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沅江·戌時丨大河的文化印跡 要從7800年前說起

2020-11-23 紅網

編者按:千裡沅江,刻畫懷化地域的水色與風光,絕美且靈動;孕育五溪之地的文脈與風俗,源遠而留長。千年遺存的高廟文化、稻作文化、民俗文化、水運文化、紅色文化、古建築文化令人稱絕。時輪井然,光陰寬綽,今天再於千裡沅江中打撈十二時辰,給懷化以時空坐標,帶你讀懂這裡的故事。

紅網時刻記者 龍騰 懷化報導

夜幕垂簾,天似穹廬。羅群花 攝

老人在跟孩子們講述沅水的故事。盧七星 攝

夜幕垂簾,天似穹廬。河邊,是水拍船舷的輕柔之聲,以及船隻晃動時木頭榫枘擠壓摩擦的細碎嘎吱聲;樹下,老人坐在躺椅裡,搖著蒲扇,跟趴在他膝上的孫子講著沅江的故事:「關於這條白河(沅江),要從七千多年以前開始說起……」

人生轉眼不過百年,而河流的存在卻源遠流長,它們承載著人類的輝煌和敗落,浸潤著人類的文明。它們安靜地存於世間,緩緩流淌,為人類無私地奉獻著自我……「千裡沅江生態文化旅遊產業黃金走廊」串聯起這條大河上下近8000年的歷史,讓那些冰冷的遺蹟、泛黃的書籍、祖輩的習俗延續成經典的印跡,古老且鮮活。

奔騰千年 文明起於大河之畔

人類社會文明源起於河流文化。丁小山 攝

人類社會文明源起於河流文化,人類社會發展積澱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動社會發展。河流文化作為一種人類的文化、文明類型,大河文明與人類文明息息相關,是人類文明的源泉和發祥地。河流與人類文明的相互作用,造就了河流的文化生命。河流先於人類存在於地球上,供養生命,使地球充滿生機。河流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具有悠久的歷史。

人在河邊上生老病死,河的意象融進了人類文明的血液裡。河寓意豐沛情懷的流動,象徵時間不斷向前,萬物變幻無常。與山「沉穩敦厚」的性情不同,中國文化裡的「上善若水」昭示著水可養人,可容萬物的道理。

戌時,又稱日暮,對應19:00-21:00,日沒星起,結束了一天的勞作,人們圍坐一團,老人們向後輩們開始講述曾經人們在沅江留下的印跡,歷史的故事總是最受孩子們歡迎的。

航拍高廟遺址所在地。楊錫建 攝

位於沅水中上遊的地域,古老而神奇。長期以來,這裡被人們稱為「南蠻」之地。遠古時期的歷史,僅有零星文獻傳世和一些神話傳說流傳,遠古社會居民的真實生活深埋於歷史煙塵中。直到位於湖南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裡的岔頭鄉巖裡村的高廟遺址出土,一夜之間,五溪之地一洗「蠻夷」惡名,跨入了中華文明的遠古正史。

高廟遺址先後進行了3次挖掘。楊錫建 攝

洪江市高廟新石器時代遺址,先後於1991年、2004年、2005年進行了3次發掘。由該遺址命名的高廟文化,所處年代為距今7800年至6300年,其後續遺存為大溪文化(距今6300年至5500年)。

高廟遺址出土文物。楊錫建 攝

高廟遺址的文化遺存自上而下主要有:明清時期的房址、灰坑和墓葬;戰國時期的房址、灰坑以及圍溝等;上部新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遺存(簡稱高廟上層遺存);下部新石器時代遺存(簡稱高廟下層遺存)。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等神像圖案的陶器,包括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這些均表明,先民早在遠古時代就已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化;並且關於宗教遺存的發現,反映出湖湘沅水流域濃烈的巫儺祭祀風俗有極其古老的源頭。

