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起的數年間,伴隨併購重組的高度活躍,A股的商譽總規模已由2013年末的2141億元,升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12565億元。
商譽對A股公司淨資產、淨利潤的比值究竟已達到多少?哪些行業是商譽的「儲存大戶」?併購活躍的中小板、創業板公司是否商譽「負荷」較高?如何應對、化解商譽減值可能帶來的風險?經上證報資訊統計、梳理,A股上市公司的商譽輪廓已現。
今日,15家上市公司發布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其中三分之一的公司涉及商譽減值,減值額最高者超過4億元。商譽減值頻現的大背景是,自2014年起的數年間,伴隨併購重組的高度活躍,A股的商譽總規模已由2013年末的2141億元,升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12565億元。
雖然這逾萬億商譽僅是A股公司同期資產總額的0.58%、淨資產額的4%,但相對淨利潤而言,商譽減值的影響還是不容小覷。特別是個別行業板塊公司的商譽總額在過去數年間增長超10倍,個別公司的商譽規模甚至超過了淨資產。
不過,在投行人士看來,商譽規模隨併購活躍而增長也是正常現象,對個別收購標的運營未達預期的公司要防範風險,但絕大多數公司的運營狀況還是健康穩定的。同時,在監管引導和市場推動下,併購重組已正本清源、回歸實體,那些遵循產業發展邏輯,助力供給側改革、國企改革的併購,將極大地降低商譽減值風險。
三重維度細讀商譽
商譽對A股公司淨資產、淨利潤的比值究竟已達到多少?哪些行業是商譽的「儲存大戶」?併購活躍的中小板、創業板公司是否商譽「負荷」較高?經上證報資訊統計、梳理,A股上市公司的商譽輪廓已現。
先看整體數據,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公司商譽總額為12565億元,約為同期淨資產總額的4%,相當於去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總額的48.64%。縱向來看,2013年末至2017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公司商譽總額至少增長了5倍,相對上市公司(年度)淨利潤額的比值,則從不到10%升至30%以上。
數據變化如下:2013年末至2016年末,A股上市公司商譽總額分別為2140.94億元、3292.17億元、6500.17億元和1.05萬億元;商譽對淨資產總額的佔比分別為1.17%、1.55%、2.58%和3.63%;對當期淨利潤總額的佔比分別為9.19%、12.92%、24.75%和37.43%。
再看商譽佔比較高的行業。以2017年三季度末為統計節點,計算機、傳媒、休閒服務、通信及軍工等五個行業的商譽總額相對當期(前三季度)淨利潤的比例超過200%,其中,計算機、傳媒、休閒服務行業的比值分別達503.02%、381.26%及321.5%。從商譽對期末淨資產的佔比看,傳媒、休閒服務、計算機行業依然較高,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比值分別為26.32%、24.57%、21.58%。
其中,傳媒行業頗具代表性。2013年末,傳媒行業上市公司商譽總額僅為133.93億元,而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這一數字已上升至1520.4億元,數年間增幅高達10.35倍。超高速增長並非全都來自傳媒行業上市公司數量的擴充,如2013年末,傳媒行業上市公司商譽總額相對期末淨資產總額的佔比為6.72%,到了2017年三季度末,這一比例升至26.32%。2013年,傳媒行業上市公司商譽對當期淨利潤的佔比為80.47%,2017年前三季度,這一比例升至381.26%。
此外,2013年末,創業板上市公司的商譽總額為151.16億元,到了2017年三季度末,這一數據為2417.41億元,增幅約為15倍。由於創業板在過去數年間不斷擴容,僅測算絕對值並不精準。比值更能說明問題,創業板公司期末商譽對淨資產的佔比已從2013年末的3.25%,增長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19.66%,對當期淨利潤的佔比從2013年的45.75%,增長至2017年前三季度的318.3%。當然,這也反映出創業板上市公司注重外延擴張,謀求跨越式發展的特質。
與之相比,滬深主板上市公司(不包括中小板)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商譽對淨資產的佔比為2.44%,對2017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的佔比為28.73%。中小板上市公司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商譽對淨資產的佔比為10.42%,對2017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的佔比為146.59%。
合理評估防範風險
如何看待商譽問題,又如何應對、化解可能的風險?
有投行人士指出,按會計規則,採用收益法評估收購標的的A股公司,往往在進行「溢價」收購時會在帳面上積累商譽(計入非流動資產)。商譽可視為上市公司為獲取標的公司未來盈利而支付的溢價。如果標的公司運營穩健達到預期,商譽就只是帳面數字,而如果標的公司不達預期,報告期末就需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減值金額將遠大於標的公司盈利不及預期的部分。
這就是為何標的公司一旦「跌倒」,上市公司業績很容易受到明顯拖累的原因。最新案例如大東南,公司2月27日發布2017年度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告,擬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60269.78萬元,其中商譽減值達43723.95萬元。進行該項減值的原因是,公司2015年收購的遊唐網絡2017年未完成預計的經營目標。此次減值前,大東南收購遊唐網絡形成的商譽為56061.95萬元,此次的減值比例達78%。根據大東南的業績快報,公司2017年虧損57500.63萬元,其中商譽減值應佔大頭。
正是有了商譽減值拖累業績的案例,投資者對商譽比例較高的公司心存擔憂。據統計,共有14家A股公司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商譽規模超過了期末淨資產,即假設這些公司全額計提商譽減值損失(最壞情況下),將直接面臨「資不抵債」的困境。這些公司包括*ST紫學、納思達、凱瑞德、長城影視、鍊石有色、維格娜絲、眾應互聯、長城動漫、國美通訊、*ST昌九、民盛金科、西王食品等。
其中,*ST紫學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淨資產為1.04億元,而帳面商譽額則達15.27億元,商譽是淨資產的14.64倍。納思達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的淨資產為11.89億元,而帳面商譽則為140.93億元,商譽是淨資產的11.85倍。有滬上私募人士表示,類似這種商譽佔比較高的公司,對標的企業運營狀況的敏感度最高。
事實上,投資者也已開始對商譽佔比較高的公司「敬而遠之」。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共有29家公司商譽佔總資產比重超過50%,而在過去一周的反彈中,這些公司股價大部分走勢平平。
「除了佔比極高的情況,分析商譽風險還是應該結合公司運營情況來看,畢竟高溢價收購往往對應著高盈利能力,如果標的公司確實表現優異,商譽問題無需過分擔憂。」上述私募人士表示。
尤其是當前監管層對併購重組進行引導,使收購更多地遵從產業邏輯、志在協同效應,商譽持續膨脹、減值不斷增加的風險已得到遏制和消解。該人士進一步提示,在併購業績承諾逐步兌現的當下,應更加關註上市公司對商譽減值測試的合理性,防止個別公司為控制利潤,對商譽減值進行調整,無法準確揭示其財務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