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爆冷」?他們設計的新拍賣形式影響全球

2020-10-13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諾貝爾委員會官網

鈦媒體註:北京時間10月12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據公開資料介紹,保羅·米爾格羅姆,1948年生於美國底特律,早年求學於史丹福大學,獲得統計學碩士和經濟學博士學位,曾在西北、耶魯等知名大學任教,現是史丹福大學經濟系教授,併兼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文理院院士、西方經濟協會主席、計量經濟學會執委,博弈理論協會委員等眾多社會職務。其研究領域廣泛,包括現實世界的拍賣設計和其他市場、組織經濟學、有限理性和經濟史等。

羅伯特·威爾遜,1937年生於美國日內瓦,在哈佛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史丹福大學商學院任教。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一般理論、經濟學數學方法、博弈論以及交易理論。值得一提的是,威爾遜是米爾格羅姆的論文導師。

事實上,在開獎之前,路透社等機構都對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選做出了預測,兩位經濟學家並沒有進入獲獎熱門人選的名單。頒獎結束後,美媒打趣道,本屆經濟學獎再一次延續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經常爆冷門的傳統。

對此,據中廣網報導,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研究員張茉楠稱,諾貝爾經濟學獎再爆冷門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按照諾獎的評價標準來看,歷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實際上都是授予在博弈論領域,無論是在宏觀領域還是在微觀領域,無論是理論界還是時政研究方面,都是有很深學術造詣甚至是泰鬥性的人物。而獲獎者在該領域都是頗有建樹的。

「拍賣」已有數千年歷史

拍賣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年的古巴比倫時期,一些拍賣事件甚至還影響到了整個歷史的進程。公元193年,羅馬皇帝佩爾提納克斯(Pertinax)因為想整肅軍紀而被自己的禁衛軍殺害。隨後,控制了局面的禁衛軍在軍營中對帝位進行了拍賣。在這場拍賣中勝出的是狄第烏斯·尤利安努斯(Didius Julianus),他以向每位禁衛軍士兵支付25000賽斯特提(Sesterces,是羅馬貨幣單位,100個賽斯特提相當於1個阿幣,1個阿幣的價值相當於7.9克黃金)的代價,贏得了禁衛軍對自己的支持,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不過,真正用經濟學理論來對拍賣進行研究,卻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1996年度諾貝爾獎得主維克裡(William Vivrey,1961)在一篇經典的論文中,討論了在單個物品拍賣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四種拍賣形式。

英式拍賣:競拍者由低到高競價,價高者得。

荷式拍賣:拍品由高到低叫價,直到有競拍者表示接受為止。

一階密封價格拍賣:競標人分別在信封中寫下自己的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並且支付其所報價格。

二階密封價格拍賣:競標人分別在信封中寫下自己的報價,報價最高者得,但只支付報價第二高者所報的價格。

由此,維克裡確立了一個基於私人價值模型的分析框架。私人價值模型認為,風險中性的競標者有獨立於其他競標者的私人信息,即每個競標者對拍賣品都有一個私人估值,其估值不依賴於其他競標者的私人信息,不同競標者對拍賣品估值不同且彼此隱匿。

維克裡還得到了一個對現代拍賣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結論——「收益等價定理」,即在單個物品的拍賣中,如果所有競拍者對於拍品的評級都是各自獨立給出的,那麼無論採用什麼樣的拍賣形式,拍賣人都可以獲得同樣的期望收益。

但是,維克裡私人價值模型中的拍賣品僅局限手單個物品的拍賣,沒有考慮拍賣品之間的替代性和互補性。例如,對移動通訊運營商而言,兩個城市的無線頻譜許可證組合的價值會超過每個城市單個頻譜許可證的價值之和,因為客戶在兩個城市之間的漫遊能為移動通訊運營商創造價值。

為此,2017年度諾貝爾獎得主邁爾森羅傑·邁爾森(Roger B. Myerson,1979)提出了共同價值模型,認為拍賣品對所有的競標者具有共同價值。例如,某一礦權的實際價值對所有競標者均相同,即具有共同價值,但價值不為人所知,直至礦產資源被開發利用。

