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設計師馬浚誠 |
30號方陣的綠水青山彩車,是所有彩車中為數不多的由三輛車組合而成的彩車組合之一。其奇妙的藝術造型和獨特的視覺效果吸引了眾多目光。
綠水青山彩車總設計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馬浚誠介紹,三輛車像是一個時間軸上的不同節點,為人們動態展示了我國生態文明發展的歷程。
代表「過去」的彩車底座為黃色,「它代表了過去對荒山的治理」,馬浚誠介紹,中間的主車代表「現在」,它的底座為綠色,象徵著荒山治理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藝術化地體現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生態文明建設。代表著「未來」的彩車,從上到下都是清新的嫩綠色,表現美好的未來將是一片綠水青山的景象,嫩綠的顏色同時代表著春天和希望。
「車為山、人為水」
共同構成一幅流動畫卷
三輛彩車主要運用了黃、綠、藍三種色調,遊行隊伍展現的是「水」,他們和展現「山」的彩車一起共同構成完整的綠水青山。不僅如此,車和人構成的還是一幅流動的大畫卷。行進過程中,遊行隊伍中有人高舉白海豚、朱䴉等珍稀動物造型,遠遠望去,仿佛一隻只白海豚正在藍色的大海中翻越、嬉戲,展現綠水青山之下人與自然的互動與和諧共處。「它不是簡單的由人包圍著車,車和人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一幅流動的青山綠水圖」。
「三易其稿」
現代藝術最終勝出
彩車的設計在今年春節後就已經開始。「初稿我們設計了好多山,各種各樣的山。」馬浚誠透露,當時車上是寫實的綠水青山造型,車上計劃設置多個模塊,通過翻板的方式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變化。然而,翻板這種表現形式雖然在視覺上有變化,但對表演場地的面積有一定要求,由於彩車的重量有嚴格的限制,過多的機械翻板還會帶來超重的風險。
設計人員很快轉換思路,設計了第二稿,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來展現綠水青山。這一稿中,彩車仍然是一輛,翻板變成了綠水青山的國畫,仍是偏寫實的風格,但是這個方案最終也沒有通過。最後,馬浚誠突發奇想,嘗試用三輛彩車來表現生態文明的變化進程,將當代藝術語言引入彩車設計中。彩車上處處可以看到當代藝術的影子,比如山體造型是抽象的,用人來展現水這也是一種抽象的方式。此外,彩車展現的是綠水青山的美景,「將抽象的現代藝術語言用在彩車上,這在中國大型節慶活動中還是第一次」。
「等距分割」
綠水青山呈現三種視覺效果
設計圖確定後,如何付諸實踐又是一個難題擺在了眾人的面前。「彩車最怕超重,如果用純的雕塑做出來極容易超重。」馬浚誠說,設計團隊和廠家一起嘗試了多種材料,最終決定採用不鏽鋼來鍛造主要山體。「一方面是為了達到烤漆的藝術效果,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能在國慶之後將彩車永久保留下來,不鏽鋼是最理想的材料。」
如何既減重,又能體現豐富的變化感,專家採用了等距離分割的藝術手段。「車身上那些像管子一樣的設計其實都是抽象的雕塑造型單體,簡單地說我們把一座山通過等距分割變成了一根根單獨的『彩雕管』,每根『彩雕管』之間是有空隙的,重量比純粹的雕塑要輕得多。」馬浚誠說,等距離分割的藝術手段還有一個好處是有變化感:在上千根「彩雕管」的排列組合下,彩車入場、靠近主席臺和離場時會在虛實、層次、色彩等方面發生不同的變化。
當彩車開向主席臺時,從遠處45度角的位置,觀眾其實看不出來山是分割的,視覺效果上是一個整體,隨著車慢慢靠近,觀眾才會發現這是一座「鏤空」的山,但隨著彩車漸行漸遠,呈現給大家的又是一座整體的山。同時,由於管和管的角度不一樣,隨著彩車的行進,觀眾會看到彩車的顏色有「變化」:一會兒會看出黃色,一會兒會看出綠色。「這裡面有陽光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在行進的過程中,隨著角度和透視效果不同,呈現的視覺效果會有變化」。
為了達到這樣的視覺效果,彩車在製造過程中頗費周折。每根「彩雕管」都有單獨的圖紙,包括顏色、效果都要畫出來,設計師還要親自去廠家盯製作過程,確保每根「彩雕管」的結構、造型、顏色都精確達到設計效果。「每一根『彩雕管』都很重要,稍微大一點或小一點都會對造型有很大影響,哪怕只有一根歪了一點,遠遠看過去整個山都像是凹進去了一般。」馬浚誠說。
整個製作過程用時兩個多月,其中最大的波折莫過於對色彩的把控。「彩車太大了,沒法放進烤箱裡面噴漆,在露天的環境下噴漆就會有各種不可控因素,比如有時候剛噴完,覺得顏色還行,一會兒沾染了灰塵之後就發現有問題,或者剛噴完遇上下雨,又得重新烘乾、噴塗。」在馬浚誠看來,這三輛車雖然不像傳統彩車符號性那麼強,但卻像一件藝術品一樣,擁有了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這點最難能可貴。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
攝影/本報記者 蔣若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