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鋼」,能夠大幅度提高傳統鋼鐵材料的性能,延長使用壽命,又能有效地提高鋼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減輕了企業成本和環境壓力。那麼,我國的超級鋼是如何研發出來的呢?請讀本文。
王國棟,1942年出生,遼寧大連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帶領團隊研發的超級鋼,能夠大幅度提高傳統鋼鐵材料的性能,延長使用壽命,又能有效地提高鋼材的利用率和回收率,減輕了企業成本和環境壓力。
王國棟院士
結緣鋼鐵
1950年,8歲的王國棟隨父母來到鞍山。當時,鞍山最著名的企業當屬鞍鋼,湧現了孟泰、王崇倫、張明山等三位享譽全國的勞動模範。王國棟是聽著他們的先進事跡長大的。
因此,他在大學填報志願時,報考了東北大學(當時校名為東北工學院)鋼鐵冶金系鋼鐵壓力加工專業。
在東北大學老一輩學者的引路下,王國棟真正走進了鋼鐵冶金的知識殿堂,徜徉在浩瀚的鋼鐵知識中,他對世界鋼鐵的發展歷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大學畢業後,王國棟在鞍鋼小型廠參加工作。該廠主要生產螺紋鋼,生產條件最艱苦、勞動強度最大、危險性最高,在整個鋼鐵行業裡被稱為「閻王殿」。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下,王國棟從車間做起,和師傅們一樣夾鉗、換輥……一幹就是十年。
儘管王國棟剛到生產一線的時候並沒有技術革新的任務,但他把問題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很快便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當時,工廠生產解放汽車和黃河汽車前橋的毛坯,是周期斷面鋼材。由於沒有餵入裝置,軋件不能在要求的時刻從周期開始點咬入軋輥,造成頭尾部形成兩段不完整的周期,成材率最多不過75%,原料浪費極大。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王國棟主動請纓,連續筆譯了多部俄文專著,與3位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工人組成技術革新組進行攻關。
經過多次嘗試,他們設計製造出了一套用在軋機上的連鎖裝置和夾持裝置,實現了軋件裝置與軋機傳動系統的聯動,可以將周期中間餵入鋼材改為周期開啟時餵入,保證了成材率。
這一工藝上的革新,使周期斷面鋼材的軋製取得突破性的進步,也被譽為鞍鋼「企業領導幹部、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的重大成果。
1978年,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更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十年紮根一線,讓王國棟對中國鋼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我國的鋼鐵工業還很落後,我有責任為祖國鋼鐵工業的崛起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於是,王國棟考取了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壓力加工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後,他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母校——東北大學任教,並在這裡盡獻芳華。
自力更生
1998年,在國家「973」項目的支持下,王國棟和他的團隊開始了「軋制過程中實現晶粒細化的基礎研究」課題。
當時,日本、韓國已經相繼啟動了面向21世紀的結構材料研究計劃,目標就是在成分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將現有鋼材的強度和壽命提高一倍,他們主要的研究目標是探究晶粒細化的極限。
通過多年的一線經驗與實驗結果,王國棟和團隊發現,細化晶粒對抗拉強度的作用不十分明顯。且在當時的工業條件下,加工製造難度極大。於是,他們創新性地提出了晶粒適度細化的概念。
思路一變天地闊。研究有了新的頭緒後,王國棟帶領他的團隊長期「駐紮」寶鋼,不停地穿梭於實驗室和寶鋼之間,在實驗室是實驗、分析、計算,在現場則是調研、召開座談會,舉行學術討論,制訂實驗方案。
王國棟(右一)帶領科研團隊深入鋼鐵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1999年9月,無數次實驗後,在寶鋼2050熱連軋機——當時我國最先進的一套「寶貝」軋機上進行了SS400鋼細化晶粒的第一次現場軋制實驗,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工業化的軋機軋制超級鋼的實驗。
當板卷通過轟鳴的軋機和冷卻系統,最後在卷取機上成卷時,課題組的同志和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擁抱在一起,流出了喜悅的淚水。他們知道,「超級鋼」誕生了!
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被應用於寶鋼、鞍鋼、本鋼等企業,批量工業生產超級鋼數百萬噸,並連創國際競爭的4個第一:第一次在實驗室條件下得到了原型鋼樣品;第一次得到鋼鐵工業生產的工藝窗口;第一次在工業生產條件下軋制出超級鋼;第一次將超級鋼應用於汽車製造。
2005年3月28日,王國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超級鋼的應用,不僅每年至少為國家節省數億元的開支,而且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資源消耗,減輕了環境壓力,對於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但每當談起「超級鋼」,王國棟總是說,這只是材料革命浪潮裡的一朵漣漪。把這一頁翻過去吧,往前看,那才是波濤洶湧的大海。
勇闖新路
創新不停步,奮鬥無止境。
讓中國從跟跑、並行直至成為世界鋼鐵科技的領跑者,是王國棟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2004年,日本、歐洲開發出熱軋鋼板超快速冷卻技術,但該技術嚴格保密,不轉讓、不出售。
「我們自己開發,走自己的路。」王國棟和他的團隊下定決心,兵分兩路:一路以擅長裝備研發的王昭東、袁國等年輕人帶頭,根據已有團隊研發成功的鋼板淬火機的原理,進行控制冷卻系統硬體的研發;一路則由擅長組織、性能調控的劉振宇等牽頭,開發熱軋過程組織性能預測技術,建立我國自己鋼材組織控制的軟體「北鬥導航系統」。最終,兩路人馬順利攻克難關,並在先進技術成功應用在了南鋼的生產線上。
王國棟院士(右二)和科研團隊探討技術難題
近年來,王國棟滿腔熱忱推動協同創新,結合鋼鐵行業工序複雜、涉及學科專業及行業眾多等特點,組織覆蓋「採礦-選礦-煉鐵-煉鋼」的全流程協同攻關。學科交叉,讓團隊如虎添翼,更快更好地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一路走來,王國棟充分認識到:「我國的鋼鐵工業要從並跑到領跑,必須做好原創性、前沿性、顛覆性的研究,在從0到1的研究上下真功夫,搶下被『卡脖子』的技術山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