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布魯斯·麥拿輪之名 方程式外的麥拿輪

2020-11-30 愛卡汽車網
 

不屬於方程式賽場的麥拿輪們

[XCAR 賽事 原創]

提到麥拿輪這個名字,恐怕絕大多數人聯想到的都是F1,甚至,只會想到F1。確實,麥拿輪在F1的歷史可謂是顯赫異常。由紐西蘭車手、工程師、賽車設計師和發明家布魯斯·麥拿輪(Bruce McLaren)創立的麥拿輪車隊,自1966年賽季F1摩納哥大獎賽初次登場以來,截止2012年賽季F1結束,獲得過8次車隊冠軍、12次車手冠軍,182次分站賽勝利,155次杆位,152次最快圈速。

這家車隊旗下曾擁有過埃莫森·費迪帕爾蒂(Emerson Fittipaldi)、詹姆斯·亨特(James Hunt)、尼基·勞達(Niki Lauda)、阿蘭·普羅斯特(Alain Prost)、埃爾頓·塞納(Ayrton Senna)、米卡·哈基寧(Mika Hakkinen)、劉易斯·漢密爾頓(Lewis Hamilton)等一共六位世界冠軍車手。以上這一系列數字足夠讓這家車隊永遠名留青史,也足夠他們多年來享有一線強隊的超然身份。

而在布魯斯·麥拿輪英年早逝後,接手麥拿輪的羅恩·丹尼斯(Ron Dennis),更在其基礎上進一步創立了今天的麥拿輪集團。今日其旗下不僅僅有麥拿輪車隊(Mclaren Racing)這一家公司,更有McLaren Electronic Systems、Mclaren Marketing、Lydden Circuit、McLaren Applied Technologies、McLaren Animation這些或是服務於麥拿輪車隊,或是涉足其他領域的子公司。在剛剛過去的2012財年度,其營業收入,更是達到32.5億英鎊,規模堪稱龐大。無疑的,這已經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賽車公司之一了。

位於英國薩裡郡沃金的麥拿輪技術中心,2003年建成

那麼,這麼偌大一家公司,除了參加F1,還做過什麼?很多人估計會提到他們的公路車型業務,並舉出他們另外還有家偶爾運行,偶爾不運行的子公司McLaren Automotive。至今被車迷們奉為經典的麥拿輪F1;那部名號裡有「Mclaren」字樣,但品牌並不是「Mclaren」的奔馳SLR Mclaren;今天還在產、性能近乎是同級車裡最強的麥拿輪MP4-12c;外加上還未開始交付車主的麥拿輪P1,均是由這家公司生產。

但有個例外,麥拿輪史上首部道路車型,並不是現在這家McLaren Automotive所製造…而那部車的歷史,則可以牽出今天太多不為人知的往事,一些幾乎已經被人遺忘的往事…好吧,讓我們從頭說起,這一大串故事估計有點長。

 

布魯斯·麥拿輪的年少歲月

布魯斯·麥拿輪的少年歲月

麥拿輪車隊的創始人,布魯斯·麥拿輪於1937年8月30日,出生於紐西蘭最大的城市奧克蘭。他生在一個熱衷賽車事業的家庭,他的父母萊斯·麥拿輪和露絲·麥拿輪,所經營的事業當中就包括一家汽車維修店。這對於一個車手或者賽車工程師的成長,算是一種幸運,但同時,布魯斯·麥拿輪,這位傳奇人物也有個不幸的童年——他患有一種罕見的疾病,這讓他兒時有差不多兩年的時光不能行走,並最終留下終身跛行的後遺症。

由於先天性的疾病,布魯斯·麥拿輪童年時代有很長時間不能行走

當他13歲時,他父親弄來一輛老掉牙的Austin 7 Ulster——的零件——沒錯,那車基本就是零件狀態的,他的父親想要把她修復,然後出售賺取一些差價。而年少的布魯斯·麥拿輪看到這輛車,哦不對,是這堆零件,則如獲至寶,並最終說服了他父親把這臺車送給他,並改裝成一臺賽車。

那時候,誰能想到這個病榻上的孩子,將成為20世紀賽車界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這裡稍微說幾句Austin 7,她是曾經顯赫一時的英國車廠Austin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款車,也是二次大戰之前全球範圍內最受歡迎的民用車之一,最初誕生於1922年。為了簡明一點的表述這款車的地位,我們這裡還是打個比方吧:這款車在二次大戰之前的全球車壇的地位,就像是二十世紀後半葉至今的豐田花冠車系的地位。甚至,像是後來婦孺皆知,當時還屬於小字輩的日產和寶馬(好吧,準確的說是他們各自的前身或者前身之一)等等車廠都授權生產過這款車。

