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忽高忽低,蠟農兩頭受壓
本報記者 吳平 文/圖
4月11日—17日,來自巴中市巴州區梓潼廟鄉、峨眉山市綏山鎮以及湖南懷化芷江縣芷江鎮的幾十名蠟農齊聚涼山州喜德縣,就白蠟蟲價格跟該縣兩河口鎮的農戶們展開價格「拉鋸戰」,最終以110元/斤成交,比去年低了50元。
「去年上半年白蠟一斤還賣到200多塊錢,下半年降到150元/斤,都沒人要了。」綏山鎮珙川村村支書祁世品告訴記者,所以他們必須壓縮蠟蟲成本,否則就又虧了。「白蠟作為『中間品』,我們根本不清楚它最終用在哪兒,需求有多大。」蠟農們無奈地說。
白蠟價格為何忽高忽低,生產者如何才能掌握市場話語權?記者對此作了探訪。
白蠟:又叫川白蠟、蟲蠟,是一種天然植物蠟,由白蠟蟲雄幼蟲群棲於白蠟樹(女貞樹)枝條上,分泌出白色蠟質,經加工而成的純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經濟價值高,用途廣泛。白蠟質量要好,蟲種區、產蟲區、產蠟區必須分布在不同地方,長久以來,蟲農在峨邊、美姑、貴州等地購買蟲種,在喜德、昭覺、金陽等地產蟲,再由峨眉山市、巴中等地的蠟農買回蠟蟲產蠟。
行情打探
賣蟲的賺了,賣蠟的慘澹「去年清明前後就開始採蟲了。今年綁蟲的時候一直下雨,蟲子跑了不少。加之前兩天下了冰雹,原本10多斤蟲種能產200斤白蠟,今年就只產得到幾十斤。」喜德縣兩河口鎮洛甘村村民童正才介紹。
雖然個別農戶有損失,但祁世品感覺總體上今年蠟蟲的產量和質量比去年還要好。
洛甘村村民楊天強去年包了22斤蟲種,掛樹產蟲,一斤蟲種200—230元,能產蟲30—50斤;2015年白蠟蟲價格雄起,起價130元/斤,尾期的漲到160元/斤。刨除不到400元的肥料錢,楊天強淨賺了好幾萬塊。
兩河口鎮鎮長麥吉瓦鐵算了一筆帳:2015年全鎮6個產白蠟蟲的村子,共產蟲4萬斤,銷售額達到560多萬元。1700農戶近7000人獲益,平均每人增收800元。
而另一方面,2015年的白蠟價格卻起伏較大,上半年還賣到200多元/斤,下半年就跌到150元/斤左右。「各地蠟蟲產蠟量不一樣,喜德的蠟蟲基本是一斤蟲產一斤蠟,加上運輸費、人工費等,賣到200元才有賺。去年一些人賣得晚就虧了。」祁世品介紹,好在白蠟放多久都不變質、分量也不縮水,所以不少村民就把白蠟囤起,有的屋頭還有囤了四五年的白蠟。
還有一些損失,也是產蠟農民要承受的。今年蠟蟲採收的早了幾天,一斤蠟蟲中近三分之一不成熟,可能一斤蠟蟲只能產8兩甚至6兩白蠟。
祁世品分析,喜德蟲農買的蟲種來自不同地方,峨邊的種質成熟最早,其次是美姑和貴州的,成熟時間要晚一些。但是買蟲的已經來了,蟲農只有趕忙去採了賣。「其實我們更希望能等一等,哪怕再多呆幾天,能買到好的蠟蟲,再多付點錢也願意。」
市場供需
信息不對稱,農戶難測風險
蠟蟲價格是怎麼一下漲上去的?蟲農、蠟農都搖頭。「只記得2012年還是50元/斤,2013年一下就漲到100元/斤,隨後的兩年都只見升不見降。」麥吉瓦鐵說道。隨著價格看漲,村民根本不用動員,都開始種白蠟樹,養起白蠟蟲,全鎮已有白蠟樹 (女貞樹)1.4萬畝,預計將能發展2萬畝。
今年雖然跌到220元/公斤,但還是有得賺。但後面價格會怎樣,誰的心裡都沒底。
不僅蠟蟲是看著價格這一根「指揮棒」,白蠟也是。「廠家要貨了,收購販子就到村裡來,說多少錢就是多少錢,我們也不知道他從裡面賺了多少差價。」祁世品說。
巴中市巴州區的李萬仲今年也來買蟲,但上世紀80年代,他是「倒爺」,在當地收購白蠟,然後通過火車運到河北。李萬仲只看到有人用石蠟、白蠟、蜂蠟在勾兌一種蠟,然後拉到天津,最終做什麼用,也不清楚。
那幾年李萬仲每年都去送貨,一斤白蠟收購價為17—20元,賣給廠家30元,一次能收2000—4000斤,刨去路費等花銷,還是能賺到不少。後來利潤變薄,周轉資金又太大,李萬仲就沒做「倒爺」生意了。
據稱白蠟在精密儀器、醫藥等方面用途廣泛,但它作為「中間品」,供需關係不像「蒜你狠」「姜你軍」等明顯地呈現在終端市場。信息不對稱,讓生產蠟蟲和蠟燭的農民幾乎很難預測和規避風險。
產業溯源
替代品增加,白蠟產地急劇萎縮
這樣一條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白蠟產業鏈,是怎樣運作的呢?近年來的市場需求是增是減?
