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超級鋼」是怎麼樣煉成的?王國棟院士做客CCTV-2《中國經濟大講堂》!

2021-01-15 東北大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什麼軋鋼技術讓很多國家頭疼,卻被中國的一個大學實驗室攻克了?煉鋼高爐竟有「孿生兄弟」,它們能「心靈相通」嗎?《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獨家解讀

      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指出,我們在鋼板的冷卻控制上,是從跟跑,到差不多並跑,然後又開始走向領跑的位置。在新的時期,必須要發揮自主創新的精神,敢啃硬骨頭,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開發更多自主的、原創的、外國沒有的東西,用更好的設備來滿足人們不同的要求。

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開發了一個系統,叫做Super OLAC。OLAC就是在線加速冷卻的意思,Super是超級的。這個超級的冷卻系統,它可以實現高冷速,可以非常均勻地冷卻。

當時得到這個消息以後,王國棟及其實驗室成員立即意識到了這一技術的重要性,「我們也得幹這個事。」

當時,正好石家莊附近的敬業集團有個3100mm的軋機,他們就在這兒做了第一套超快冷卻系統。接著就把這個技術往鞍鋼的4300mm軋機上應用,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克服了板形等各項實際出現的問題,使這個管線的生產不斷提升,「X80用於西氣東輸,我們國家現在管線鋼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

      裝備智能化就是要把裝備通過智能化的製造建設,使之變成一個智能的,能夠思考、能夠學習、能自己運行得越來越好的設備。

     王國棟院士表示,「我們鋼鐵工業叫流程工業,流程工業都是黑箱,所以要想控制它是很難的。現有的控制系統中有一個信息物理系統。假如一邊是實體高爐,另一邊是它的一個孿生的或者是叫雙胞胎的數位化的東西。這兩個東西是通過數位化,把高爐裡啥樣給描述出來。所以,你得有這個東西才能談得上智能製造,如果沒有這個數字雙胞胎,你想智能製造,沒門兒。」

      東北大學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智能化方面也做了相關工作。王國棟為我們講述了當時那段歷史:「在上一世紀80年代、90年代,那時候我們的劉振宇老師在念博士,研究組織性能預測和控制,就是鋼材軋制過程中,黑箱裡邊的組織是怎麼變化的?它的性能又隨著這些變化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他研究這個事兒,建立了一套模型來描述它。當時覺得建立模型還有限制,就採用了一種方法叫做人工神經元網絡,和自控系信息學院的一個博士生一起合作的。後來寫了一篇文章,是全世界第一篇,用人工神經元網絡處理材料這樣一個技術。當然那個時候還是比較初級的,不是像現在這麼全面、深刻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它使我們現在搞鋼鐵行業智能製造走出了一條路,而且這個路已經證明是可行的。所以這個技術,從劉振宇他們畢業了以後沒斷下來,一直到現在。」

     中國鋼鐵產品的高質化大致分為兩方面內容:一個是現在大家有的產品,我們要做到通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做到世界第一;還有一些就是領跑性的、前沿性的,這些技術全世界還沒有,我們要做到唯一

      「在我們實驗室中,易紅亮老師通過和汽車廠的結合,通過和鋼廠的結合,開發了一個2000兆帕的熱衝壓鋼。它不但強度提上去了,而且塑性仍然沒下降。所以它和本鋼合作做出來的2000兆帕的熱衝壓鋼,在北汽新能源進行了上車試驗,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經過探索,提出創新的思想,通過對材料方面的研究,解決了我們國家的重大需求,實現高質量、低成本,給生產帶來了效益。」

     「我們必須要發揮我們的自主創新的精神,敢啃硬骨頭,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王國棟,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我國著名的金屬壓力加工專家,長期從事鋼鐵材料軋制理論、工藝、自動化方面的應用基礎和工程技術研究,先後主持和完成多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高技術項目(863)、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取得了一系列破解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的成果。相繼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榮獲冶金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遼寧省科技功勳獎、遼寧省特等勞動模範、寶鋼教育獎、遼寧省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

     王國棟以挺起民族鋼鐵「腰杆子」的強烈使命感、讓鋼鐵工業實現國際領跑的報國情懷,年近八旬仍奮戰在高端鋼鐵材料綠色化、智能化科研生產一線,和學生一道把論文寫在祖國的鋼鐵生產線上,研發出在國際上連創四個第一的新型鋼鐵材料「超級鋼」,攻克了以「新一代控軋控冷技術」為代表的一批鍛造大國重器的關鍵「卡脖子」技術。成果應用於重大工程的高端鋼材生產和大國重器的製造,為推動中國鋼鐵生產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級、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邁進做出了突出貢獻。


來源 | 中國經濟大講堂

責編 | 段亞巍 孫一婷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讚並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加入我們 neuxcbtg@163.com

往期回顧

東北大學2020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複試基本分數線發布!