這輛被修復的Austin 7 Ulster,是布魯斯·麥拿輪生命中第一臺賽車,也為他帶來了第一批獎盃

而Austin 7 Ulster,則相當於Austin 7的高性能版,嗯,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二次大戰前的Corolla Levin或者Sprinter Trueno。然後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劇情了:布魯斯·麥拿輪在家人協助下修復和改裝了這輛老車。然後用老車逆襲成功,在他年僅15歲時,取得了賽事生涯中首個勝利,紐西蘭當地的一場被稱為Muriwai Beach hill climb的爬山賽的750cc組別的勝利……

這輛賽車在前些年被麥拿輪方面購入,重新翻新後作為文物展出

嗯,山路飆車(把爬山賽算山路飆車好像也沒什麼錯)、父母給的老式跑車逆襲一大堆新車……這是現實版的《頭文字D》嗎?重野秀一創作這漫畫時候參考的真實故事,與其說參考的土屋圭市少年時期的事情,不如說是參考的是這位堪稱20世紀賽車界最著名人士之一的布魯斯·麥拿輪的故事吧?

因為麥拿輪本人曾是這臺小車的車主的緣故,她也時常被在各種場合展出

當然,和《頭文字D》故事裡的那個囧傻呆萌型主角藤原拓海所不同的是,布魯斯·麥拿輪相當多才多藝,哪怕在這個時候,就顯示出他除了作為車手之外的天賦——或許是得益於家庭影響,他在機械方面有相當的天賦,完全足以成為一位優秀的賽車工程師。

之後的歲月裡,布魯斯·麥拿輪在紐西蘭當地使用各類賽車參加了一系列賽事(當然,也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並最終獲得一個機會前往歐洲,投入戰後早期賽車史上顯赫一時的英國車隊Cooper帳下(順便說一句,後來的MINI Cooper(參數|詢價)裡的「Cooper」指的便是這家車隊/公司),參與F2賽事。

Cooper T45 F2賽車

1958年8月3日,在今天盡人皆知的那個紐博格林北環賽道舉行了那一年的德國大獎賽。這年的德國大獎賽,同時是F1和F2的分站賽,兩個賽事的不同規格的賽車在那綠色地獄中同場較量。布魯斯·麥拿輪在這場比賽裡駕駛著Cooper T45賽車順利的摘得了F2組別的冠軍,而讓人驚愕的是,同時,他還是整體順位的第五名,比起大多數駕駛F1賽車的車手都要更快!

這樣的表現可謂是一鳴驚人,足以讓這個從紐西蘭遠道而來的毛頭小夥子,迅速變成炙手可熱的賽場新秀。最終,Cooper的F1廠隊決定與其籤約,讓當時年僅21歲的他迅速邁入F1賽場(由於他的生日是8月30日,所以籤約時,尚未年滿22周歲)。

 

最年輕的的大獎賽冠軍

最年輕的的大獎賽冠軍

1959年開始,Cooper車隊迎來了他們歷史上最輝煌的時代。他們的一號車手,來自南半球另一個英語國家澳大利亞的傑克·布拉漢姆(Jack Brabham,詳見注1)以31個積分摘得了車手冠軍的桂冠,而Cooper車隊本身也以40個積分,力壓只有32個積分的法拉利車隊,贏得了車隊總冠軍的頭銜。

Cooper車隊於1959年賽季和1960年賽季第一站使用的T51賽車

這一年,布拉漢姆的表現可謂力壓群雄,奪得了兩個大獎賽冠軍、一個大獎賽亞軍、兩個大獎賽季軍,外加一次杆位和一次最快圈速——要知道,那個賽季的F1隻有九個分站賽,而且第二站是美國的indy 500,包括布拉漢姆在內的大多數F1車手是不參加這站的,也就是說,這部分車手最多只參加8站比賽,由於分站賽稀少,當時的單次成績的含金量要比今天的F1裡高得多的。

Cooper T51賽車的剖視圖

而當時作為Cooper車隊二號車手的布魯斯·麥拿輪也同樣表現亮眼。1959年賽季F1的第四站,法國大獎賽,布魯斯·麥拿輪首次參賽(這賽季F1第一站摩納哥大獎賽他同樣有參加,但使用的依舊是F2賽車,這年的法國大獎賽是他首次使用F1賽車參賽),獲得第五。之後的第五站,英國大獎賽,他摘得季軍,並且創造了最快圈速。

