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紐約》(New York)雜誌上刊登的一篇文章探討了#MeToo時代下純藝術領域裡的男性視角,其中包括了對很多藝術家的採訪。28歲的畫家Tschabalala Self談及了巴爾蒂斯(Balthus)頗具爭議性的畫作《做夢的特瑞莎》(Thérèse Dreaming)——在這幅畫中,他描繪了一名擺出撩人姿勢的少女。Tschabalala Self說道,「這幅作品體現的是男性體驗世界的真正方式,而非畫中女孩的性徵。」
攝影藝術家Ina Jang的系列新作也狡黠地體現了這一點。該系列正在Foley畫廊的「烏託邦」(Utopia.)展上展出,其內容是一組電子拼貼照片,素材則來自Ina Jang在類似《花花公子》的日韓軟色情雜誌上找到的女性圖片。Ina Jang在去年接受《英國攝影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採訪時稱,她發現這些雜誌裡的模特們擺的都是最常見的「標誌性」姿勢,她們往往被描繪得「順從而無助」。這種性誘惑體現的是脆弱性——不僅在這些雜誌上如此,在其他很多情況下也是如此。
Ina Jang出生在韓國,但現在主要活躍在紐約。她最知名的作品是拼貼畫——其作品往往會幽默地扭曲時尚攝影的風格,並遮住圖片中女性的面龐。在「烏託邦」展上展出的作品中,她刻畫的人物們完全沒有任何身體特徵。她剪下了軟色情雜誌模特的照片並只拍攝了其外輪廓,這成為了她創作的基礎。作品中剪影輪廓的內部空空如也,只有均勻的淺桃色、淺黃色與淺粉色填充,其背後則是蠟筆色或霓虹燈般漸變色的背景。作品中保留了原圖質感的只有那一綹綹光亮的秀髮,這讓人聯想到那些線條裁剪得十分圓潤的換衣紙娃娃。這些作品中沒有女性出現,有的只是女人體態的空白剪影。在脫去了模特們具體形象的空間中,她們的身體姿勢、手勢以及那暗示著性愛的構圖與剪影身後的黑色陰影一樣扎眼。
Tangerine,2017 圖片來源:Ina Jang那些剪影有的朝前傾斜,有的向後舒展,有的則把頭歪向一邊,讓人立刻意識到這是在調情。有的圖像則顯然另有深意,比如「泡泡糖」(Bubblegum)一圖中張開的雙腿;其他圖片的表達方式則更巧妙,比如「蕾絲」(Lace)一圖中故意擺出的矜持姿態——圖中女子扭著軀幹跪向觀者,那構圖仿佛在暗示:是觀者在房間一角意外地發現了她。對美國人而言,這種場景一定會讓他們聯想到多佛·查尼(Dov Charney,快時尚品牌American Apparel創始人。在他領導American Apparel期間,公司的營銷活動常因大膽挑釁的性暗示內容為人詬病)和特裡·理察森(Terry Richardson,美國著名攝影師,常拍攝充斥性暗示的照片)的那種色情美學。
Lemonade,2016 圖片來源:Ina JangFushsia,2016 圖片來源:Ina Jang在我第一次看到「烏託邦」展上的那些作品時,我立刻想到了紡織品藝術家Erin M. Riley。他的一些作品與Ina Jang的作品一樣,描繪了裸體且隱去了面部的女性。類似地,其素材取自色情影片。4月底,Erin M. Riley在Instagram上分享了他的一個新項目:一部名叫「聲音」(The Voices)的作品。這部作品中的女性雖被隱去了面龐,但能讓人一眼認出是奧運體操運動員亞歷山德拉·拉絲曼(Aly Raisman)——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隊醫拉裡·納薩爾(Larry Nassar)因利用職務之便猥褻包括她在內的女性運動員而被定罪,而這幅作品中出現的正是她在拉裡·納薩爾被判決時公開作證的圖像。作品中的人物穿著亞歷山德拉·拉絲曼在庭審上穿著的同款外套,但讓人一眼識別出其身份的是她的前臉:一束頭髮高高紮起,垂下的發尾分落兩側。整個畫面是一聲有力的「不」,作品中亞歷山德拉·拉絲曼的面容被完全隱去,使得她不必受那種侵犯性目光的注視。同時,這幅作品也是在向亞歷山德拉·拉絲曼那堅定的力量致敬。
「烏託邦」展的邀請函採用了糖果色的設計,它和展覽上Ina Jang的作品一道表達著抗議。Ina Jang處理圖片的手法十分高明:圖中的真人女子被隱去,那些沒有了面部女性輪廓不是通往靈魂的窗戶,而是一面雙面鏡。一方面,Ina Jang含蓄地暗示著作品真正的主人公其實正是觀者——我們成了內在空空如也的玩物。另一方面,我們能感受到,那種不懷好意的目光一直蠢蠢欲動。
Bonbon,2017 圖片來源:Ina JangPeach,2016 圖片來源:Ina JangMisty,2016 圖片來源:Ina JangStrawberry,2017 圖片來源:Ina JangLace,2017 圖片來源:Ina JangWatermelon,2016 圖片來源:Ina Jang翻譯:王寧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