以文記史 印跡刻於沅江之上

漵浦屈原雕像。張禮俊 攝

屈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也是我國民間四大節日中唯一一位被紀念的歷史名人。縱觀屈原一生,可以說是秭歸屈平河之水,哺育了堅毅剛烈的屈原,是漵浦漵水河之水,成就了詩性文心的屈原,是汩羅江之水,演繹了悲壯湟磐的屈原。

沅水與漵水交匯處。姚鑌 攝

「入漵浦餘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涉江》是屈原初入漵浦時的開篇之作,屈原是歷史上第一個將「漵浦 」地名寫入文字作品的人。而從《哀郢》「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復」 這句中,則說明屈原至少在漵浦生活了九年以上,並在此留下眾多千古名篇。

漵浦大江口龍舟賽。夏愛麗 攝

提到屈原,自然就想到端午節,龍舟賽。其實,早在屈原懷沙自投汨羅江之前,懷化各地就有了划龍舟的習俗,是為紀念當地苗族先祖盤瓠而設。「駕飛龍兮北徵,邅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屈原曾在《湘君》等詩中形象地描述了懷化龍舟的氣勢,懷化也將屈原視為半個鄉人。而當屈原五月初五在汨羅投江的噩耗傳來時,已是五月十五了,於是,人們把五月十五作為「大端午」來紀念屈原。

二酉山。

「學富五車,書通二酉」。你或許聽過這個成語,但不知「二酉」指的是何處。二酉山,位於沅陵縣城西北,烏宿鄉,系大酉山與小酉山的合稱。在秦朝「焚書坑儒」之時,朝廷博士官、儒生伏勝冒著誅滅九族的危險,將千卷書簡偷運出鹹陽,經河南過洞庭,入沅水轉酉水,終藏於二酉山,使得秦前文化得以薪火相傳。爾後鉛華洗盡,此處也引諸多文人墨客敬仰膜拜。

黔陽古城裡閒適清淨的市井生活。宋衛紅 攝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當時王昌齡從江寧丞被貶為龍標縣尉,李白在揚州聽到好友被貶後寫下了這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龍標就位於如今湖南省洪江市(古稱黔陽縣)一帶,此地的黔陽古城是全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古城三面環水,城內石板青瓦,閣樓小院,木門輕叩,鄉音呢喃。這裡還保留著安詳真實、閒適清淨的市井生活。

龍興講寺。盧七星 攝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滿著傳奇色彩。《沅陵縣誌》有記:「守仁之學以致良知為主,悟道則始於龍場,講學則始於虎溪。」這裡「虎溪」講的就是位於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的龍興講寺,寺廟始建於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為唐太宗李世民敕建,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書院。王陽明在龍興講寺首次傳授(致良知)學說等文獻資料,一時間「尋至風靡天下,人人知宗王學。」

沅江上的音容與呼吸,都在沈從文的鄉土作品中。李冬和 攝

在近代,提到沅江,必然繞不過沈從文。《他從鳳凰來:沈從文傳》書中提到,「沈從文在一條長達千裡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輩子。20歲以前生活在沅水邊的土地上;20歲以後生活在對這片土地的印象裡。」不論未來如何變化,那個時代湘西社會的音容與呼吸、沅水秀美風光跟風土人情,都留存在沈從文的鄉土作品中,與他一起,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人定月朧明,香消枕簟清。亥時將至,二更夜已深,聽完了故事,到了安歇入眠的時候。而屬於千裡沅江的故事也即將接近尾聲,下回,將迎來大結局。

來源:紅網

作者:龍騰

編輯:石凌煒

本文為旅遊頻道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tour.rednet.cn/content/2019/08/29/5904206.html