Cooper車隊於1960年賽季第二站開始使用的T53賽車

而在賽季最終的第九站,美國大獎賽,則收穫了他在F1的首個大獎賽冠軍。而這時他僅僅22歲零80天,是截至當時為止,F1歷史上的最年輕的大獎賽冠軍。而這一紀錄的打破,則要等到四十餘年後的2003年賽季F1的第十三站,匈牙利大獎賽,時年22歲零26天的費爾南多·阿隆索(Fernando Alonso)駕駛雷諾R23B賽車奪得冠軍之時。

Cooper T53賽車

最終,在整個1959年賽季,布魯斯·麥拿輪在整個賽季積分16.5,名列所有車手中的第六名。再加上那一賽季布拉漢姆壓倒性的表現,Cooper車隊整體上也獲得了車隊總冠軍。

Cooper車隊1962年賽季一部分分站賽使用的T55賽車

接下來的1960年賽季,布魯斯·麥拿輪取得了開門紅,在首站阿根廷大獎賽便摘得冠軍,並最終憑藉34個積分獲得那年的車手亞軍。至於車手冠軍?老面孔,澳大利亞人傑克·布拉漢姆,自然,這一賽季Cooper車隊依舊是車隊總冠軍。順便說一句,那年的季軍是個國內車迷可能更耳熟能詳的角色,英國著名車手斯特林·莫斯(Stirling Moss)。

Cooper T55,布魯斯·麥拿輪本人座車

直到1965年賽季,布魯斯·麥拿輪一直效力於Cooper車隊,並曾在1962年賽季的F1取得了摩納哥大獎賽的冠軍以及年度車手季軍。也是在這年,他創立了麥拿輪賽車公司(McLaren Motor Racing Ltd.)。在1965年底,布魯斯·麥拿輪宣布離開老東家Cooper車隊,創立麥拿輪車隊,這家舉世聞名的車隊就此誕生。

注1:約翰·阿瑟·布拉漢姆爵士, Sir John Arthur "Jack" Brabham。OBE(Officer of the 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英帝國官佐勳章)及AO(Offic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澳大利亞官佐勳章,又譯澳洲功勳工作人員獎)獲得者。

傑克·布拉漢姆爵士(Sir Jack Brabham)

1926年4月2日,布拉漢姆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雪梨南郊的赫斯特維爾(Hurstville,New South Wales)。早年間,布拉漢姆曾在皇家澳大利亞空軍服役,擔任機械師,並在此時就顯露出他對於機械的天賦。退役後,他開始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參加一些小型比賽,並最終遠渡重洋,前往英國繼續賽車事業。在他於Cooper車隊擔任車手期間,贏得了1959年和1960年的F1車手冠軍。也是在這一時期,他對Cooper車隊提出建議,製造中置發動機的賽車,這對F1和Indy等頂級方程式賽事轉向以中置發動機賽車為主的趨勢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1960年,布拉漢姆與同樣來自澳大利亞的友人朗·託蘭納(Ron Tauranac,此人亦為車手以及賽車工程師,他還創立過著名的Ralt車隊/公司)合夥成立了MRD(Motor Racing Developments Ltd.),這家公司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布拉漢姆車隊/布拉漢姆賽車公司。1962年起,布拉漢姆本人轉投這家由他自己創立的車隊參賽,並在隨後取得了1966年度的F1冠軍。

而在整個1960年代,MRD也是全球最大的方程式賽車製造商,涉及的領域包括F1、F2、F3,大量初級方程式、北美的頂級方程式賽事Indy等等。而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這家車隊也維持著一線車隊的地位,並開創了賽車史上的許多技術的先河,尤其在空力動力學領域,這家車隊為F1賽車的技術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而不同於許多和他同時期的車手,在當年瘋狂和激烈的F1(好吧,哪怕用再客觀的觀點看,今天的F1比起布拉漢姆等人的時代的F1,完全就已經變成了娘娘腔的「智慧」遊戲,F1賽場已經再也不是瘋狂的冒險家(參數|詢價)去爭取榮譽和勝利的樂園了,而且恐怕永遠不是了)英年早逝,布拉漢姆爵士在1970年功成身退後,至今都健康的過著他的退休生活。

