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能源" 負熵信息化即是能源

2021-01-09 央視網
何謂"能源" 負熵信息化即是能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02日 09:33 來源:人民網

 
  如果要問什麼是能源?很多人會回答是石油、天然氣、煤炭,其實這些只是能源的物質載體,是能量存在的物質形式,換言之,僅僅是物質層面上的能源存在形式。如果一塊煤不燃燒,它僅僅是一塊煤,只要當它通過燃燒,將蘊含其中的能量釋放出來時才可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能源」。

  地球上所有的化石能源和絕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都是來自於太陽。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氣是通過生物化學過程以碳氫化合物中的化學鍵形式儲存起來的古代太陽能;而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生物能則是通過光熱光電效應、大氣環流、太陽月球引力、以及光合作用等儲存起來的當代太陽能;水能從地球水資源運動的角度看也是拜太陽之賜。

  而地熱能和核能,以及一部分甲烷則是形成於地球誕生的過程之中,由於太陽系和宇宙星體之間相互作用的影響而形成。

  小而言之,地球上的能量來自於太陽,大而言之,地球上的能量則來自於宇宙,地球上各種能量形態的產生都和宇宙自身能量變化的過程密不可分。

  因此,我們通常所稱的「能源」,無非是古代太陽能或當代太陽能所存在的某種具體物質形態而已,只有通過適當的轉換過程,將其中的「太陽能」釋放出來,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風力等,才能成為具有實際意義的「能源」。

  然而,在今天,能源的存在不僅是一種物質形式,是一個物理學、化學、核技術層面上的概念,同時能源也是政治學、經濟學、哲學和管理科學以及社會學等領域的問題。「能源」這兩個字所代表的科學規律,所包涵的內涵甚至是我們認識人類自身、認識社會生活、認識經濟發展以及認識宇宙的基礎之基礎。

  能源與物理

  根據曾經擔任國際能源署署長特別助理,現任BP中國公司能源市場與戰略副總裁,歐盟中國商會能源與市政產業政策工作組主席陳新華博士在著文《節能工作需要明確理論基礎 避免戰略誤區》中的論述:能源是一個物理化學的概念,而能源消耗也是一種物理化學現象。要明確區分和理解三個相關的概念:能,能量,能源。在英語詞彙裡,這三者為同一單詞——Energy, 但實際上它們有不同的含義。

  物理學中的「能」指的是物體做功的能力,它包括動能、勢能、熱能、電能、核能、輻射能和化學能等。其中,動能和勢能屬於機械能,是人類最早認識的能的形式,光能則屬於輻射能;能量則是對上述各種能的計量,通常用卡(將1克水加熱1℃所需要的能量被確定為1卡)或焦耳(4.18焦耳等於1卡)來衡量;

  而對能源的解釋目前大約有20多種不同的定義。世界能源大會(WEC)認為,「能源是使系統能夠產生對外部活動的能力」,這一定義中的能源實際上指的能,因為英文中能和能源用的是同一個詞。《大英百科全書》的解釋是:「能源是一個包括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力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這一定義也並不非常準確。中國的《能源百科全書》說:「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經轉換提供人類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載能體資源。」 這與《科學技術百科全書》的定義比較接近:「能源是可從其獲得熱、光和動力之類能量的資源」。總而言之,能源是一種呈多種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轉換的能量的源泉,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資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節能與環保》雜誌《2006節能手冊》的定義為:「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過轉換提供人類所需的有用的資源」。在中文「能源」一詞中包涵的「能」和「源」兩層含意,有源而沒有轉換為有用的能,則沒有意義,即:有源未必有能;且有能而無源,則在世間不存在,即:能必有源。

  然而,上述對於能源的解釋是科學家僅僅從物理學層面對於能源的解釋,實際上,能源對於人類還有更加深邃的意義,要想正確理解能源的深層含意就需要搞清楚能源與人類進化的基本關係。能源與人類起源。