你好!創新路。

相關焦點

  • 「中國超級鋼之父」王國棟院士:為大國重器研發「超級鋼」
    77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現在仍然很忙。【人物小傳】  王國棟,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軋制技術領域的國際知名專家。1991年開始先後擔任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東北大學)副主任、主任、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院士長期從事鋼鐵材料軋制理論、工藝、自動化方面等領域的應用基礎和工程技術研究,先後主持和完成多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規劃項目(973)、高技術項目(863)、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取得了許多創新性的成果。
  • 「中國超級鋼之父」王國棟:核心技術買不來,必須靠智慧和雙手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棟團隊開發的超級鋼,在國際上連創4個第一,就像一座裡程碑,標註出領跑者的速度和氣魄。「我不喜歡別人叫我『超級鋼之父』,我們需要的是腳踏實地,而不是頭頂的光環。」奔騰的鋼花日夜飛濺,厚重的軋機轟鳴成曲,王國棟就是那個愛聽鋼鐵歌唱的人。「如果說還有什麼遺憾,那就是人生苦短,實在是擠不出更多的時間了。」不過,好在他的學生青出於藍。
  • 如何打造中國「超級鋼」?專家指出這兩方面「升級」→
    本期提要: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棟指出,中國鋼鐵產品要實現高質化,大致分為兩方面內容:一個是現在大家有的產品,我們要做到通過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做到世界第一;還有一些就是領跑性的、前沿性的技術,這些技術全世界還沒有,我們要做到唯一。
  • 「中國超級鋼之父」王國棟:核心技術買不來,必須靠智慧和雙手 | 成風化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棟團隊開發的超級鋼,在國際上連創4個第一,就像一座裡程碑,標註出領跑者的速度和氣魄。「我不喜歡別人叫我『超級鋼之父』,我們需要的是腳踏實地,而不是頭頂的光環。」奔騰的鋼花日夜飛濺,厚重的軋機轟鳴成曲,王國棟就是那個愛聽鋼鐵歌唱的人。
  • 「超級鋼」院士,一輩子就愛聽鋼鐵「唱歌」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圖集 「超級鋼」院士,一輩子就愛聽鋼鐵「唱歌」王國棟:在國際上連創4個第一,推動中國鋼鐵由「傻大黑粗」變「綠富精強」王國棟院士(中)指導研究生進行控制冷卻試驗。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棟團隊開發的超級鋼,在國際上連創4個第一,就像一座裡程碑,標註出領跑者的速度和氣魄。「我不喜歡別人叫我『超級鋼之父』,我們需要的是腳踏實地,而不是頭頂的光環。」奔騰的鋼花日夜飛濺,厚重的軋機轟鳴成曲,王國棟就是那個愛聽鋼鐵歌唱的人。「如果說還有什麼遺憾,那就是人生苦短,實在是擠不出更多的時間了。」
  • 中國工程院朱廣生院士做客北洋大講堂
    本站訊(通訊員 農奧兵)2020年12月14日下午,我國高超聲速飛行器領域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朱廣生做客北洋大講堂,於鄭東圖書館南區一層報告廳內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題為《臨近空間飛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主題報告,全校350餘名師生到場聆聽報告。
  • 他帶領團隊成功研發「超級鋼」,在國際上連創四個第一
    「超級鋼」,能夠大幅度提高傳統鋼鐵材料的性能,延長使用壽命,又能有效地提高鋼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減輕了企業成本和環境壓力。那麼,我國的超級鋼是如何研發出來的呢?請讀本文。王國棟,1942年出生,遼寧大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帶領團隊研發的超級鋼,能夠大幅度提高傳統鋼鐵材料的性能,延長使用壽命,又能有效地提高鋼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減輕了企業成本和環境壓力。
  • 楊鳳田院士做客一飛院「科技大講堂」
    沒錯,這位就是——楊鳳田院士5月11日,一飛院「科技大講堂」有幸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殲八飛機型號總師楊鳳田院士。國外通用航空產業楊院士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例,分別從通用航空的發展模式、機場建設、運營服務、通用航空法規等方面,講述了其對中國通用航空產業發展的參考價值。他告誡大家不能一味地採取「舶來主義」,要學會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緊密結合中國自身的環境因素和歷史因素,探索中國通用航空發展的有利因素。
  • 校領導春節前夕看望慰問柴天佑院士、王國棟院士
    1月18日上午,校黨委書記熊曉梅、校長趙繼看望慰問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柴天佑、王國棟,代表學校向他們致以新春的祝福和節日的問候,聽取他們關於學校發展的意見和建議。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相關負責人陪同慰問。在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軋制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熊曉梅和趙繼認真聽取了兩位院士在實驗室科學研究、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介紹以及實驗室2020年主要工作,並就學校發展機遇、面臨的困難、如何推進一流大學建設等方面與兩位院士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 石建國做客「光谷大講堂」,解讀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和基本經驗
