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清華大學」公眾號 2019-10-03 曲田 曹慶慶
歷史的畫面在這一刻被定格。2019年10月1日,舉國同慶、萬眾同樂,盛大的閱兵和群眾遊行讓每一位中國人激動不已。在現場觀禮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馬賽目不轉睛,因為在此次70組遊行彩車中,禮賓車和11輛主題彩車等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團隊所設計。
遊行隊伍走過天安門廣場,廣場上兩條「紅飄帶」相互輝映,格外引人注目。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迎接盛典,天安門廣場這一大型主體景觀雕塑同樣出自馬賽團隊。南端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北端是長安街,「紅飄帶」從南到北延伸,寓意紅色基因連接歷史、現實和未來,也象徵著黨領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光輝歷程。
?
作為項目負責人,馬賽介紹說,去年11月,學院接到任務,他們便迅速成立彩車和景觀設計團隊,成員包括來自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視覺傳達系、雕塑系、工藝美術系、染服系的教師及40餘名學生。
「我們彼此見過徹夜無眠的模樣」,這是參與到國慶設計團隊中的同學們的第一感受。白天上課,晚上討論、畫圖、施工對接、樣品試製,近一年的設計攻關之旅,馬賽帶領團隊已經數不清熬過多少個日夜了。「從最初抽象的概念,到漸露雛形的草圖直至最後完美的呈現,這一年來團隊的辛苦付出,最終演化為群眾發自內心的感動和燦爛笑容,這是對我們的最大褒獎。」馬賽說。
地球的「紅飄帶」
國慶期間,「紅飄帶」成為了天安門廣場上最美的風景——兩條長約200多米,高16米,形如「紅飄帶」的景觀設計,採用對稱環抱形式,正熱情擁抱著廣場。其外側為56個民族載歌載舞的歡樂場景,體現各民族共慶祖國生日,共祝祖國繁榮富強的美好形象;內側是山水長卷,象徵山青水綠、美麗祥和的盛世圖景;山水中央的一行鴻雁,則寓意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向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齊心協力、奮力前行。其中,56個民族圖案是由美術學院教授何潔帶領校友何忠等人,在國慶60周年天安門廣場56根民族團結柱圖案基礎上,根據本次大慶需求進行的精心修改和設計,與「紅飄帶」靈動飄逸的形態相得益彰。
關於「紅飄帶——接力中國夢」主題景觀雕塑的設計內涵,馬賽說,由天安門廣場中央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沿廣場東西兩側向北延展,這寓意著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的永續傳承。也因此,關於「紅飄帶」的顏色,設計團隊最終選擇了「國旗紅」。
「天安門廣場是一個方形廣場,『紅飄帶』呈空間曲面形式,座落在廣場兩側綠地中,它能夠在廣場原有莊嚴肅穆的基礎上,增加靈動歡樂的氣氛,用聚合的方式讓人民群眾對慶典有更直接的參與感。」馬賽介紹說。為了便於閱兵、彩車和遊行互動,現場還設立了6塊大屏幕,針對不同主題,呈現不同的畫面。「一來可以補充歷史畫面和資料,更好激發廣場的熱烈氣氛,同時也能夠呈現盛典實況,為觀禮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激發現場的熱烈氣氛。」
在國慶結束後,這些大屏幕依然可以服務於大眾。「紅飄帶」還為國慶晚會表演提供了服務。「紅飄帶」上架設了燈光照明,夜晚華燈綻放,「紅飄帶」絢麗奪目。設計團隊從一開始就考慮到了「紅飄帶」的「夜與晝」,以呈現最佳的景觀效果。
為了達到逼真的藝術效果,同時不受天氣等因素影響,設計團隊採用打孔板的方式,通過手工調整凹凸,力爭將圖案的每個細節完美呈現。「我們測算過,單廣場內側山水一面打孔就有315萬個,當時計算機運算時把內存條都燒掉了。大家等結果經常一熬就是一晚上,沒有人抱怨。」美術學院博士生王夢瑤說。
眾志成城、彩車行進