而由他創立的布拉漢姆車隊的運氣就那麼好了,在他離開之後,1971年年末,伯尼·埃克萊斯頓(Bernie Ecclestone,嗯,就是這老混球,今天的F1變成如此局面絕大部分是他的責任,但1970年代初的時候,只有40歲出頭的他,顯然沒那麼老,也沒那麼混球)購買了這家車隊,但並沒有改名,也沒做什麼讓人覺得會天怒人怨的事情,並且讓這家車隊相當好的發展了一段時間。在後來的那段歲月裡,布拉漢姆車隊取得了他們的第三個(1981年)和第四個(1983年)車手冠軍,並最終讓這家車隊名下擁有四次車手冠軍(頭兩次分別是1966年和1967年),兩次車隊冠軍(1966年和1967年)。

但不幸的是,在1990年代初,布拉漢姆車隊內部傳出一系列財務醜聞,成績比起歷史上較好時期也有了較大的下滑。最終,1992年賽季成了他們在F1的最後一年,那年的布拉漢姆BT60B賽車也成了他們最後的一部F1賽車。在之後的歲月裡,2010年前後雖然傳出過這個偉大的名字在F1復出的傳聞,但最終也並沒有成行。

 

走向其他賽事

走向其他賽事

無疑的,就像是幾乎所有車隊創立早期那樣,當時剛剛誕生的麥拿輪車隊也說不上是什麼真正強大的車隊。但就算如此,在1968年賽季,布魯斯·麥拿輪依舊駕駛著麥拿輪M7A賽車摘得了那年第四站,比利時大獎賽的冠軍(這一時期,布魯斯同時擔任這家新生的車隊的老闆和車手,或者車手之一)。這是他本人在F1的第四個大獎賽冠軍,也是麥拿輪車隊歷史上首個大獎賽冠軍。

麥拿輪M7A賽車,布魯斯·麥拿輪本人座車

這年,剛剛從布拉漢姆車隊轉投麥拿輪車隊的另一位車手——這也是麥拿輪車隊首次有了麥拿輪本人之外的車手——紐西蘭人丹尼·胡爾默(Denny Hulme)的成績則更好,駕駛著麥拿輪M7A賽車摘得了這年第九站和第十站,也就是義大利大獎賽和加拿大大獎賽的冠軍,最終憑藉33個積分名列年度季軍。

1966年勒芒,布魯斯·麥拿輪與同胞克裡斯·阿蒙搭檔,駕駛2號福特GT40 MK.II賽車奪得冠軍

除了在F1之外,這一時期,布魯斯·麥拿輪也開始涉足其他類型的賽事。比如1966年,他作為Shelby-American車隊(也是那幾年事實上的福特廠隊)的車手,與同樣來自紐西蘭的車手克裡斯·阿蒙(Chris Amon)搭檔參加了勒芒24小時耐力賽,駕駛在當時堪稱擁有超越時代的高性能的福特GT40 MK.II賽車以360圈的成績摘得冠軍。

1966年勒芒,包攬了冠亞季軍的三輛福特GT40 MK.II賽車

次年,他作為Shelby-American車隊的車手繼續參賽,但搭檔換成了美國車手馬克·多諾霍(Mark Donohue),賽車也換成了福特GT40 MK.IV。不過顯然這次運氣不如上一年好,以359圈的成績,僅僅獲得殿軍(第四名)。

1967年勒芒,布魯斯·麥拿輪與美國車手馬克·多諾霍搭檔參賽,但遺憾的只取得殿軍

我們一般把最好的留到最後,這次也是。這一時期,布魯斯·麥拿輪和他創立的麥拿輪賽車公司最輝煌的成就並非在歐洲,而是在北美。甚至可以說,麥拿輪車隊當時最大的精力就集中在北美,而不是在以歐洲為主的F1。舉例來說,麥拿輪賽車公司所推出的第一部賽車,Zerex Special,實際上就不是什麼F1賽車,而是用於參加北美的賽事的賽車。

麥拿輪M1B賽車

自Can-Am(Canadian-American Challenge Cup)從1966年開始舉辦,麥拿輪本人和他的車隊就開始活躍於這一當時使用瘋狂的Gr.7規格賽車的賽事。第一年的成績相對一般,他和另外一位紐西蘭車手克裡斯·阿蒙(Chris Amon)組成的車手團隊,各自只取得了第四和第六名。

麥拿輪M1B賽車

這看起來有點平淡無奇,但要知道,在布魯斯·麥拿輪本人所參加的四站比賽當中(那年Can-AM共有六站比賽,他參加的是第1、2、4、6站),他取得了兩次亞軍和兩次季軍,而在克裡斯·阿蒙參加的兩站比賽(第1、2站)當中,則分別取得了季軍和亞軍。這充分證明了麥拿輪M1B賽車的強大競爭力。

