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頻頻看到食蟲植物的身影,它總被賦予一種兇殘的形象,現實中真是如此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解密」食蟲植物,以及介紹一些代表性種類。
能用植株的某個部位捕捉活的昆蟲或小動物,並能分泌消化液,將蟲體消化吸收的植物被稱為「食蟲植物」。這是一種生態適應,這種植物多生於長期缺乏氮素養料的土壤或者沼澤中,具有誘捕昆蟲及其他小動物的變態葉。食蟲植物因為根系不發達,吸收能力差,長期生活在缺乏氮素的環境(如熱帶、亞熱帶的沼澤地)中,假如完全依靠根系吸收的氮素來維持生活,那麼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早就被淘汰了。迫於生存的壓力,食蟲植物獲得了捕捉動物的能力,可以從被消化的動物中補充氮素。所以食蟲植物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利用特殊的器官捕食昆蟲,也能依靠外界現成的有機物來生活。
世界上約有500種食蟲植物,分屬於7個科16個屬,幾乎遍布全世界,以南半球最多。主要有三大類:一類是葉扁平,葉緣有刺,可以合起來,如捕蠅草類;一類是葉子成囊狀的捕蟲囊,如豬籠草、瓶子草類;再有一類是葉面有分泌汁液的纖毛,通過黏液粘住獵物,如茅膏菜。但是,食蟲植物在室內栽培不易成功,它們對土壤和空氣溼度的要求都高,偶爾還需提供小昆蟲,用雨水澆灌。
常見的食蟲植物種類有:豬籠草,別名豬仔籠,盆栽懸吊觀賞,以蔓性種類居多,自生於高溫、多溼的叢林內,附生於樹上;葉革質,橢圓狀矩圓形,基部扁平,先端成袋狀,一般稱為捕蟲囊,袋內能分泌黏性汁液,可以溺死落入袋中的昆蟲,進而將其分解吸收;瓶子草,花紫色或綠紫色,原產加拿大東海岸附近至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北部一帶,長出的葉呈筒狀直立,如喇叭開口,上有蓋,種類不同,色彩不同。筒狀葉內壁下方密生細毛,小蟲一旦落入,就難以逃脫;捕蠅草,植株從根莖長出多個捕捉器,下部為具翼的柄,上部演化成瓣狀物,內壁長有敏感的刺毛,一旦感覺到昆蟲「光臨」,就會迅速合攏,葉邊的齒狀刺互相卡住,使昆蟲不得逃脫;茅膏菜,植株平鋪於地面,葉片近圓形,生滿紫紅色腺毛,能分泌出發亮的黏液捕食昆蟲,這種黏液還帶有一種香甜的氣味,以引誘昆蟲上鉤。
通過上述的簡單介紹,相信大家能夠對這種食蟲植物有了一些簡單的了解,正是這些神奇的植物使自然世界更加豐富多彩。
本文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高級工程師、北京植物園科普館館長王康進行科學性把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