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關閉「吃野味」這個魔盒
文丨孫 仲
記者昨天從中國疾控中心了解到,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該中心病毒病所持續攻堅,在病毒溯源研究中取得階段性進展。該所首次從華南海鮮市場的585份環境樣本中,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並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病毒,提示該病毒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
先前已有報導,武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早期確診的病例,大多來自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去年底、今年初,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選派專家組赴武漢參加疫情防控,並先後兩次到華南海鮮城採集環境樣本585份進行檢測。現在檢測到33份樣品含有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並成功在陽性環境標本中分離病毒,提示該病毒來源於華南海鮮市場銷售的野生動物——這,正如坊間傳言,再一次證明本次疫情是「吃」出來的!
亂吃「野味」是一個潘多拉魔盒,我們打開了這個潘多拉魔盒,已經多次遭受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已經付出了沉重代價,已經有了太多病從口入的教訓。實際上,早在2003年,不少地方的立法機關就曾討論過「禁食野味」的立法問題,產生過「禁食野味」的立法意向,但令人遺憾的是,隨著「非典」威脅的漸行漸遠,這些立法意向也大都逐漸淡化,至今還未變成立法實踐。
而《野生動物保護法》《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側重保護的是珍貴、瀕危的被列入保護目錄的野生動物以及「三有動物」(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食用其它野生動物並未被法律全面明確禁止,另外,還存在著非法販賣、食用保護性野生動物的行為。這些漏洞的存在,讓「吃野味」這個潘多拉魔盒處在了關閉不嚴或者半敞開的狀態。
「禍從口出,患從口入。」這句老話提示我們,平常不能亂吃東西,吃錯了東西是要生病、甚至帶來禍害的。然而現實中有多少人能謹遵此教誨,又有多少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國家正式頻布「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常年禁捕令」後,曾有人發出「不要再吃長江刀魚等『江鮮』」這樣的呼籲,對人們的不正確美食觀提出了間接批評。如今面對已造成數十人死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我們不得不再次「老調重彈」,人間美味多的是,別再抓住野生動物不放了。
吃長江刀魚之類「江鮮」,損害的是長江生態,代價已經很大;吃蝙蝠、果子狸等野生動物,損害的不僅是自然生態,還有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代價顯然更大。無論是吃相對安全的「江鮮」,還是吃病毒纏身的蝙蝠、果子狸等野生動物,都是不負責任的亂吃,最終必將為此付出慘痛代價。反過來,只要能管住嘴,不貪圖一時之快,就能抵擋住誘惑,避免悲劇發生。關於「吃」出來的毛病,我們已見得太多,而像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這樣,還牽連到大批無辜者被感染、乃至被奪去生命,教訓不可謂不大。
更讓人感慨的是,一部分人要貪圖嘴上享受,一部分人要追求財富,於是催生了野生動物捕殺與交易,在武漢竟然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野生動物交易市場,為某些病毒的傳播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知這裡面是否涉及到當地某些部門的監管失職?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亡羊補牢,猶未遲也,各地必須從本次疫情吸取教訓,從根源上找原因,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1月26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決定,自公告發布之日起至全國疫情解除期間,禁止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這是為嚴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斷可能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而作出的制度性安排,各地理當嚴格執行。尤其是作為消費者的普通大眾,更要充分認識到食用野生動物的健康風險,遠離「野味」,健康飲食,莫再把「患從口入」當兒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