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
這句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的一副經典對聯。
當將某些虛假事物視為真的事物時,同時也就將假當成了真,這就如同很多人追求物質層面的滿足一樣,人們拼命地將物質視為真,就忽略了精神層面的追求,認為後者毫無意義,可恰恰是看似無用的精神追求才是「真」。
莫要執著,人們所普遍理解的「真」不一定就是「真」,人們普遍認為的「有」本質上卻是「空」,認知的片面導致了眼界的狹窄。
觀念籠罩的世界,真精明者少,自作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者甚多。回想一下,你所有的情緒波動、情緒困擾,追溯根源,哪一個不是由某個觀念所造成的?佛家所言之空,道家所言之無,皆是無觀念的境界,破,破的是觀念;放下,放下的仍是觀念;無,消除的是觀念;空,清理的還是觀念。空絕非真空,無亦非全無,正相反,無觀念則無鎖鏈,無鎖鏈捆綁則是大自在、真自由。
所謂「人世間的一切都是虛假的」,所言虛假者,指的不是這一切物質存在,而是人對它們產生的觀念,人看到摸到的東西本身確實存在,怎麼是虛假的呢?
而觀念才是虛假的,無論是什麼觀念,都是變化的、是經不起推敲的,因其無根,隨時隨地都在發生改變。觀念是捆綁、鎖鏈,是人生命之中最大的限制阻礙,是人一切情緒苦惱之源頭。觀念是頑固的,在它的驅使推動下,人一生為名利相爭、為權欲淪陷困苦,不見天日,除了觀念持有者本人,無論是誰都不能幫其去掉,即使真相就眼前,被觀念遮蔽亦不能識;觀念又是脆弱的,只要你願意,不受其所迷、不為其所困,它一秒鐘都待不下去,分分鐘退散。
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一種世事洞明後的返璞歸真,是一種禪的境界,能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寥寥無幾。當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對世事、對自己不斷地反省,於是便知道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該放棄的又是什麼,這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只是如今的此山此水在眼中已經有另一種內涵在裡面,正所謂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這才是真正的做人與處世了。
大多數人往往只能滯留在第二重界就走到人生的終點了,這山望了那山高,爭強好勝,與人與己相爭,絞盡腦汁,機關算盡,貪圖物質享受,欲望永無休止得不到滿足。他們至死也沒有醒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有限的生命如此短暫,哪裡能夠去與永恆無限的世界計較呢?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人當有所必為,有所不為,而後可以有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不爭,是低調,是遠見,是智慧。
實際上,世界的生成和滅亡都要有條件,也要有條件的聚合,如果其中的一種元素滅失了,世界也就不存在了,既然是一種因緣之法,那它必然是空性,這就是所謂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如果能把這個世界看明白,那還有什麼是看不明白的呢?當明白了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本質,就會看淡很多事情,活得也會通透、更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