 

稱霸Cam-Am

稱霸Cam-Am

麥拿輪本人,這位紐西蘭車手,功成名就於圍繞歐洲展開的F1;但他創立的公司和車隊,其興盛絕對是始於在北美當時紅極一時的Can-Am。1967年賽季的Can-AM當中,傳奇一般的麥拿輪M6A賽車表現出了壓倒性的競爭性。布魯斯·麥拿輪本人參加的四個分站賽(第2、3、4、5站,隨便說一句,這年Can-AM依舊是有6個分站賽)當中,他所取得的成績分別是亞軍、亞軍、冠軍、冠軍。

麥拿輪M6A賽車,布魯斯·麥拿輪本人座車,1967年Can-Am使用

而那年麥拿輪車隊在Can-Am的二號車手丹尼·胡爾默(Denny Hulme)則連續取得了前三站的冠軍(他只參加了前三站)。也就是說,綜合來看,麥拿輪車隊奪得了六個分站賽當中的五個冠軍,這讓這隻初生的車隊當仁不讓的坐上了年度車隊總冠軍的寶座。

麥拿輪M6A,麥拿輪本人座車

1968年賽季,麥拿輪車隊的兩位車手,丹尼·胡爾默和布魯斯·麥拿輪本人,分列車手榜單第一和第二名,前者摘得三個分站賽冠軍,後者一個(這年依舊6個分站賽),至於車隊總冠軍,自然還是他們的。

麥拿輪M8A,麥拿輪本人座車,1968年賽季使用

1969年賽季,這年麥拿輪車隊的表現簡直讓人震驚,他們奪得了所有的,一共11個分站賽的冠軍,其中布魯斯·麥拿輪獲得了第1、3、6、8、9、11站的冠軍、丹尼·胡爾默獲得了第2、4、5、7、10站的冠軍。

麥拿輪M8A,丹尼·胡爾默座車,1968年賽季使用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兩位車手在他們各自參加的分站賽裡(布魯斯·麥拿輪沒有參加第4和第10站,丹尼·胡爾默則沒有參加第11站),沒有取得冠軍的時候,則取得了亞軍。這種壓倒性的成績,可以說在歷史上任何一個車隊的履歷當中都難以尋得,更別說在一個創立不久的車隊的成績表當中出現。

麥拿輪M8B賽車,在1969年賽季的Can-Am當中創造了在賽車史上難得一見的不敗戰績,圖為麥拿輪本人座車

甚至就算是麥拿輪車隊自身,後來他們在F1當中最輝煌的一個賽季,也完全無法與這時在Can-AM的表現相比。要知道,大約20年後的F1的1988年賽季,在麾下同時擁有埃爾頓·塞納和阿蘭·普羅斯特的情況下,麥拿輪車隊那使用著本田RA168E引擎的MP4-4賽車,也只是拿下了16個分站賽裡的15個冠軍而已。

麥拿輪M8A賽車,丹尼·胡爾默座車

顯然,這隻今天以F1聞名全球的車隊,當年最初功成名就,反倒是在不看F1的北美大陸。至於當時Can-AM的成績的含金量?那時候的Gr.7的賽車的技術規格,比起同時期的F1,可以說只高不低。

取得了1969年賽季Can-Am最後一站,德克薩斯站的勝利後(這也讓布魯斯·麥拿輪以五分之優勢超過隊友成為年度冠軍),布魯斯·麥拿輪站在自己的賽車旁與人閒談

1970年賽季,麥拿輪車隊繼續像是一臺快速的收割機那樣收割著冠軍獎盃,他們拿到了10個分站賽裡的9個冠軍,1971年賽季,則是10個分站賽裡的8個冠軍。從1967年到1971年,接連五個賽季,麥拿輪賽車展示出了驚人的競爭力,壓倒性的獲得了所有車隊冠軍,顯而易見的,那是麥拿輪的時代。而麥拿輪史上的首部公路車型,也正是誕生自那個年代,脫胎於讓讓他們走上冠軍之路的麥拿輪M6系列賽車。

