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極子按:京油衛嘴,南拳北腿,秦嶺-淮河是中國的自然地理分界線,也是中國山水畫南北風格的分水嶺。
在中國,不論粽子還是豆腐腦,都有南北甜鹹之爭。山水畫也不例外。
五代山水畫剛剛獨立成科時,畫壇四大家「荊關董巨」就已經呈現出南北分宗之勢。
▲ [五代] 荊浩《雪景山水圖》軸,10世紀上半葉,絹本設色,縱138.3釐米,橫75.5釐米
美國堪薩斯 納爾遜美術館藏
生於秦晉的荊浩和關仝確立了「石質山嶽,山勢崔嵬拔峭,多奇峰峻岭,長松為主,灌木雜樹較少,多高山流水」的北方式構圖。
生於江南的董源和巨然則專畫「江南丘陵土質山,山勢平緩,不作奇峰峻岭,雜樹為主,灌木叢生,多平沙淺諸」。
▲ [五代] 董源《瀟湘圖》卷,10世紀上半葉,絹本設色,縱50釐米,橫141.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代董其昌在《畫旨》中首次明確將山水畫家分為南北二宗;清代範璣在《過雲廬畫論》裡曾如此描述南北風格的差異:「宗派各異,南北攸分。方隅之見,非無區別。川蜀奇險,秦隴雄壯,荊湘曠闊,幽冀慘冽。」
無獨有偶,和中國的情形不謀而合的是歐洲風景畫也分南北二宗。
▲ [法] 尼古拉斯·普桑《歲月靜好》,1650-1651年,布面油畫,970 x 1310 cm
美國洛杉磯 蓋蒂中心藏
南宗以法、意畫家為主,偏愛理性的構圖、柔和的光線、古典的建築以及希臘神話或宗教主題。最能代表這種英雄主義傾向的畫家是尼古拉斯·普桑,他雖是法國人,但在羅馬生活了大半輩子。
▲ [法] 尼古拉斯·普桑《俄爾甫斯與歐律狄刻》,1650年代,布面油畫,124 x 200 cm
法國巴黎 羅浮宮博物館藏
另一位南宗名家克勞德·洛蘭同樣是個在羅馬淹留半生的法國人。
▲ [法] 克勞德·洛蘭《驅逐夏甲》,1668年,布面油畫,106.5 x 140.3 cm
德國慕尼黑 老繪畫陳列館藏
洛蘭雖然也遵循古典主義的嚴謹構圖、描繪神話或聖經的人物故事,但他特別喜歡表現海水。湛藍而平靜的地中海,在朝霞或暮色下波光瀲灩,蕩漾著田園情調,沉浸著歷史遐思。
▲ [法] 克勞德·洛蘭《海港與美第奇別墅》,1637年,布面油畫,102 x 133 cm
義大利佛羅倫斯 烏菲茲博物館藏
▲ [法] 克勞德·洛蘭《示巴女王登陸》,1648年,布面油畫,149.1 x 196.7 cm
英國倫敦 國家美術館藏
與明媚的地中海風光相比,北方的荷蘭陰晦多雨、光照不足,以自然主義格調為主的北宗風景畫便在這裡生根發芽。
▲ [荷] 伊薩亞斯·范·德·維爾德《擺渡》,1622年,木板油畫,75.5 × 113 cm
荷蘭阿姆斯特丹 國家博物館藏
▲ [荷] 彼得·德·莫林《沙丘》,1626年,木板油畫,26 × 36 cm
德國布倫瑞克 安東·烏爾裡希公爵美術館藏
▲ [荷] 揚·凡·戈因《沙丘》,1630-1635年,橡木板油畫,36.3 x 54 cm
奧地利維也納 藝術史博物館藏
少則得,多則惑——素來務實的荷蘭人喜歡要而不繁的主題構圖,他們注重表現雲端日影的陰陽變換,色彩上偏愛簡素的青綠土黃,尤其是在三十戰爭中後期更是形成了單色畫的潮流。
▲ [荷] 薩勒蒙·范·雷斯達爾《河景》,1632年,木板油畫,51 × 34 cm
德國漢堡美術館藏
南舟北馬,南甜北鹹,秦嶺-淮河是中國的自然地理氣候分界線,南北兩邊的風物各有千秋,形成鮮明的對比,山水畫當然也不例外。
歐洲自然景觀的大分野在阿爾卑斯山-萊茵河一線,西方風景畫以此為分水嶺來劃分南北二宗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