羅傑·邁爾森還進一步地拓展了維克裡具體拍賣形式的研究維度,採用機制設計理論刻畫了所有拍賣機制,在一系列假設條件下推導出共同價值模型的均衡結果∶所有的拍賣機制給拍賣方帶來的期望收益相同。顯然,這一結論超越了之前維克裡等學者比較具體拍賣形式的收益的研究思路,而能夠研究所有可能的拍賣,這使拍賣理論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然而,無論是維克裡的私人價值模型,還是邁爾森的共同價值模型,似缺乏現實基礎。現實中的拍賣一般同時具有私人價值信息和共同價值信息,且競拍人對於拍品的評價不僅僅取決於他自身,而且和其他競拍人的評價有著重大的關係。之後,關於拍賣理論的研究,大都是基於此展開的。

「新拍賣形式」使全球受益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不僅研究了拍賣是如何運作的,還利用自己的見解,為難以用傳統方式銷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了新的拍賣形式,比如無線電頻率。他們的發現使全球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據了解,威爾遜發展了「具有共同價值物品拍賣」的理論,解釋了為什麼理性的競標者往往把出價定得低於他們自己對共同價值的最佳估計,因為他們擔心所謂的「贏家詛咒」(the winner's curse),也就是付出太多而輸掉。

米爾格羅姆則補充性地關注「關聯評價」,即競拍者在出價時,也會考慮到競爭對手的評價和行為。拍賣因此成為一種博弈。任何買家的報價,不僅顯示其對標的的信息,也會暴露其他買家的私人信息。

根據理論成果,兩人設計了「同時增價拍賣」(simultaneous ascending auction)的機制,來幫助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出售無線頻譜許可。

這種拍賣方式類似傳統的增價拍賣,所不同的是,傳統方式是每個許可證被依次賣出,而「同時增價拍賣」則將大批許可證同時拍賣。拍賣時,通過數輪競價回合,競標者對前面競投回合中反映出的信息作出反應,激勵參與者更積極投標。同時,將大量許可一起拍賣,使得競標者能對相關聯的許可價格差異作出反應,讓競標人對自己更感興趣的許可證作出更準確估值。例如,A公司如果無法獲得相鄰兩塊地區的許可證,也許就不會出高價購買第一塊許可證。

1994年,FCC第一次使用競拍方式出售十張無線許可證,收益6.17億美元,同年12月再出售99張寬頻個人通訊服務許可證,收益達到70億美元。此後,這種競拍機制被世界上一些其他國家和地區效仿。史丹福大學校報稱,全球採用這種競拍方式分配的許可證價值已達1000億美元。

另據史丹福大學官網介紹,米爾格羅姆是最初FCC頻譜拍賣設計的主要學術貢獻者,這個設計已經被無數次複製和修改,用於數十個全球範圍內涉及數千億美元的無線電頻譜、電力和天然氣的拍賣。而隨後,米爾格羅姆一直活躍在拍賣設計的理論和實踐領域,曾建議微軟網絡(Microsoft Networks)拍賣贊助搜索,以及谷歌首次公開募股拍賣股票等等。

「今年的經濟科學獎得主從基礎理論開始,後來將其成果應用於實際,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他們的發現對社會大有裨益。」諾貝爾獎委員會主席彼得·弗雷德裡克松表示。

最年輕諾獎,連續52年「全勤」

與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文學獎等諾獎「元老」獎項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不是根據瑞典發明家諾貝爾(Alfred Nobel)1895年立下的最後一份遺囑而創立的。它是唯一由諾貝爾基金會官方頒發的「非諾貝爾獎」(non-Nobel Prize),但與最初5種「諾貝爾獎」合稱「諾貝爾獎」。

為什麼要增設這樣一個獎呢?這需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那時,瑞典的銀行業和商界正忙著灌輸「自由市場」經濟改革。他們希望政治監管變松,讓他們得以控制國家的中央銀行。

