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最早記載九尾狐的古籍,《山海經》云:「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大荒東經》:「青丘之國,其山有狐,九尾。」其有四足,其叫聲如嬰兒,有時也能吃人,而吃了九尾狐的肉,也可以不逢妖邪之氣。
九尾狐最早是作為瑞獸的形象出現古書中,郭璞在山海經注釋中說:「太平則出而為瑞」。可見九尾狐是在太平盛世才能看到的祥瑞之獸。而《山海經》中明明記載了九尾狐有時還吃人,為什麼在古人眼裡成了瑞獸呢?
據東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和《藝文類聚》卷九九所引《呂氏春秋》佚文記載,大禹來到塗山,遇見一隻九尾白狐,並聽見塗山人唱歌,說「綏綏白狐,龐龐九尾」,意寓九尾狐象徵著多子多福,是祥瑞之兆,於是大禹便娶了塗山氏的女孩子,叫做女嬌。就這樣我們的九尾狐就與大禹結下了不解之緣。
但是後代九尾狐的形象逐漸被妖化了,唐代白居易在《古冢狐》中已經把「能喪人家覆人國」的妲己和周幽王的妃子褒姒比作狐妖,在各種鬼怪小說中,狐狸也是作為魅惑人心的陰險狡詐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線中。
有趣的是,隨著對外文化的交流,我們的鄰國日本也有九尾狐,日本康和三年(1101年)記有一本《狐媚記》,而到了現代,日本仍能看到九尾狐的影子,著名日本動漫《火影忍者》中便有九尾狐,可見九尾狐在日本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