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食蟲大軍」裡面,除了常見的豬籠草,還有這種迷你小精靈,認識嗎?
提到食蟲植物,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豬籠草了,每年的迎春花市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追求「好意頭」的人們,還將它叫做「豬籠入水」。除此之外,茅膏菜、瓶子草、捕蟲堇等奇特的食蟲盆栽,近年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其實在我們周邊的山林中,還存在一種野生食蟲植物,名叫「挖耳草」。不知大家認識不?
挖耳草,又名割雞芒、金耳挖、耳挖草等,為狸藻科、狸藻屬一年生纖細草本植物,廣泛分布南北各地,喜生於苔蘚叢中、沼澤地、稻田、溝邊或潮溼的石壁上。挖耳草的葉片長在根部,它與花兒好像各不相干,甚至並沒有依附在花的莖幹上,看起來可真不像它的一部分,這主要是因為它並無真正的根和葉,而是莖枝變態成匍匐枝、假根和葉器。
葉器基生呈蓮座狀或互生於匍匐枝上,這是狸藻屬植物的共性,簡單點說就是它的葉片並不能稱之為葉片,而是應該叫做葉器。狸藻屬植物功能最多的部位就是莖了,它一方面變成匍匐枝,並從枝上長出假根,另一方面又變成葉器,可謂是身兼數職。
挖耳草的葉器僅有幾毫米的大小,如果不湊近去看,完全發現不到它的存在,它的花也十分細小,花冠呈米白色、粉紅色或淡紫色,上唇是狹長的圓形,下唇近圓形,喉部具有一點醒目的黃斑,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它的樣子就像個平平的勺子,因為下唇很長,比上唇至少長一倍,在靠近喉部的地方,下唇還有稍許隆起,像是舌頭上長出個小泡。
花梗在花期時直立,花後結果時則會下彎,挖耳草的得名,有人說是因為它開花時的形態像極了人們掏耳朵時用的小挖耳勺,我則更傾向於它的果實,因為它的果實是個扁圓形,中間凸起,長在一根很細很細的杆兒上,有時那杆兒頂端剛好結出一個果實,整體看上去可真正是個挖耳勺,只不過這挖耳勺太小太小,大約只適合於新生小嬰兒幼嫩的耳洞。
挖耳草是如何捕蟲的?
挖耳草的捕蟲工具是捕蟲囊,生在匍匐枝和假根上,這個小囊的結構非常特別,形態宛如一個側扁的小球,上面有一個囊口,囊口有一個可以開啟的活瓣,周圍還生長著可以感應蟲子的「細毛」,一旦地表淺層的小動物觸碰到它,捕蟲囊的活瓣就會迅速打開,將它吸入囊中關閉起來,最後慢慢被捕蟲囊消化吸收掉。
挖耳草價值用途
據《雲南天然藥物圖鑑》記錄:挖耳草全株可供藥用,全年可採,夏季生長旺盛時採更佳,洗淨鮮用或曬乾備用。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溼、解毒解表、消腫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目赤紅腫、耳痛、中耳炎、尋常疣、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痛、小兒發疹等。
關注我,帶你認識更多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