於是,支持自由市場經濟、反對政府過度幹預的第一代新古典主義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思想被用於為中央銀行爭取政治獨立的運動之中。然而在當時的瑞典,幾乎沒有人把這些理論當回事。人們都覺得,爭取中央銀行獨立性,不過是為了把民選政府對經濟事務的控制權轉移到商界巨頭手裡。

1968年正值瑞典國家銀行的300周年慶典,瑞典國家銀行以紀念諾貝爾的名義推出了這個經濟學獎,並向諾貝爾基金會捐獻了這個獎項的獎金。至此,這個經濟學獎與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產生了關聯。

196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獎,至今已經頒發了52次,有80餘位經濟學家獲獎。

近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專家指出,諾貝爾經濟學獎反映了經濟分析的某些特點和趨勢,從新的角度重新觀察經濟體系的新方法,這其中包括信息經濟學、人類資本、博弈論以及制度經濟學等等,這些特點和趨勢反映了經濟學與現實世界的緊密聯繫,已經遠遠超越了通常所認為的傳統經濟學。

此外,經濟學家們在不斷地拓展經濟學的邊界,把這些原理在現實世界裡找到合適的應用,才能凸顯出經濟研究的價值。

(鈦媒體編輯劉萌萌綜合自「中信書院」、「財經十一人」、騰訊財經、紅星新聞等)

