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千裡沅江,刻畫懷化地域的水色與風光,絕美且靈動;孕育五溪之地的文脈與風俗,源遠而留長。千年遺存的高廟文化、稻作文化、民俗文化、水運文化、紅色文化、古建築文化令人稱絕。時輪井然,光陰寬綽,今天再於千裡沅江中打撈十二時辰,給懷化以時空坐標,帶你讀懂這裡的故事。
紅網時刻記者 龍騰 懷化報導
夜幕垂簾,天似穹廬。羅群花 攝
老人在跟孩子們講述沅水的故事。盧七星 攝
夜幕垂簾,天似穹廬。河邊,是水拍船舷的輕柔之聲,以及船隻晃動時木頭榫枘擠壓摩擦的細碎嘎吱聲;樹下,老人坐在躺椅裡,搖著蒲扇,跟趴在他膝上的孫子講著沅江的故事:「關於這條白河(沅江),要從七千多年以前開始說起……」
人生轉眼不過百年,而河流的存在卻源遠流長,它們承載著人類的輝煌和敗落,浸潤著人類的文明。它們安靜地存於世間,緩緩流淌,為人類無私地奉獻著自我……「千裡沅江生態文化旅遊產業黃金走廊」串聯起這條大河上下近8000年的歷史,讓那些冰冷的遺蹟、泛黃的書籍、祖輩的習俗延續成經典的印跡,古老且鮮活。
奔騰千年 文明起於大河之畔
人類社會文明源起於河流文化。丁小山 攝
人類社會文明源起於河流文化,人類社會發展積澱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動社會發展。河流文化作為一種人類的文化、文明類型,大河文明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是人類文明的源泉和發祥地。河流與人類文明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河流的文化生命。河流先於人類存在於地球上,供養生命,使地球充滿生機。河流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具有悠久的歷史。
人在河邊上生老病死,河的意象融進了人類文明的血液裡。河寓意豐沛情懷的流動,象徵時間不斷向前,萬物變幻無常。與山「沉穩敦厚」的性情不同,中國文化裡的「上善若水」昭示著水可養人,可容萬物的道理。
戌時,又稱日暮,對應19:00-21:00,日沒星起,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人們圍坐一團,老人們向後輩們開始講述曾經人們在沅江留下的印跡,歷史的故事總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
航拍高廟遺址所在地。楊錫建 攝
位於沅水中上遊的地域,古老而神奇。長期以來,這裡被人們稱為「南蠻」之地。遠古時期的歷史,僅有零星文獻傳世和一些神話傳說流傳,遠古社會居民的真實生活深埋於歷史煙塵中。直到位於湖南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裡的岔頭鄉巖裡村的高廟遺址出土,一夜之間,五溪之地一洗「蠻夷」惡名,跨入了中華文明的遠古正史。
高廟遺址先後進行了3次挖掘。楊錫建 攝
洪江市高廟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於1991年、2004年、2005年進行了3次發掘。由該遺址命名的高廟文化,所處年代為距今7800年至6300年,其後續遺存為大溪文化(距今6300年至5500年)。
高廟遺址出土文物。楊錫建 攝
高廟遺址的文化遺存自上而下主要有:明清時期的房址、灰坑和墓葬;戰國時期的房址、灰坑以及圍溝等;上部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遺存(簡稱高廟上層遺存);下部新石器時代遺存(簡稱高廟下層遺存)。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等神像圖案的陶器,包括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這些均表明,先民早在遠古時代就已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化;並且關於宗教遺存的發現,反映出湖湘沅水流域濃烈的巫儺祭祀風俗有極其古老的源頭。
以文記史 印跡刻於沅江之上
漵浦屈原雕像。張禮俊 攝
屈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也是我國民間四大節日中唯一一位被紀念的歷史名人。縱觀屈原一生,可以說是秭歸屈平河之水,哺育了堅毅剛烈的屈原,是漵浦漵水河之水,成就了詩性文心的屈原,是汩羅江之水,演繹了悲壯湟磐的屈原。
沅水與漵水交匯處。姚鑌 攝
「入漵浦餘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涉江》是屈原初入漵浦時的開篇之作,屈原是歷史上第一個將「漵浦 」地名寫入文字作品的人。而從《哀郢》「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 這句中,則說明屈原至少在漵浦生活了九年以上,並在此留下眾多千古名篇。
漵浦大江口龍舟賽。夏愛麗 攝
提到屈原,自然就想到端午節,龍舟賽。其實,早在屈原懷沙自投汨羅江之前,懷化各地就有了划龍舟的習俗,是為紀念當地苗族先祖盤瓠而設。「駕飛龍兮北徵,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屈原曾在《湘君》等詩中形象地描述了懷化龍舟的氣勢,懷化也將屈原視為半個鄉人。而當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羅投江的噩耗傳來時,已是五月十五了,於是,人們把五月十五作為「大端午」來紀念屈原。
二酉山。
「學富五車,書通二酉」。你或許聽過這個成語,但不知「二酉」指的是何處。二酉山,位於沅陵縣城西北,烏宿鄉,系大酉山與小酉山的合稱。在秦朝「焚書坑儒」之時,朝廷博士官、儒生伏勝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將千卷書簡偷運出鹹陽,經河南過洞庭,入沅水轉酉水,終藏於二酉山,使得秦前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爾後鉛華洗盡,此處也引諸多文人墨客敬仰膜拜。
黔陽古城裡閒適清淨的市井生活。宋衛紅 攝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後寫下了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龍標就位於如今湖南省洪江市(古稱黔陽縣)一帶,此地的黔陽古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城內石板青瓦,閣樓小院,木門輕叩,鄉音呢喃。這裡還保留著安詳真實、閒適清淨的市井生活。
龍興講寺。盧七星 攝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著傳奇色彩。《沅陵縣誌》有記:「守仁之學以致良知為主,悟道則始於龍場,講學則始於虎溪。」這裡「虎溪」講的就是位於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的龍興講寺,寺廟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為唐太宗李世民敕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書院。王陽明在龍興講寺首次傳授(致良知)學說等文獻資料,一時間「尋至風靡天下,人人知宗王學。」
沅江上的音容與呼吸,都在沈從文的鄉土作品中。李冬和 攝
在近代,提到沅江,必然繞不過沈從文。《他從鳳凰來:沈從文傳》書中提到,「沈從文在一條長達千裡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輩子。20歲以前生活在沅水邊的土地上;20歲以後生活在對這片土地的印象裡。」不論未來如何變化,那個時代湘西社會的音容與呼吸、沅水秀美風光跟風土人情,都留存在沈從文的鄉土作品中,與他一起,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亥時將至,二更夜已深,聽完了故事,到了安歇入眠的時候。而屬於千裡沅江的故事也即將接近尾聲,下回,將迎來大結局。
來源:紅網
作者:龍騰
編輯:石凌煒
本文為旅遊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tour.rednet.cn/content/2019/08/29/5904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