相關焦點

  • 國慶獻禮丨地圖文化之旅——梧桐樹下的紅色印跡(二)
    國慶獻禮丨地圖文化之旅——梧桐樹下的紅色印跡(二) 2020-10-02 0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戌時是幾點到幾點
    戌時是幾點到幾點:7點-9點(24小時下午19時~21時)戌時是幾點到幾點
  • 精品難出圈,《大江大河2》們的劇N代困境
    劇焦一線原創文丨蔡靜靈編輯丨李芊雪1月11日晚,《大江大河2》迎來大結局,隔日「想看大江大河3」的詞條登上微博熱搜榜。作為2018年現象級電視劇《大江大河》的續集,《大江大河2》沿用了主創人員,也延續了原先的製作班底——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簡稱正午陽光),製片人侯鴻亮,監製孔笙。
  • 共論大河文明 全球15個大河流域代表達成武漢宣言
    宣言指出,世界大河流域資源的管理關係到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大河生態環境保護、大河資源利用等變得日益重要。  根據宣言,大河流域各界將通過若干措施保護大河流域的文化和自然遺產,促進文化與自然、生命之源與城市社會之間的和諧。
  • 內蒙古十二時辰——戌時
    戌時,又名日暮,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是一天當中的19時至21時。如今,篝火晚會已經成為草原人民文化生活的代表,它表達的不僅僅是歡慶的喜悅心情,還表達著對遠方尊貴客人的熱情和歡迎,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草原上、沙漠中,有人的地方就有光亮,有光的地方就有篝火晚會。
  • 戌時不貪食,子時莫戀色,健康生活需要合理作息護航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民間俗語道理淺顯。我是夢雨人生。徜徉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裡,尋求人生大道。這是夢雨人生的原創文章。俗話說得好「戌時不貪食,子時莫戀色」,健康生活需要合理的作息護航。「戌時不貪食,子時莫戀色」這句話的意思就可以理解成,到了戌時就不能在吃東西了,子時已經很晚了,不能再流連酒色。那子時戌時又是什麼意思呢?最近《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大家應該都了解了,這是古代人們的一種計時方式,一天十二個時辰,即每兩小時為一個時辰。也可以用十二時辰對比十二生肖,這樣通俗易懂些。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推薦|內蒙古十二時辰——戌時
    戌時,又名日暮,此時太陽已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是一天當中的19時至21時。對於城市裡的人來說,華燈初上,結束了一天的忙碌,此時是享受休閒的最好時光。如今,篝火晚會已經成為草原人民文化生活的代表,它表達的不僅僅是歡慶的喜悅心情,還表達著對遠方尊貴客人的熱情和歡迎,形式也變得更加多樣,草原上、沙漠中,有人的地方就有光亮,有光的地方就有篝火晚會。隨著草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生態的篝火晚會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找到,如果想要了解草原文化、民族風俗,還可以通過觀看表演的方式。
  • 戌時 亥時 子時
    戌時 亥時 子時 2020-11-08 15: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世界最早稻作」遺址發現,要從一次「越界」說起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一首歌唱響全國,至今膾炙人口。大河,稻香,我的祖國。大河奔流,不舍日夜,而稻花飄香,又從何而來?最新的考古發現證明,稻香的源頭已可上溯到一萬年前,一條大河的岸邊。
  • 俗語:戌時不貪食,子時莫戀色,下句是啥?關於「時辰」有啥講究
    俗語:戌時不貪食,子時莫戀色,下句是啥?關於「時辰」有啥講究?「戌時不貪食」:基本上沒有什麼夜生活的古人,晚上很早便就寢了,更別提吃啥夜宵了。戌時是指晚上7點到9點,而戌時這個時間段恰恰是休養調理身體各機能的時候。民間有「戌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的說法,就是說這個時候好好休息會對心臟有好處。但如果在戌時吃東西,則會影響到整個身體的新陳代謝,並且給肝臟增加負擔。