    12月2日,東湖高新區舉行中心組(擴大)學習會,集中學習「四史」。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石建國做客光谷大講堂,作「改革開放的偉大曆程與基本經驗」專題輔導報告,武漢市委常委、東湖高新區黨工委書記汪祥旺出席。
  • 嶽清瑞院士、滕錦光院士做客科學家講壇
    哈工大報訊(劉發起/文)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嶽清瑞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滕錦光做客科學家講壇,分別為師生作了題為「工業鋼結構疲勞診治關鍵技術研究」和「新材料組合結構」的報告。
  • 珠江科學大講堂 | 院士跟您談談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偲做客珠江科學大講堂,通過線上講座的形式,講述對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生態安全研究的思考。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佔全國GDP總量的比例超過京津冀,達到12%;經濟增速是世界三大灣區的2-3倍。大灣區的資源非常有特色,資源很豐富,最明顯的是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
  • 戚發軔院士做客即墨古城大講堂:中國是如何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
    9月11日,即墨古城大講堂邀請到了中國著名空間技術專家、神舟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做講座,本次活動由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人民政府和青島出版集團主辦,青島市即墨區文化和旅遊局、青島市即墨區圖書館、首頁傳媒、商周刊具體承辦,是青島市即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及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中國研製出2200兆帕超級鋼,性能提升200%,打破美日壟斷!
    序言 之前有消息說,中國現在已經能製造出來,屈服強度為2200兆帕的超級鋼。 那麼什麼是超級鋼?它到底厲害在哪裡? 這一期小鯨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超級鋼。
  • 中國經濟大講堂啟動儀式暨新時代經濟學教育教學工作研討會在中國...
    新華網北京11月28日電 28日下午,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教育部高等學校經濟學類、財政學類、金融學類、經濟與貿易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主辦的中國經濟大講堂啟動儀式暨新時代經濟學教育教學工作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參加會議並講話。
  • 中國化工學會重磅推出「侯德榜公益大講堂」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領廣大化工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化工學會擬開展「侯德榜公益大講堂」活動。
  •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五期開講了:祝京旭院士解讀化學工程的真諦
    原創 祝京旭 中國化工學會 收錄於話題#侯德榜公益大講堂2個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引領廣大化工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中國化工學會擬開展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彥仲做客我校「翱翔名家講堂」
    西工大新聞網10月19日電 (通訊員 翟淑萌) 10月18日下午2:00,國務院大飛機專項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彥仲做客我校「翱翔名家講堂」,在友誼校區航空樓D座環形報告廳為我校師生做了題為「大飛機工程」的報告。
  •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二期開講了:孫世剛院士電化學領域前沿報告
    「侯德榜公益大講堂」第二期開講了:孫世剛院士電化學領域前沿報告 2020-11-27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三期「院士大講堂」開講:走進「小而美」的納米世界—新聞—科學網
    第第三期「院士大講堂」開講:走進「小而美」的納米世界納米藥物會不會一直很昂貴……」5月29日下午,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院士大講堂」第三講在北京開講,主講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帶領同學們走進了神奇的納米世界。 在以《納米科技與智慧醫療》為題的科普報告中,趙宇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生動精彩的表達形式,對納米科學的奧秘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內容涵蓋納米科技的起源、定義和幾十年來的發展,並重點介紹了納米科技在不同領域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