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前段時間在影視劇《陸小鳳與花滿樓》中,看到這一幕,陸小鳳曾經在峨眉山一處小樹林裡被一棵樹伸出長長的藤條捆綁在樹幹上,動彈不得。對於發生在影視劇中的這一情節,大家是否心生疑惑,植物怎麼可能抓住人?實際上,世界上確實存在能夠捕捉動物的植物。
我們把能夠捕捉動物的植物稱為食蟲植物,顧名思義,就是吃蟲子的植物。這類植物和肉食動物有點相似之處,它們一般都具備引誘、捕捉、消化昆蟲、吸收昆蟲營養物質的能力,有一些比較大的食蟲植物甚至可以吃下體型比較大的小動物,如蛙類、小蜥蜴、小鳥等。每種食蟲植物大小都不一樣,目前已知的最大食肉植物之一的「豬籠草」,它的花可延伸長達2.5米,這類植物能夠捕食體型比較大的小動物。

世界上已知的能夠捕捉、吸收蟲子營養素的食蟲植物有630餘種,除此之外還有300多種具有捕蟲卻不具備消化蟲子能力的植物,因此,具備捕捉蟲子能力的植物近千種。種類也算得上比較繁多,不知道大家平時生活中是否見過呢?
筆者認為,這些食蟲植物吸食蟲子並不是真正的食肉過程。它們主要生長在比較貧瘠的地方,缺氮等營養物質,只是通過消化酶慢慢地分解捕捉到的動物,然後吸收富含氮的營養液補充氮元素,所以因此而得名,看起來更像分解者。

作為一種特殊的植物,它們是怎樣捕獲獵物的呢?它們的捕蟲機制主要分兩種:主動捕捉與被動捕捉。一、主動捕捉類:當蟲子靠近這類植物的捕蟲器,這些會採取快速的動作來將獵物制服,如有些帶有夾狀捕蟲器的植物會快速關閉它們的捕蟲器,使得獵物無法逃脫。二、被動捕捉類:和主動類相反,這類不會有任何動作制服獵物。

鑑於這類植物同時兼備動物、植物的某些特徵,筆者在此猜想,我們人類佔據食物鏈最高端,通過食用動、植物獲取營養物質,如果未來我們朝著類似食蟲植物葷素兼備的方向進化,既具備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又能正常食用動植物,我們會不會變得更美好?
喜歡筆者作品的的朋友歡迎添加關注,下期更精彩!如果覺得本文寫得還不錯,歡迎大家順手幫忙點個讚,文中如有不足之處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感謝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