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輕的在女性朋友們經常稱呼自己為"黃花大閨女",因為黃花閨女是指古代年紀尚小未出閣的女性,那麼,「黃花閨女」這個詞語是有怎樣流傳下來的呢?
近幾年,我國影視界中,古裝劇已經佔據了大半江山,大家也發現了古裝劇中女子的額頭上都會有各種圖案,這卻不是古裝劇杜撰出來的,這在中國古代裡也算是一個非常悠久的傳統了。
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詩詞《木蘭辭》中,對於花木蘭參軍回家後有一句「對鏡貼花黃」。我們可以看出,就已經有了在臉上帖裝飾的這一個風俗。那麼這項風俗是如何發展的呢?
南朝時記載:壽陽公主有一次在宮內閒逛,途中有些疲累便在途經的亭中小憩了一下,醒來後發現臉上有一個梅花的印跡,原來,在壽陽公主小憩的時候一瓣梅花不偏不倚的落在了壽陽公主的臉上,敗落的梅花花瓣落在了壽陽公主的臉上。留下了一個美麗的花印,正想擦掉之際,皇后恰巧路過,見壽陽公主臉上的梅花印記甚是喜愛,便讓壽陽公主留了下來,印跡三日之後才散去。此事沒過多久便引得眾多女子效仿,「梅花妝」便也流傳開來。
但是不過一個季節,人們便發現梅花並非一年四季常開,但是妝還是想一年四季化的,於是當時的古代人便想起了一個精巧的方法——將花瓣磨製成染料,以便一年四季使用。當時黃花繁盛便成為了一中廣泛的顏料原料。
這種裝束的製作獲得方式相當簡便,女子也可以在自己的臉上化上自己想要的花紋樣式。這便是「黃花」一次的由來,雖然《太平御覽》是南朝所著,但是相比時間更早的《木蘭辭》也早有記載,花黃化妝的起源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這種習俗蒙古鐵騎入侵中原建立元朝後,才慢慢消失。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黃花的來源,那麼,「黃花閨女」一詞又是從何而來呢?
在古人眼中「黃花」又指「菊花」,不僅傲霜耐寒,而且,也代表良好的節操,而古代十分注重女子的貞潔,所以在古代女子未出嫁之前是絕對不允許在未婚時偷嘗禁果的。所以在出嫁時古代女子的妝都會發生變化,黃花妝便也不會出現在已婚女子的身上。
這就是「黃花閨女」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