相關焦點

  •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發明的新拍賣形式到底與你我有什麼關係?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成為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左)和羅伯特·威爾遜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圖據諾貝爾委員會官網「我們對此非常高興,」接到消息的威爾遜博士在現場連線中表示。「拍賣形式作用非常大,我非常驕傲能為這一領域作出貢獻。」
  • 兩位拍賣理論學者獲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在新冠疫情仍在持續肆虐、全球經濟衰退的當前,這兩位經濟學家的貢獻點在哪裡,有何價值和意義?  10月13日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的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總體來看,這兩位學者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算得上實至名歸。儘管他們不是拍賣理論的最早研究者,但兩人在前人基礎上,對拍賣理論以及設計等方面做出了非常重大的改進。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兩人設計的拍賣,影響了幾千億美元!
    來源:中國基金報原標題: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兩人設計的拍賣,影響了幾千億美元!剛剛,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最後壓軸獎項,收官2020年諾貝爾獎。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12月將不再舉行傳統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頒獎儀式將改為線上舉行,並將通過電視臺和網絡進行直播。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今年的經濟科學獎得主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改進了拍賣理論並發明了新的拍賣形式,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
  • 剛剛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這兩人設計的拍賣 影響了幾千億美元!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5:45,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保羅·米格羅姆(Paul Milgrom)和和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按照慣例,諾貝爾獎在每年10月份宣布獲獎者,在當年12月舉行頒獎儀式。
  • 他倆革新了拍賣形式,獲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獎者為美國的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威爾遜 (Robert B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兩位得主不僅闡明了拍賣工作是如何運作的,以及競標者以特定方式行事的原因,而且利用他們的理論,發明了一種針對商品和服務的新型拍賣形式。「年輕」:不一樣的誕生記與其他諾貝爾獎項相比,諾貝爾經濟學獎尤為「年輕」。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第一次頒給了「拍賣理論」 因為全球賣家...
    第一次頒給了「拍賣理論」 因為全球賣家、買家和納稅人都受益(附獲獎者經歷)】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50分左右,今年最後一個被宣布的諾貝爾獎項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兩位來自美國的經濟學家、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保羅·米格羅姆(Paul R。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第一次頒給了「拍賣理論」,因為全球賣家...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獲獎,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獲獎理由為「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也是諾貝爾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此前,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五個獎項已經被公布。
  • 宋清輝:諾貝爾經濟學獎首次頒給「拍賣理論」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成為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們將均分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這也是諾獎第一次頒給「拍賣理論」。他們的研究成果將帶來怎樣的影響?與中國有何淵源?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連線採訪了三位國內經濟學領域的專家解讀。
  • 諾貝爾經濟學獎何以青睞「拍賣」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發展以及對新拍賣形式的創新。近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從理論回歸現實,今年也不例外。「拍賣」更加貼近生活,畢竟拍賣在市場中無處不在,所以,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關注的是微觀經濟學的實踐。且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主席弗雷德裡克森對兩位新科諾獎得主的評語——「今年的經濟科學獲獎者從基礎理論開始,後來將他們的成果應用於實際,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
  • 兩人分享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 他們的研究改變拍賣行業?
    中新網10月12日電(劉淙 甘甜)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人名單揭曉,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獲獎,以表彰他們「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型拍賣形式的發明」。  作為諾獎家族中最「年輕」的一員,諾貝爾經濟學獎在過去的50多年間,有過讚譽,也嘗盡爭議。
  • 拍賣「新形式」獲 2020 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兩美國學者獲此殊榮
    (圖片來自北歐時報)瑞典皇家科學院常務秘書悅然教授公布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是72歲的美國人保羅·米爾格龍(Paul R. Milgrom)和83歲的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 Wilson)。瑞典皇家科學院斯德哥爾摩時間10月12日上午11:45分在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他們是為表彰他們在拍賣理論研究領域所做的工作。
  • 改進拍賣理論和發明新拍賣形式 兩美國經濟學家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0月12日,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兩位來自美國,且同為史丹福大學教授的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和羅伯特·威爾遜被授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理由是他們「改進了拍賣理論和發明了新拍賣形式」。
  • 拍賣這件事,為何能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丨思客問答
    近期,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Milgrom )和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Wilson)因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0月12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諾獎宣布現場電子屏幕上顯示兩位獲獎的經濟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出來的新貴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的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R.Milgrom)和 羅伯特•威爾遜(RobertB.Wilson),以表彰他們在「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對新拍賣形式的發明」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拍賣理論為什麼能獲獎?
    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兩位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經濟學家——米爾格羅姆和威爾遜,獲獎理由為「改進拍賣理論,發明新拍賣形式」。什麼是拍賣理論?這兩位經濟學家又為何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青睞?拍賣理論為什麼能獲獎?在實際生活中,不少商品、服務都是以拍賣方式進行的,這令拍賣理論成為近四五十年來經濟學學科中最具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 解讀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拍賣出來的新貴
    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的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R.Milgrom)和 羅伯特·威爾遜(RobertB.Wilson),以表彰他們在「對拍賣理論的改進和對新拍賣形式的發明」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兩位獲獎者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
  • 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拍賣理論研究 獲獎者曾參與美國無線電頻段拍賣設計
    財聯社(上海,編輯 史正丞)訊,北京時間10月12日傍晚,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Paul Milgrom和Robert Wilson,以表彰他們對於拍賣理論研究和發明新拍賣形式的貢獻,兩人將平分1000萬
  • 拍賣理論為何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諾獎委員會在陳述頒獎理由時指出,兩位學者完善了拍賣理論,並發明了拍賣的「新形式」。「他們運用自己的見識,為難以用傳統方式出售的商品和服務設計出新拍賣形式。他們的發現,使世界各地的賣方、買方和納稅人受益。」頒獎辭中這樣寫道。
  • 今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拍賣理論」究竟是什麼?
    諾獎委員會授予二者 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00萬美元)獎金,以表彰「拍賣理論(auction theory)的改進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在很多普通讀者的印象中,「拍賣」就是藝術品、珠寶、住房等資產的銷售方式。但事實上,「拍賣無處不在,還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從廣義上說,你去超市買瓶水,也是拍賣的一種。」
  • 斯坦福「師生組合」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因改進了拍賣理論
    在拍賣形式方面,由於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了許多不適合以傳統形式拍賣的物品和服務,兩人基於更廣泛的社會利益而非追求最大收益,提出了新的拍賣形式,允許同時拍賣許多互相關聯的物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和其他國家就開始利用兩位獲獎人設計的拍賣形式出售無線電廣播頻率(radio frequ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