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山海經》也可以被理解成一本志怪小說,但是由於它出現的時間被推測到了戰國時期,那個時期不論是消息還是知識的傳播都相對來說非常的閉塞,它的出現被很多人認為是當時最主流的巫術典籍。而書中記載的各種各樣的上古神獸,即便是對於深處現代的我們,也依舊樂此不疲的深究著上古神獸的傳說。在這其中有一種神獸叫做饕餮,論戰鬥能力,在書裡的排行可能連前五的到不了,但是它卻非常受志怪小說作者的青睞,仿佛提到上古時代,若是沒有提到饕餮,就仿佛遺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它跟人類的關係真的就如此緊密嗎?
事實上,根據很多現有的古籍還有文物的作證,饕餮是古時候某種公認的文化符號這個觀點已經被很多人認可了。作為傳說中位列四大兇獸之首的饕餮其實原本來自於軒轅大戰蚩尤的神話故事,當時蚩尤戰敗被砍去首級,而就是這首級在落地時演化成了後來的饕餮。 當然,關於饕餮的來歷,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就是說它是龍王九個兒子當中的一個,因為它內心邪惡,所以其外表也如是幻化成如此兇惡的樣子。
《山海經》是這樣形容它的:有雲,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另外,還有其他的一些典籍也同樣對饕餮進行描述。在《左傳》這本古書上是這樣說的:饕餮其實是一個內心貪婪的富家公子,貪吃、貪婪,毫無禮法、禍害鄉裡。而在《莊子·駢拇》,則是把饕餮二字拆開來,兩個字表達的都是一個意思,就是一個那些貪得無厭,德行敗壞的人。而不是特指它是某一隻怪獸。
由此可見,饕餮在古人的世界觀裡,是現在傳統道德的對立面。所以當人們想要教育後人,人不可以盲目的追逐和放縱貪慾,遇事不可以意味只強調自己的貪念之時,就會以饕餮為例。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古代人會在一些器皿之上刻畫饕餮圖案的原因。另外一方面,饕餮所代表的也是某種強大力量的存在。而古時候,人們往往會因為自己力量的弱小,而寄希望於某種神秘力量的賜予。所以一些人會把饕餮的面首作為刀,劍一類武器的紋路。也以此來祈求在打仗的時候,從潛意識的角度來鼓舞士氣。
無論是關於神獸的一種力量崇拜,還是作為一種道德教育的反面教材,饕餮無疑是《山海經》裡的神獸中,被關注次數最高的一個。一些人會猜測後來隨著時代與信仰的逐漸演變,為什麼是青龍取代了饕餮曾經被古人無限敬仰的位置。個人認為,可能是青龍代表的是一種權力上的絕對正義,而饕餮那亦正亦邪的品質,則更適合出現在各種志怪類的文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