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2021-01-13 愛笑的番茄901

梅花為薔薇科杏屬;

臘梅為蠟梅科蠟梅屬;

蠟梅、梅花由於相繼在寒冬臘月或早春時節開花,而且花形、花香又很相似,所以才常被誤認!其實臘梅總是先於梅花凌寒獨放,枝幹的顏色是褐色的,曲曲折折,盤旋而上,樹冠卻是繁枝細杈。大約在新年左右,有的樹就已花滿枝頭了。偶爾徐風吹來,聞得陣陣淡淡的清香!而梅樹蒼勁,曲枝橫斜,當冬末春初時,梅花疏花點點,冰清玉潔,疏影清雅,清香遠溢,在中國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

臘梅與梅花的花色、花期、花香不同:

梅花:花色更多,常見白、粉、紫紅、深紅等各類不同的顏色;花期開於冬春兩季,多是在二三月份。梅花透著一股暗香,香味清新淡雅。

蠟梅:花朵顏色則以蠟黃色為主,其他色彩比較少見。始於11月份前後就會開花了,比梅花的花期大約早2個月,到來年的3月份花朵才會慢慢凋謝。臘梅雖然花香也透著一股清香,但香味比較濃鬱,要比梅花的香味更濃鬱一些。

相關焦點

  •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數枝與獨自文理不通嗎?
    前幾天遇到這樣一個有趣的事,有人問道:我覺得王安石「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數理上有問題,你認為呢?我認為數則不獨,獨則不會在二以上,而數枝顯然不是獨個。你認為呢?前言讀過這首詩的人,大概沒有幾個讀者會想到這個簡單的問題。「數枝梅"與"獨自開"矛盾嗎?
  • 梅花為何偏偏「凌寒獨自開」?
    撰文/史軍本文節選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在嚴冬盛開的梅花,一直都被當作氣節之花而備受中國文人推崇,還和松、竹並稱「歲寒三友」。可是你有想過嗎,梅花為什麼偏偏選在一個環境嚴酷的時候開放呢?難道它真的僅僅是為了對抗冬日嚴寒,展現自己的骨氣嗎?因為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正是梅花的小「心機」!在嚴酷的寒冬,昆蟲們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只要有花能提供食物就滿足了,於是肯定會兢兢業業地幫助梅花傳播花粉(當然也吃了很多花粉)。
  • 攝影還原詩中畫面,有哪些好的拍攝思路?
    宋代王安石的《梅花》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理解詩意作者筆下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牆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讚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過雪。寥寥幾個字樸素自然卻意味深長。拍攝思路牆角數枝梅的畫面,我們可以拍攝建築物前的梅花。可以以梅花為主體,建築為背景,比如我拍攝的幾張以白牆壁為背景的紅梅圖。紅與白的對比,讓梅花的色彩更加鮮豔。
  • 梅花的特點有哪些?對環境有什麼要求?
    梅花是薔薇科李屬的落葉喬木,有時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通常在冬春季節開放,與蘭花、竹子、菊花一起列為「四君子」,也與松樹、竹子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憑著耐寒的特性成為代表冬季的花,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梅花的特點有哪些吧
  • 詩詞裡的十美「雪中國」
    寒冷的冬季來了,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區三天兩頭大雪紛飛,好一派冬季之美景。雪,是冬季的符號,華夏神州,從北到南,從西到東,大雪紛飛,北風呼嘯,大樹在狂風中搖晃,一條條樹枝就像一條條狂舞的皮鞭在空中抽打著。雪是大自然賜予冬季最美的精靈,雪是飛舞在天際中的人間使者,雪是心中寒冷冬季的唯一點綴。
  •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影尋蹤,詩畫合璧的梅花圖集
    為誰憔悴損芳姿。夜來清夢好,應是發南枝。玉瘦檀輕無限恨,南樓羌管休吹。濃香吹盡有誰知。暖風遲日也,別到杏花肥。「中「庭院深深深幾許」已經說明是思念遠方的人了。這是用梅花暗喻詞人自己,把閨人幽獨的離思與韶華易逝的帳憫,極其高華而深至地表現了出來。也有人借梅抒發不平與憤懣。
  • 關於雪景的詩句有哪些?描寫雪景的優美古詩詞(圖)
    關於雪景的詩句有哪些?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澹萬裡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花的傳說
    花單生或有時2朵同生於1芽內,直徑2-2.5釐米,香味濃,先於葉開放;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的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紅色。果實近球形,直徑2-3釐米,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與核粘貼;核橢圓形,兩側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梅原產中國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歷史,無論作觀賞或果樹均有許多品種。許多類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觀賞,還可以栽為盆花,製作梅樁。
  • 描寫四季的古詩詞,到底有多美?
    《遊園不值》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早春》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三衢道中》曾幾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