  能源技術科學進步一直影響著人類世界觀的形成,人類的文明就是建立在對於能源的認識以及相關信息的傳遞上。其實人類與動物的分水嶺並非是使用工具和有組織的勞動,根據現代科學觀察研究,「勞動創造人」的認識是基本難以成立,因為在自然界中有著無數的動物可以從事有組織的勞動,例如:我們在北美看到海狸鼠們齊心協力利用樹枝在河流裡建造堤壩,使河水可以流過,而魚群受阻,以便於它們的捕食;非洲獅群和西伯利亞狼群有組織地圍獵活動等等。而使用工具的動物更是大有人在,例如:西班牙烏鴉為了吃到朽木中美味的蠕蟲,會隨身叼著一根精心挑選的,用起來得心應手的小木棍,用來捅出樹洞中的蟲子;北美的海狸鼠用挑選順手的鵝卵石敲碎貝類外殼,品味裡面的肉;最新的考古發現,非洲的黑猩猩早在遠古就開始使用加工過的石錘來雜碎堅果。由於受到達爾文觀察的局限,哲人們的結論自然也受到時代和科學的局限。

  事實上,在地球上已知的動物種類繁多,據科學家統計大約有150萬種,然而至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會使用火的動物僅有一種,而這唯一能夠駕馭火的動物就叫「人」。不管這是巧合,還是上帝或外星人的傑作,自從人類能夠掌握使用火的信息,並傳遞這一信息之後,人類就快速的脫離的動物的序列,逐步成為掌控世界的生靈。

  正是人類掌握了火的使用信息,並將這一信息傳遞給自己的種群,人類才擺脫了向猿猴一樣爬上樹梢果腹的命運,才改變了向虎狼一樣生嚼獸肉的境地。是火轉變了人類的飲食結構,食用更容易消化、更便於吸收、能量密度更高的熟肉,使人類的體魄更加強悍健壯,壽命延長,大腦迅速進化,生存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強。也正是因為掌握了火,人類的種群才能得以增加。而人口的增加,需要我們的祖先要不斷進行更大規模的有組織的狩獵活動,製造更高效的狩獵武器和工具,進行更加有效的信息交流,建立更複雜的社會組織系統,以及一波一波地遷徙向世界各地的每一個角落。

  當人類能夠利用火來加工一個更加有效的工具——不怕水和火的陶器時,人類的命運再次發生了質的變化。陶器使人類進入了新石器時代,人類不僅可以更好、更加高效地食用獵物,而且可以將食物擴展到植物蛋白。進一步擴大了食物來源,也進一步擴大了我們的種群,特別是我們祖先不必因為獵物減少而無休無止地遷移。而掌握木炭的技術使燃料的能流密度得到提高,因此鐵器的規模化利用成為現實,而鐵製農具的推廣使人類進入了更先進的農耕時代。

  瓦特發明的蒸汽機使人類進入了早期工業時代,在煤炭和蒸汽機的推進下,人類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加速。接踵而來的是石油和內燃機,以及電力的發明和普及,它們使人類文明再次出現質的飛躍,進入了今天的後工業時代。毫無疑問,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始終依靠能源技術進步作為根本的推動力。

  能源與熱力學第二定律

  而對於能源的認識還有更深層的含意。科學家家發現宇宙間的各種運動規律是遵照著能源科學的一些基本規律進行的,特別是熱力工程學的一些經典定律可以解釋宇宙間和人類社會各種問題的內在規律。對於中國許多從事能源和節能工作的人,有一篇文章曾經對大家影響深刻。世界著名的工程熱物理學家,三元流體力學的奠基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執行主席吳仲華先生為解決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能源供應的瓶頸制約,在1980年8月14日為中共中央書記處舉辦的科學技術知識講座上,做了題為《中國的能源問題及其依靠科學技術解決的途經》的報告。在他的建議下當時的黨中央積極採取了一系列提高能源效率的正確措施,使80~90年代以極小的能源代價創造了中國低能耗經濟發展的世界奇蹟。儘管過去了近30年,吳先生也已駕鶴而歸,但今天當我們閱讀此文時,我們會驚訝的發現此文就如同吳先生為幫助我們解決今天中國的能源環境問題而開出的解決辦法。吳先生僅僅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將解決方案歸結為十六個字:「分配得當,各得所需,溫度對口,梯級利用」。他敘述的是一些能源科學的基本規律,這些規律代表著宇宙自身的內在規律,所以它是不會過時。