同樣,為了設計好禮賓車、11輛主題彩車和湖北彩車,美術學院師生不分晝夜地辛勤工作著。「開天闢地」、「浴血奮戰」、「一國兩制」、「跨越世紀」、「眾志成城」、「區域協調」、「民主法治」、「脫貧攻堅」、「美好生活」、「中華兒女」、「從嚴治黨」......師生參與設計的主題彩車選取了生動傳神、便於理解的形象元素和造型載體,通過傳統文化、現代工藝和科技手段的結合,以實現主題彩車的政治表達和思想呈現。
"中華兒女"主題彩車在天安門廣場進行展示
譬如禮賓車的造型設計,設計團隊在車身兩面以巍峨長城、江山永固為主體畫面進行裝飾,並鑲嵌國慶70周年活動標識。第1組3輛禮賓車車頭上方以錦旗、五角星和牡丹花等紋樣進行裝飾,進一步增強榮譽感。
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副教授範寅良負責「美好生活」主題彩車設計。他在「美好生活」主題彩車上設置出了七個超過十米高的盒子,能夠看到七個對應的主題故事。試圖用抽象的設計語言,表達出具象的意義傳遞。
美術學院碩士生倪可人此次主要負責兩輛主題彩車的設計工作,「已經記不清繪製、修改過多少張圖紙了。」她笑言。如何將設計通過工程轉化為實物?這是她與同學們遇到的最大問題。「在設計初期,我們為了不限制創造力,主要以視覺效果和想法創意優先。但在項目中後期與製作團隊對接時才發現,工程難度遠超想像,這就要求設計不再是天馬行空的想像,而需要與實物製作的客觀條件,如尺寸、強度、承重、抗風係數等進行協調,經歷一次又一次的修改,去實現設計與工程上的完美平衡。」倪可人說。
不曾缺席時代的清華「美院人」
「美術學院的傳統就是將國家需求和科研實踐帶到教學中來,以增進學生的學習和學術能力,反過來學生的創意靈感也會反哺於教學和研究工作。」在馬賽看來,此次美術學院團隊的設計競標脫穎而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理念的創新。「我們的團隊非常年輕,平均年齡30歲,年輕鮮活的想法碰撞在一起,自然會產生不一樣的火花。」而更讓馬賽欣喜的是,每一位年輕同學在項目過程中展現出的堅韌毅力和精益求精精神。「這一年對學生的提高非常明顯,不但提升了設計研究能力,還增進了他們的愛國情懷,錘鍊了意志,對學生設計觀、價值觀塑造有著深遠意義。」
創作團隊
這不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第一次擔綱國慶慶典藝術設計。早在1949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前身)的主要創建者張仃教授,就曾經擔任開國大典的美術設計。而根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簡史》記載,從1959年開始,學院受北京市委組織部的指示,每年國慶節和「五一」勞動節,派部分教師到遊行總指揮部和分指揮部參加美術設計工作,比如參與國慶十周年群眾遊行美術設計工作,設計橫幅標語、彩車、畫遊行隊伍的示意圖等。學院學生每年也都是國慶節遊行文藝大軍和文藝大軍儀仗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時光荏苒,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馬賽帶領美術學院團隊依然孜孜不倦,耕耘在慶祝活動的設計第一線。「歷屆典禮上都能看到清華美院人的身影。我想這是每一位美術學院師生責無旁貸的責任,是無上榮光,也是一種珍貴的傳承,清華美院人從不缺席時代。」馬賽說。
此外,正在北京展覽館展出的「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美術學院洪麥恩設計團隊承擔了本展覽第一部分「序廳」和第二部分「屹立東方」設計布展工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慶70周年廣場形象及彩車設計團隊
資料提供: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國慶70周年廣場形象及彩車設計團隊
內容統籌:王夢瑤
文字:曲田
視頻:清華大學電視臺 曹慶慶
攝影:鄭林慶 攝影助理 :王紫薇
圖文編輯:羅雪輝 若涵 楊晉 李婧
部分彩車現場圖片來自新華網、新京報及央視網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