  • 大河讀者「微問診」:5問種植牙
    □記者李曉敏    核心提示丨據悉,大河德貝「免費種植牙」活動開展以來,吸引了眾多缺牙市民的眼球,掀起中原地區新一輪植牙熱潮。德貝植牙每日接診顧客數激增,許多牙缺失顧客慕名而來,一大早就在門前排起長隊。
  • 千裡沅江·亥時丨枕江而眠 一覺睡到自然醒
    千年遺存的高廟文化、稻作文化、民俗文化、水運文化、紅色文化、古建築文化令人稱絕。時輪井然,光陰寬綽,今天再於千裡沅江中打撈十二時辰,給懷化以時空坐標,帶你讀懂這裡的故事。「千裡沅江生態文化旅遊產業黃金走廊」將當地日常居所常態化為民宿,帶你零距離體驗沅江的山水風光、古城古村、文化民俗,賜你一個安然入睡後的美夢。
  • 石藥十二時辰之酉時、戌時、亥時
    忙碌的工人在石藥的健身房裡開始鍛鍊自己的身體,疲憊隨著落日化為烏有,在還笑嘻嘻中夜幕降臨,這種勞逸結合的工作情形,一直在石藥集團傳承至今,也為成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仁德、博愛」以員工為第一的傳統從未改變。戌時-和諧戌時,即黃昏,又名日夕、日暮等。
  • 說白了,就是槓桿原理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二期...
    我們只知道它大概發源於300年前,康熙、乾隆那會兒。只有常年跑船的人,才需要大量脫水處理過的蔬菜。而要批量製造這種菜,就必須有方便充足的鹽源。清代繁華的松溉碼頭,向來活躍著鹽幫與船幫兩大勢力,發明鹽白菜這東西,不過是時間早晚的事。鹽白菜的賣相併不好看,但口感卻極為鹹鮮香脆。它能被做成許多菜,例如煮肉丸子湯、酸菜魚湯,炒回鍋肉或鹽煎肉等。
  • 上海第七批援藏幹部打造大型原生態實景劇《江孜印跡》
    專題:    東方網特別策劃:紀念上海對口援藏20周年   東方網8月18日消息:《江孜印跡》實景劇是上海第七批援藏幹部充分利用江孜獨特的文脈、地脈、人脈,以宗山古堡、白居寺、祭祀山為背景,配以光
  • 分子印跡與蛋白識別
    21世紀以來, 材料科學等學科的迅速發展為蛋白質分子印跡技術提供了新的契機。近年來蛋白質分子印跡已取得一定的研究進展, 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新型蛋白質印跡策略。這些性能優異、功能獨特的新型蛋白質印跡材料, 已經在蛋白組學、疾病診斷/治療、生物成像等領域中展現出獨特的優勢和潛力。
  • 王佩翔讀罷《琢磨》細琢磨 解讀津派玉雕印跡史痕
    其次,附題標為「津派玉雕印跡史痕」,想來也是經過琢磨和推敲的。天津築城建衛六百餘年,由於歷史的原因,元明清時代有關玉石文化的文獻資料極為罕見,雖有後來的考古發現可以上溯至遠古,卻終究對天津玉文化的形成沒有一點可查可考的文字遺存。天津玉石雕刻的發生發展有賴於所處地理位置和社會歷史以及文化傳承。
  • 浙江餘姚發現史前貝丘遺址,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
    經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在距今7800~8300年之間,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該遺址的發現將寧波地區的人類活動史和文明發展史前推到了距今8000年前。 30日上午,浙江省餘姚市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正式發布。井頭山遺址是浙江境內首次發現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也是中國沿海地區年代最早、埋藏最深的一處史前貝丘遺址。
  • 木衛三上直徑7800公裡的隕石坑形成原因查明:源於小行星撞擊
    木衛三上有個巨大的陰影區,旅行者1號、2號和伽利略探測器均有發現,其跨度可達到7800多公裡,足以容納下整個印度洋。圖註:木衛三上的陰影區,跨度為7800多公裡,圖中可以看出其覆蓋面非常龐大,足以容納下整個印度洋
  • 《大河之源》 為生態文明建設匯聚強大精神力量
    主創團隊赴三江源地區採風 黃河古稱「大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漫長的文明發展進程中,華夏兒女沿黃而居,繁衍生息,形成了生生不息的黃河文化,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文明。青海河湟文化作為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文明形成的源流之一。 青海地域遼闊,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