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2 0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葉草 圖溯上海
6.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黨上海執行部舊址——南昌路180號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在北京、上海、漢口等地建立執行部,為中央派出機構,在此設立的上海執行部管轄蘇、皖、贛、浙四省和上海市黨務。3月1日,上海執行部正式辦公,共產黨員毛澤東、羅章龍、王荷波等三人參加上海執行部工作,此外還有惲代英、施存統、沈澤民、向警予等共產黨人,以及國民黨中央委員胡漢民、葉楚傖、汪精衛等人。
該建築為聯立式花園裡弄住宅,坐北朝南,兩層磚混結構,雙坡頂覆中式小青瓦,南立面一層為連續的磚砌弧券外廊,南向有臨街小院;北向底層有外廊、小院,設外置木樓梯往二樓及曬臺。1959年5月26日和1977年12月7日,由上海市人民委員會、上海市革命委員會兩次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7.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發布命令地點——自忠路361號
1927年3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上海總工會決定發動總罷工並轉入第三次武裝起義。起事之前,於此召開並布置有關事項。前敵指揮部曾使用底層兩間。
該建築為臨街舊式石庫門建築,二層磚木結構,坐南朝北,雙開間一客一廂毗連式布局,二樓廂房有挑出的陽臺,石柱圍欄。1960年11月,由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77年12月,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2002年4月2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列為上海市紀念地點。
8. 《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南昌路100弄2號
《新青年》是陳獨秀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的月刊,新文化運動由此掀起。1917年,陳獨秀因擔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遷往北京。1920年初,陳獨秀自京返滬,《新青年》編輯部隨陳遷至此處。同年12月陳獨秀赴廣州任職,由陳望道負責編輯工作,《上海夥友》、《勞動界》、《共產黨》月刊等曾在此編輯。陳獨秀在此建立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任書記,1920年5月,毛澤東在此拜訪陳獨秀,這裡曾為中共一大會議的籌備處、聯絡處、接待處,及一大後的中共中央局機關。
該建築為舊式石庫門建築,兩層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一客堂一廂房布局,有後天井。1959年5月26日,由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8月26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重新公布。
9. 中國科學社暨明復圖書館舊址(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地)——陝西南路235號
以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發起組織的中國科學社,成立於1915年,蔡元培、竺可楨、丁西林、翁文灝、茅以升等老一輩科學家均為社員。1928年,定址此處。1931年元旦,於社址建立明復圖書館,由留美教育家胡明復(中國第一位數學博士)與任鴻雋、楊杏佛共同籌資建造,為上海最早的公共科技圖書館。1945年12月30日,中國民主促進會在此成立。1959年更名為盧灣區圖書館,2012年更名為黃浦區明復圖書館。
明復樓,即建於1931年的中國科學社明復圖書館,三層磚混結構。會心樓,即原中國科學社總辦事處舊址,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地,建造於1928年,為兩層磚木結構花園住宅。2004年2月10日,由盧灣區文化局公布為盧灣區第一批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05年10月31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2007年12月29日,由盧灣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盧灣區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4月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10. 中國農工民主黨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會址——淡水路332弄1號
1930年,鄧演達到上海,於8月9日在此召集各地代表舉行了第一次全國幹部會議,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即中國農工民主黨前身),會議通過了由他起草的政治綱領《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政治主張》,選出了中央幹事會,鄧演達被推選為總幹事,幹事由黃琪翔、彭澤民、章伯鈞、季方、鄭太樸、羅任一等擔任。
該建築為聯立式花園住宅,假三層磚混結構,坐北朝南。沿街東立面底層有圓形窗洞,二層有挑出的陽臺,石柱圍欄。主入口設拱券門洞,落地長窗,前有開放式小花園。2007年12月29日,由盧灣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盧灣區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4月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房子
衡復藝術中心二樓展廳
老地圖
1924年《上海地圖》
展覽時間:
2020.9.28—2020.10.7
10:00—16:30(16:00停止入場)
展覽地點:
上海市徐匯區烏魯木齊南路178號
衡復藝術中心 二樓展廳
友情提示:
展館無停車場地,建議綠色出行。
進館時請佩戴口罩,出示「隨申碼」,並配合測量體溫。
指導單位:
上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主辦單位:
上海市測繪院
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
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長按識別二維碼,進入預約報名
↘ 點「在看」,把好看分享給更多的人
上海市測繪院
地圖文化品牌
新品發布|敘說地圖|上海故事
編輯丨何佩詩 張淵源
審核丨葉⿰草
原標題:《【特別策劃丨國慶獻禮】地圖文化之旅——梧桐樹下的紅色印跡(賞鑑篇2)》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上海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