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是林則徐的愛國名篇。林則徐後來被誣陷革職而充軍伊犁。「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人人稱頌的千古名句,表現了林則徐丹心報國的熱烈情懷。後來英軍退走,林則徐之後又被起用,擔任陝西巡撫、雲貴總督等職,死後諡號文忠,世稱林文忠公。
林則徐出身其實寒微,父親以賣柴火為生。林則徐小時候跟著父親一起營業。當時有一大戶人家的人,發現了這個氣宇非凡的小孩兒,就主動和他說話,沒想到這小孩對答如流,頗具氣度。大戶人家覺得他將來定是非凡之器,就主動和林父商量,讓林則徐陪伴自己的孩子們讀書,當時的林則徐只有十二歲,林則徐興旺發達便從此開始。
林則徐年輕時就很守誠信。讀書的時候和小夥伴一起出遊,路上見一八十歲的老奶奶掉了錢包,灑出百錢。林則徐和小夥伴,二人一起幫著拾取,小夥伴卻偷偷用腳踩了一個銅錢藏起來。林則徐發現後,與之不歡而散。後來,林則徐都督兩廣,童年的小夥伴正好也拿著知縣籤字分到廣東,他覺得林則徐念舊,肯定可以在知縣侯缺中先補。誰想到待了許久也沒得到委任,就央親故向林則徐進言,林則徐把童年時的事說出來了:「這個人兒時心術尚且如此,當官怎肯廉正為民?」這個人知道在這地界是沒希望了,於是改分別省知縣候補,後來果然因為貪墨錢財而被革職收押了。
林則徐生性褊急,容易發怒,自己覺得這樣處事長久必出問題。所以他在巡撫江蘇的時候,曾經自己手寫匾額在籤押房內,四個大字「制一怒字」。這也是儒家修身養性的功夫。宋朝時理學家呂本中教導屬吏,就明確要求,要先戒暴怒,方可行事,不然會被怒火衝昏了頭腦。
當然,林則徐修身養性、講究清廉,卻並不是個拙嘴笨腮之人。龔自珍,當時的大才子,為人作詩都讓人嘖嘖稱奇,當時名滿京城,朝貴們都一個個倒履相迎。而龔自珍也頗為自負,看不上當世之人,口若懸河,常常聚眾議論當世之事,但論辯雄奇,有戰國縱橫家之風採,四座朝貴哪裡還張得開嘴,就是有不服氣地與龔自珍辯駁詰難,也大多被說得啞口無言。
某天,龔自珍又在某家貴人府邸喝酒,在座的正有林則徐。龔自珍一如往常,舌燦蓮花,風起泉湧,肆意揮霍談笑,在座的人都只唯唯而已,不能認同,卻又辯不過,心裡討厭的很。喝了點酒,客人中有人提起個話頭,說自己手下胥吏奸人很多,說完了,長嘆不已。這邊林則徐聽到這個話頭,笑著接言了:「胥吏算得上什麼奸人,先生把真正的大奸人看得太輕了。」那個客人趕忙問道:「這是怎麼說?」
林則徐長篇宏論卻又慢慢說道:「先生還不明白?那我就說給先生聽,看看什麼是真正的奸人。所謂奸人,肯定是說別人不敢說的話,做別人不忍心做的事。比如公孫宏,用一年的時間改化民俗,還覺得太慢了。王安石,洋洋灑灑萬言書,竟在皇帝面前自比伊傅。秦檜還大言不慚說過:『我有二策,可以聳動天下。』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像這等人,在皇帝面前,在文士齊聚之地,放言無忌,大言炎炎,。其實他們真的有過人長處嗎?不過是自視甚高,眼見當時人才稀薄,學識卑淺,所以才肆無忌憚,口出狂言。無非還是想逞才使氣,譁眾取寵罷了,難道還有什麼真本領不成?就算一朝得志,也不過是敗壞國家大事損害百姓利益。像這樣的人,心思深陷而又故作超逸之行,老成謀國的人早就會殺了他們。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奸人,先生怎麼把區區的刀筆吏說成是奸人呢?」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又說是「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林則徐說罷,大家都為之動容,齊聲稱讚,一致認為林則徐說的是。其實林則徐這番話既是說給眾人聽的,是為了表達自己的高論,其實也是直接刺向龔自珍的。龔自珍何等明白人,但也被林文忠公這一番高談闊論給折服了,整個酒席終了,自矜自持,再不出一言,更不必說發出從前宏論了。其實林則徐、龔自珍也是聲氣相投的知己之交,二人共同倡導經世致用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