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看來,動物吃植物是正常的事。可是,你知道嗎?還有植物吃動物的。在眾多的綠色植物中,約有500種植物能捕捉小蟲,這類植物叫食蟲植物。你想知道它們是怎樣捕食小蟲的嗎?
狸藻
是我國各地池沼中常能見到的一種水生植物,雖然,它的名字中帶有「藻」字,但是,它是種子植物而非藻類植物。它的莖細而長,葉如細絲,有一部分葉變成了特別的捕蟲囊,囊口邊上生了幾根刺毛,還有一個能向囊內開的「門」。當小蟲隨流水遊人囊中時,就被關在裡面被狸藻慢慢地消化掉了。』
茅膏菜也是一種食蟲植物,在我國東南各省常見。它的個子僅10釐米左右,葉片變成一盤狀捕蟲器,盤的周圍生有許多腺毛。腺毛是植物上的一種分泌結構,不同植物上的腺毛所泌的物質不一樣。當小蟲爬到茅膏菜的葉上,腺毛受到刺激就向內捲縮,把小蟲牢牢地「捆住」。與此同時,腺毛也開始分泌消化液把小蟲消化掉。之後,腺毛又慢慢地張開,等待下一個受害者的到來。
捕蠅草在世界許多植物園都有栽培,是一種珍奇的食蟲植物。它的捕蟲器形狀很像一個張開的「貝殼」,「貝殼」的邊緣有二三十根硬毛,靠中央還生有許多感覺毛,當小動物觸動感覺毛時,「貝殼」在20—40秒之內就閉合上了,然後靠消化液把小動物「吃」掉。捕蠅草的一頓美餐大約要花7—10天的時間。
在我國的雲南、廣東等南方各省,你可以見到一種綠色小灌木,它的每一片葉子尖上,都掛著一個長長的「小瓶子」 (實為變態的葉),上面還有個小蓋子,蓋子通常情況下是半開著的。這「小瓶子」的形狀很像南方人運豬用的籠子,所以人們給這種灌木取了名字,叫「豬籠草」。奇妙的就是它的這個「小瓶子」。豬籠草的「瓶子」內壁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貪吃的小昆蟲聞到甜味就會爬過去吃蜜。也許就在它吃得正得意的時候,腳下突然一滑,一頭栽到了「小瓶子」底上,瓶子上面的蓋自動關上了,而且瓶子裡又貯有粘液,昆蟲很快被粘液粘得牢牢的,想跑是跑不掉了。於是,豬籠草便得到了一頓「美餐」。
用瓶狀的葉子捕食蟲類的植物還有很多,在印度洋中的島嶼上就發現了將近40種。那些奇怪的「瓶子」有的像小酒杯,有的像罐子,還有的大得簡直像竹筒,小鳥陷進去也別想飛出來。但是要說構造的精巧、複雜,我國的特產一一豬籠草的「瓶子」是要排在第一位的。
進入夏天后,在沼澤地帶或是潮溼的草原上,常常可以看到一種淡紅色的小草,它的葉子是圓形的,只有一個小硬幣那麼大。葉上面長著許多絨毛,一片葉子上就有二百多根。絨毛的尖端有一顆閃光的「小露珠」,這是由絨毛分泌出來的粘液。這種草叫毛氈苔,也是一種吃蟲草。如果一隻小昆蟲爬到它的葉子上,那些「露珠」立刻就把它粘住了,接著絨毛一齊迅速地逼向昆蟲,把它牢牢地按住,並且分泌出許多粘液來,以把小蟲溺死。過一兩天後,昆蟲就只剩下一些甲殼質的殘骸了。最奇妙的是,毛氈苔竟能分辨出落在它葉子上的是不是食物。如果你和它開個玩笑,放一粒砂子在它的葉子上,起初那些絨毛也有些捲曲,但是它很快就會發現這不是什麼可口的食物,於是又把絨毛舒展開了。
你們從上面一定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食蟲植物食蟲全靠它們各種奇妙精緻的捕蟲器。但是,不要忘記這些捕蟲器都是由葉子變化來的。也許你會問,綠色植物不是自己能製造養料嗎?為什麼這些綠色植物要吃蟲呢?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這些植物的祖先都生活在缺氮的環境中,而且它們的根系又不發達,吸收礦質養料的能力較差。為了獲得它們所不足的養料,滿足生存的需要,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遺傳變異,一部分葉子就逐漸演變成各種奇特的捕蟲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