峨眉山市林業局退休高級工程師馮建強向記者講述了白蠟的起落:石蠟出現以前,白蠟的用途非常廣,有上千年歷史。四川作為主產區,產地廣泛分布在峨眉、洪雅、夾江、川北等地,曾經年均產白蠟3千噸,最高時一年達到過6千噸,產量佔到全國的80%左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噸白蠟賣到1萬元。為了服務主導產業,峨眉山市還曾成立一個白蠟研究所。
隨著石油的開採,石蠟作為石油副產品大量生產,而且價格不到白蠟的零頭。「以前金雞鞋油用白蠟做原料,後來改用石蠟。僅此一項,就導致白蠟生產一落千丈。」馮建強介紹,後來白蠟只是在生產糖果紙、藥丸等需要入口的一些產品中使用。而隨著很多藥丸漸漸被膠囊代替,白蠟的使用範圍也越來越窄,近些年的產量在每年100噸上下浮動,產地也急劇萎縮。
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是全國最大蜡製品集散地。記者在電話中採訪了當地的一些白蠟業主,他們表示,白蠟的抗氧化性等指標雖然遠遠優於石蠟,但白蠟的替代品越來越多,而且其性價比也很高。例如巴西棕櫚蠟,廣泛應用在汽車、皮衣的拋光打蠟,乃至糖果生產、醫藥等方面;此外,用矽油、椰子油等合成的「蠟製品」的化工產品家族更是日益壯大。
馮建強認為,蠟蟲每年產量不穩定,受當年氣候影響很大,一旦冬季低溫,凍死較多,可能造成哄搶蠟蟲,一路抬高蠟蟲和白蠟價格。但「逢快莫趕、逢慢莫攆」,在市場需求沒有太大變化的情況下,要穩起發展才保險。
未來出路
小氣候區產品,能否做成地方品牌?
但也有人對白蠟產業非常看好。一位不願露名的劉姓先生介紹,他已在南江縣流轉了近萬畝林地,一部分將作為產蟲基地,將來要實現蠟蟲、白蠟生產,以及對白蠟的粗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經營。
做此投入,劉先生有以下理由:由於白蠟量少價高,一些行業打「擦邊球」,用其他蠟製品勾兌白蠟,用在食藥衛生等領域。但隨著對質量安全監管越來越嚴格,這些白蠟替代品將逐步退出。劉先生有做醫藥原料即中間品的經驗,掌握有成熟技術,並且與多家全球知名的醫藥健康企業有合作。此外,白蠟樹也可作為景觀樹來銷售,在成都一些公園有栽植,只是由於氣候原因,不產白蠟。
通過在淘寶網上搜索,記者看到零售的白蠟大致有兩個價格段:一種是300多元/斤的,銷售量較多;另一種每斤只賣幾十甚至十幾元,基本可以判斷為假貨。通過了解,記者得知購買方中有一些是中藥店鋪,他們用白蠟配製防治冠心病等的中成藥。但總體成交量不大,賣的最多的一家淘寶店僅有十幾筆交易。
「除了白蠟,蠟蟲也有醫用價值。中國林科院昆蟲研究所曾研究從蠟蟲中提取多糖,用於抗衰老保健品的研發。」馮建強介紹,該研究所還針對昭通、米易的蠟蟲資源保護和發展成立了項目。對於我國這一特產資源昆蟲,對它的保護方式之一,就是維持和完善白蠟產業。
據介紹,蠟蟲和白蠟必須錯開生產,並且無論蠟蟲還是白蠟都鮮有整縣都適合生產的。產蠟蟲的地區,峨邊縣只有金口河一帶,喜德縣只有兩河口一鎮的其中6個村。
雖然巴州區在恢復、擴大白蠟生產,但峨眉山市一些傳統的產蠟區,由於城市建設徵佔林地,已經不能恢復。由於蠟蟲和白蠟都是小氣候區的產物,其產量都是有限的。如何讓這一 「小而美」的特產在市場上物有所值、物盡其用?馮建強認為,要加強行業指導和監管。「以前村民產的白蠟由土產公司或者供銷社收購,技術培訓、價格引導也落在他們身上。後來村民自己幹,發生過用勾兌白蠟以次充好,欺騙收購商的情況。無論蠟蟲還是白蠟,都不能自砸招牌。」
雖然仍是小產業,白蠟已開始重新獲得政府關注。喜德縣林業局產業股股長劉建軍介紹,該局計劃為喜德蠟蟲申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白蠟樹苗的苗圃建設已在規劃中,正在協助兩河口鎮成立蠟蟲專合社,指導村民有序採蟲,提高蠟蟲質量。
巴州區林業局不僅希望為巴州白蠟申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還期待將延續千年的白蠟手工製作工藝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白蠟產業不僅有經濟價值,也有生態和文化的意義,希望未來通過對白蠟價值和用途的深度開發,讓它的不可替代性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巴州區林業局產業科長曾海波如是期待。
作者:吳平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農村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