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雜談】隨著視頻拍攝門檻逐步放低,現在單反或微單甚至手機基本上都會帶有視頻拍攝功能,其錄製制式從十年前的480P上升到現在4K,跳躍相當之大。似乎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還拿著個巨大攝像機來拍視頻簡直又蠢又傻。但我們都知道,能拍與是否拍得專業、像樣,是完全兩回事。單反和微單產品線裡,也會出現了和靜態向相對的「視頻向」相機,而能否稱得上專業,也就看能否支持log格式視頻的拍攝了。到底什麼是log視頻?它和普通拍攝的視頻區別很大?我們馬上就用富士最新產品X-H1來探究一下!
如果你一直使用的單反或微單來拍視頻,你一定會發現這個問題——普通拍出來的視頻太過平淡,總想自己做點後期調色以滿足更好的畫面感。但當你一旦導入之後,只要稍微改改高光與暗部,視頻立即變得一塌糊塗,更別說改RGB曲線與HSL細節調色了。那到底問題出現在哪?普通相機拍視頻就是如此不堪一擊的嗎?想要拍好的視頻一定要用過萬的電影機?這時我們就需要引入一個概念,叫Log模式,全稱為「logarithmic」,是對數曲線的意思。不少同學也應該記得對數函數log(x)=...吧?
其實log並不是多新鮮的事物。每一家品牌的拍攝專用視頻機都有其獨特的名稱,如C-log、Slog、V-log。如今,富士家也終於迎來自己的F-log。拍視頻一旦啟用log的話,視頻立即會變得「慘不忍睹」——這是幽默用語,因為一旦啟用之後畫面真的就變成這樣:
log模式的視頻畫面是灰濛濛一片
如果是外行人,看到視頻拍攝的畫面變成這樣的話,可能會責備你「根本不懂拍視頻」。看著挺嚇人的一片灰濛濛,這就是傳說中的神模式log?而真正懂得攝影后期的人就會講,「很棒!給我越灰越好!」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理?
富士X-H1配備全新的F-log,目的自然是為了讓你拍攝更出眾的視頻。再國行版主機裡,你會見到「F-日誌錄製」選項,這其實是翻譯問題而已,它就是F-log,那個在ISO 800時可內錄DCI 4K(17:9) 4:2:0 8bit的F-log。拍視頻前只要把它設置為「開」,電影色調從此開始。
F-log原始文件DCI 4K截圖
F-log視頻套LUT還原色彩後的電影色調截圖
富士X-H1自帶Std膠片模擬模式效果截圖
通過以上三圖比較,你就會明白F-log是怎麼回事了。當然以富士X-H1為例的富士無反相機裡均帶有自己本身的顏色風格文件,用來拍視頻色彩也是十分好看。但問題是好看不等於耐看,只有「柔和的色調、中等的飽和度」才能稱為電影的色調,這樣的色調才適合長時間觀看。
直接使用ETERNA色彩風格的效果截圖
所以,富士正因為這點,它們把精心研究的ETERNA膠片模擬風格給用在了機身上。如果你不打算用F-log實現更「萬能」的後期電影色彩的話,直接使用ETERNA也是沒有問題的!只是我個人覺得,既然要專業玩視頻,當然是自己精心調整顏色最具樂趣。
可能你會疑惑,為什麼log一定要在前期設置呢?後期添加不可以嗎?其實呀,log是在相機傳感器壓縮輸出前就已經設置好的了,在拍攝時利用傳感器強大的動態範圍應用在圖像上。最終得出的乃是灰濛濛的視頻,記錄諸多視頻細節信息。這就好比如靜態照片裡的JPG與RAW,一樣的道理。
Std風格視頻文件直接通過軟體調色
富士X-H1本身拍視頻時寬容度可直接設為12檔400%(ISO 800時),因此即使沒有啟用F-log,在拍攝一般的視頻都可以有「相對」較大的視頻空間。我個人使用的結果就是這個「相對」也只是比100%動態範圍時好點,可能微調結果還是不錯的,但只要再對比F-log調出的顏色,耐看程度就不是一個等級了。
F-log套LUT+後期微調的色彩表現
看小圖可能看不出來,我覺得要對比的話,看高光部分和黑色部分就最能看出差別。F-log視頻的明暗過度是非常舒服的,而普通視頻就會有生硬的感覺。我們再來測試一組:
普通視頻儘量壓高光與提暗部
Flog視頻還原色彩後擁有自然的過渡
我們再來看看100%截圖的:
普通視頻強行壓高光提暗部的效果
F-log視頻色彩還原後的高光與暗部過渡效果
如果你從來不曾接觸過log模式拍視頻的話,可能就覺得拍視頻也不過是視頻製作的極限就在那裡,因為較入門的單反或微單是不可能把log下放的。所謂貧窮容易限制想像力,如果你對視頻拍攝是真的感興趣甚至痴迷的話,那麼勸君一言,一定要買有log模式的視頻拍攝機器,才能不枉難得的興趣愛好。富士X-H1由於是今年年初推出,售價也如X-T2那邊約12000元,但我覺得log的下放可能性很低。所以早買早享受是永恆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