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夫妻之間一般都是「老婆」、「老公」、「媳婦兒」、「愛人」這樣來稱呼,既親密又甜蜜。可是你知道嗎?「老公」「老婆」這樣的稱呼,在唐朝就有了。而且,不同朝代,夫妻之間的稱呼也是不一樣的。
先秦時期,妻子管自己的丈夫叫「良人」。這個詞雖然好聽,但是顯示不出男女性別。妻子管丈夫叫良人,丈夫也管妻子叫良人,這麼一看,當時男女還是挺平等的。
可是都叫良人,有點傻傻分不清楚啊
於是到了唐代,人們在良字右邊又加了個耳刀旁,變成了郎。李白的詩中就有「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用法。可是這個稱呼實在太甜蜜了,大約除了個別的小甜甜之外,大多數女性在人前還是羞於叫出口的,於是就在「郎」後頭加了一個君字。當然,如果是在正式場合,還有更文雅一點的稱呼,可以叫夫、夫婿、夫君。
到了宋代,作為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果之一,夫妻之間的稱呼也多了起來。普通的女青年稱丈夫為官人,這就把丈夫在家裡的地位也抬到了官的層面上。文藝女青年叫老公為外子、外人,對應的當然就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原則。官宦人家則一般叫老爺,除了顯示地位,從字面上看,也沒有太多親暱了。
白素貞叫許仙一定是嬌滴滴的一聲「官人」
但是李清照稱趙明誠,可能只是羞答答的一聲「外子」
後來的柳如是對錢謙益,自然就是以「老爺」稱呼了。
而清代京劇流行之後,「相公」又成為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叫法。
相公比官人又進了一步,已經不僅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男人在家裡的地位,真是一代更比一代高。
現在的女性大多管丈夫叫老公,可是姑娘你知道嗎?這個老公在古代,可是對太監的稱呼。如果是古代男性聽到妻子這樣稱呼自己的話,估計會氣個半死。
古代夫妻之間的稱謂,通常有「面稱」和「背稱」兩種,說白點,就是人前一套,人後還有一套,在外面會說「我老公、我老婆」如何如何,回到家中則改口叫「親愛的」了。
「娘子」、「夫人」、「相公」、「郎君」、「官人」等等,這都是「面稱」,是夫妻當面稱呼對方的。聽著是透著幾分親熱。
有人認為,老婆對老公的「背稱」大多很恭敬,叫「夫君」、「外子」等,可老公叫老婆可就顯得不太厚道,「內子」尚且不錯,有的還要加上個「賤」,喚作「賤內」,也有叫「拙荊」的。不過,千萬別以為「賤內」就是在罵人,事實恰恰相反。
荊是灌木,古時候女子常用灌木來做髮釵,引申為妻子,而拙是自謙;賤內這個稱呼也類似,古代社會男主外女主內。女子婚嫁之後,很少出門,因而會以內子或內人來稱代妻子;而賤、拙、鄙、卑,在古代都屬于謙稱,通常指自己。所以,賤內的確是指自己的妻子,但賤是指自己,而非妻子。
在古代,有一定地位的婦女才能用「夫人」這個稱呼。內人則是讀書人最愛用的稱呼之一。
關於丈夫與妻子的由來,一開始,「丈夫」專指男性,後來逐漸有了成年男性、已婚男性的意思。還有人認為,古代某些部落有搶婚的習俗,女子選擇夫婿,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所以,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丈夫」。
「妻」最早見於《易·繫辭》:「人於其官,不見其妻。」但妻在古代不是老婆的通稱。那時的「妻」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是沒有身份的。後來,「妻」才漸漸成為女性配偶的通稱。
老公與老婆的稱呼,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有個故事說,唐貞元年間,有個叫麥愛新的名人,看妻子年老色衰,就想棄舊納新。寫了一副上聯故意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成老藕。」妻子看到了,提筆續了一副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愛心打動,便放棄了休妻再娶的念頭。
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揮筆寫道:「老婆一片婆心。」這個帶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很快流傳開來,世代傳為佳話,從此便有了「老公」和「老婆」這兩個詞。
夫妻之間的稱呼,具濃鬱的情感化特徵。經數千年演變,如今在外面應酬時的稱呼,基本定格在「丈夫、妻子」、「愛人」兩種;彼此在家中的暱稱,如今也只有「老公、老婆」、「親愛的」兩種了,其中以「親愛的」最為流行。
古代皇帝稱老婆叫梓童、宰相稱老婆叫夫人、文人稱老婆叫拙荊、雅士叫執帚、商賈稱賤內、士人叫妻子、秀才稱娘子。為什麼要有這麼多稱呼,可能這樣才顯得她是獨一無二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