0 條評論,一鍵看完

相關焦點

  • 未來麥拿輪一級方程式概念
    考慮到一級方程式方程式目前的情況,我們不太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但內森·德斯利似乎有一個很棒的想法。紅牛X1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酷的未來主義概念之一-Formula1,直到這一點出現...當然,紅牛原型假設在現實生活中工作,即使它實際上不存在,它是專門為Gran Turismo視頻遊戲特許經營開發的,但內森的設計理念並不太嚴肅,這使它變得有趣。很有趣。
  • F1賽車手介紹:路易斯-漢密爾頓(麥拿輪)
    全名: 路易斯-漢密爾頓 生日: 1985年1月7日 出生地: 英國 國籍: 英國 身高: 1.75 體重: 66KG 常住地: 瑞士 處子秀: 2007.3.18澳大利亞GP 婚姻: 未婚 車隊: 麥拿輪
  • 馬格努森不排除回歸麥拿輪或雷諾的可能
    丹麥車手凱文·馬格努森(Kevin Magnussen)表示不會排除重新回歸麥拿輪車隊或雷諾車隊的可能性。他透露,在他與兩支車隊分道揚鑣時,溝通的橋梁並沒有被完全切斷。
  • F1賽車手介紹:簡森·巴頓(麥拿輪)
    1995年,義大利ICA高級卡丁賽冠軍,世界A級卡丁方程式大獎賽亞軍,歐洲A級方程式錦標賽第5名1996年,世界盃卡丁車錦標賽季軍,美國卡丁大獎賽季軍。1997年,歐洲超級卡丁賽冠軍,塞納錦標賽冠軍。1998年,英國福特方程式大獎賽冠軍(9次分站第一),歐洲福特方程式大獎賽亞軍,麥拿輪最佳年輕車手稱號。
  • 麥拿輪的Artura是V-6混合動力超級跑車,將於2021年初問世
    麥拿輪周一確認了其下一輛超級跑車的名字Artura。這家汽車製造商曾被認為是麥拿輪入門級運動系列系列的下一個產品,該汽車製造商在十月表示,該車定於2021年上半年發售,將是介於GT和720S之間的合適超級跑車。麥拿輪已經確認,限量生產的620R運動系列已經走到了盡頭。
  • 塗料界的「飛馳人生」阿克蘇諾貝爾助力邁凱倫一級方程式車隊
    激動人心的新賽車人才正在與麥拿輪一級方程式車隊的阿克蘇諾貝爾最新色彩技術融為一體,該車隊今天公布了他們2019賽季新車的制服。自合作夥伴關係開始以來,麥拿輪和阿克蘇諾貝爾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已經走得更遠。對於新一季,他們共同努力開發新的,技術先進的塗料,旨在特別改變表面特性。這將有助於減少阻力和汙染物附著力,以及改善表面滑動和耐久性 - 這最終將提高賽道內外的性能。
  • 德國改裝廠傑作 麥拿輪720 s N-Largo 漬漬漬……簡直帥到無法無天
    改裝是汽車永遠都扯不開的話題,對於高性能的超跑來說更是如此,德國超級跑車改裝商Novitec已經推出了他們最新作品:Novitec 720S N-Largo,建基於邁凱倫720S Super Series系列,但靈感來自麥拿輪塞納、隱形戰鬥機和老年助聽器!
  • 217天後一級方程式終歸來,漢密爾頓連續第4年無緣該站領獎臺
    北京時間昨晚,時隔217天後,一級方程式賽車(F1)再次開戰。在奧地利史匹柏的紅牛環賽道舉行了歐洲的「揭幕戰」,但比賽過於激烈,安全車三次出動,全部20輛賽車僅有11部完賽,東道主紅牛車隊的阿爾本與梅賽德斯車隊車手漢密爾頓兩敗俱傷的「拼刺刀」,結果將另一位梅賽德斯車手博塔斯送上冠軍領獎臺。
  • 全新Formula E電動方程式賽車在拉斯維加斯首次公開亮相
    這款最高速度超過150英裡/小時的零排放單座車,由前F1(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賽車手Lucas di Grassi駕駛,為受邀嘉賓、媒體和觀眾提供首次觀看和聆聽全新電動賽車的機會,這輛賽車還將參加於今年9月開幕的全球首屆純電動汽車賽事--國際汽車聯合會電動方程式錦標賽(FIA Formula E Championship)。
  • 奧迪E-Tron FE07電動賽車駛向E 2021方程式
    隨著2020年進入尾聲,Formula E電動方程式錦標賽即將迎來第七個賽季的角逐。受疫情的影響,今年的FE賽事在國內的關注度並不高,但實際上奧迪、奔馳、寶馬、保時捷、捷豹、日產等車企都已參與到這項純電動賽車運動當中,比賽也有了越來越多的亮點。近日,奧迪公布了其新款FE賽車e-tron FE07的技術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