2004年4月頒布的《禁止核生化武器的條約》等。但是,美國沒有一個遵守的,是現在世界唯一研發化學,細菌和基因武器的國家。
  • 看到這裡,讀者一定會感到遺傳工程是相當富有吸引力的
    它就是在分子水平上,於生物體外用人工方法進行遺傳物質(DNA)的重新組合,改變生物性狀,創造生物新品種的遺傳工程學。顯而易見,遺傳工程在人們面前展現出一幅令人欣羨而又讚嘆的遠景,有時可以使人想入非非、心蕩神馳,以至看上去它完全象是一種科學幻想。但是,在許許多多初獲成功的神奇實驗中,又使人們似乎看到了將會成為現實的明天。
  • 破解自閉症社交缺陷的「信息密鑰」
    應用於實驗的是小黑鼠,羅建紅團隊首先鎖定了社交關鍵腦區,然後進一步鎖定了腦區裡面的關鍵神經元類型,最後解碼社交的「信息密鑰」。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內側前額葉皮質一種特定式樣的腦電波異常導致自閉症模型小鼠出現社交障礙,在成年期通過操縱該皮質的特定類型神經元可恢復這種腦電波並克服社交障礙。  小鼠的遺傳缺陷的基礎信息來源於人的自閉症患者。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多通道量子頻率...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15日訊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圖解:(a)耦合封裝後的34通道PPLN波導;(b)多通道PPLN波導微觀圖及單根波導結構圖;(c)放大200倍後的多通道PPLN波導微觀圖。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國際首個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大眾日報記者 王健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
  • 國際首個!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成功研製集成化量子頻率轉換晶片
    近日,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成功研製出國際首個集成化的多通道量子頻率轉換晶片。該晶片基於逆向質子交換的周期性極化鈮酸鋰波導(PPLN),實現了多通道光子非線性頻率轉換,且頻率轉換過程中保持光子的量子特性不變。該成果由量子探測與波導器件實驗室張強教授、謝秀平高工、鄭名揚副研究員等人合作完成,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 中國大學生研製出高效微生物燃料電池,獲國際金獎
    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天大化工學院學生團隊研發出的成果——高效混菌微生物燃料電池,並於不久前獲得了2015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iGEM)金獎及該賽事Best Energy Project單項獎。
  • 國際遺傳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總幹事來泰考察
    中國江蘇網3月8日訊 3月6日,國際遺傳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總幹事馬烏洛·吉阿卡率隊來我市考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委書記曲福田,市領導陸春雲、張餘松、張小兵,科技部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孫燕榮陪同。國際遺傳工程與生物技術中心(ICGEB),是隸屬於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非營利性政府間國際科技組織,其宗旨和原則是促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遺傳工程和生物技術領域的合作與交流,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前期,中國醫藥城、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與ICGEB三方達成共識,共同建立ICGEB-CMC區域研究中心,主要從事生物醫藥原始創新研發、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產業化及高端人才培養與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