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含義豐富,同樣表達一樣事物,往往對應好幾個文字,例如稱呼老婆,就有「婦」,「妻」,「內人」等字,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男人到底用哪個字稱呼老婆呢?
先說「婦」,考究其甲骨文字形,左邊是一把掃帚,右邊是跪坐著的女子。顯而易見是女子打掃衛生,意思是主管家門之內的事務。
在《爾雅·釋親》中提及:「子之妻為婦。」由此可見,女子為人妻後稱為「婦」。
在《儀禮·喪服》中有這麼一句話,「婦人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可見古代對婦女的歧視,制定了「三從四德」,一生之中不光是男人的附庸,還得勤勞肯幹,忙裡忙外伺候一家老小,而這一禁錮就是上千年。
再說「妻」,其甲骨文右邊是一隻右手,左邊是一個面朝左跪著的長髮女人。
在原始社會,婚姻主要依靠擄掠婦女,右邊的手表示擄掠捕獲,把長發女人搶走做老婆。明顯帶著奴隸的烙印。
說到搶婚,古時的婚禮不像現在是在白天舉行,而是在晚上舉行,這也是「婚」禮的來歷。
你想呀,白天搶到了媳婦,晚上立刻進入洞房,這樣就沒人有機會再把新娘搶走了。
「妻」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到金文時期,就從左右結構變成了上下結構,把長發綰了起來,再插上簪子,手也移到了頭上。
從字面上看,妻字此時有了新的定義,更像是女人梳妝打扮,歡歡喜喜準備出嫁的樣子。
這裡有個講究,古代女子結婚早,十五歲就嫁人,這時候有個重要的儀式,就是笄禮。
簡單的說笄禮就要把頭髮盤起來,綰成髮髻,再用簪子固定住,意味著完成了成人禮,等待嫁給好人家。
在《說文解字》中:「妻,婦與夫齊者也。」意思是,男人的正式配偶稱「妻」。
再說「內人」,一說到這個字眼,大家就會想到「男主外女主內」這句老話,以為「內人」是對妻子的謙稱,古代中國家庭分工模式。
然而,在唐朝根據《教坊記》的記載,「X女入宜春院,謂之內人。」由此可見,在唐朝,「內人」特指煙花之地的女子。
換句話說,但凡唐朝影視劇,例如《妖貓傳》,如果男子向他人介紹自己老婆為內人,那就成了天大的笑話,無異等於還把自己罵了進去,成為了笑柄。
凡事無絕對,在唐朝,內人不是什麼好稱呼,但在更早的世代,例如戰國時期,《荀子·法行》篇說:「無內人之疏而外人之親。」
很顯然,「內人」指家人,延伸到妻子配偶。
到了清代,「內人」也時常用來稱呼妻子。如《觀家人醃菜戲成四十韻》一詩,「茹蔬貧宦慣,蓄旨內人工。」
這句詩誇讚妻子擅長製作美味食品,其中把妻子稱作「內人」。可見在清朝,內人又變成了對妻子的雅稱。
說了這麼多,大家可能一頭霧水。婦、妻、內人,在古代到底怎麼用了。
其實很簡單,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稱謂,只要你不到唐朝稱呼老婆為「內人」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