  我們傳統的世界觀是構築在19世紀中葉時對科學的認識上,主要的科學依據是牛頓的三個機械定律和熱力學第一定律,以及達爾文的「進化論」。基本的觀念是「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認為「運動著物質的永遠循環是宇宙的最終結論」,世界總的方向是從無序向有序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人類大同社會,地球上的資源和能量將隨著技術的發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熱力學第一定律雖然支持了這一觀點,這一定律同時還告訴我們能源轉換存在一個臨界點,99℃加1℃水才能從液態轉變為汽態,也就是說物質的轉化是存在條件和邊際的。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們稱之為「熵定律」),進一步告訴我們儘管能量是守恆的,儘管物質是不滅的,但是能量的質量將會衰減,有效、優質、便於利用和低成本的能量會越來越少,無效、低品位、難以再利用和成本昂貴的能量將會越來越多。1850年德國科學家克勞修斯總結並表述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加入的熱量/絕對溫度=熵),即:熵為熱量與溫度之商。他認為:熱可以自發地從高溫傳向低溫,而不會自發地從低溫轉向高溫。能量是有用能量(火用)和無用能量(火無)共同組成的,而只有能夠轉化出來的、經濟和環境可以承受的有用的能量才有利用的價值能源。

  簡單地說,一杯熱水可以自己變冷,卻不會自動變熱,除非藉助外部更多的能量。能量雖然守恆,但質量卻發生了變化,一桶溫水可能比一小鍋開水所含的熱量要多的多,但它永遠煮不熟一個雞蛋。對於一個封閉的獨立系統,熵會自發地越來越增加,而不會自動減少。熱向何處去了?向更低的溫度散去,直到絕對零度(-273℃)。能量一旦散去將難以重新聚積。如若宇宙能量散盡,溫差將消失,宇宙將會熱寂,能量的總趨勢是從有序向無序發展,即有用的能源資源將越來越少,而無法利用的能源資源將會越來越多。要獲得任何有效的能源資源,必將付出更多的能源資源代價,或者環境、經濟和社會代價。宇宙間無論廣義的永動機還是狹義的永動機都不可能存在,即便可以「永動」卻不可能輸出有價值的能量。

  熵正在成為人類的一種新的世界觀,因為人類如果不控制地球各種資源的熵增,包括:能源資源、物質資源、清潔的水和新鮮的空氣資源等,巨大的代價將使人類無法繼續繁衍生息。所以,我們需要一個新的時代,以代取今天肆無忌憚消耗資源和汙染環境的重化工業時代。

  能源與社會科學

  宇宙天文學家肯定了這一觀點:他們認為熵定律是一切自然定律中的最高定律,因為對於宇宙和太陽的研究,宇宙大爆炸學說的確立,越來越證實這一定律的正確無誤;物理學家也發現時間的不可逆性,如同熵增加的趨勢也不可逆一樣,時間、物質和能量同起源於一點,時間最終指向熵的無限大,時間和能量將在宇宙溫差達到-273℃(氫達到固態)時終結,一旦溫差消失,熱將不能傳遞,一切將寂靜如逝,這就是熱力學第三定律:絕對零度(-273℃)不可超越;生物學家發現生命的過程也在熵定律的涵蓋之下,生命就是一個能量的過程,生命的能量過程就是整個宇宙的能量過程中的一部分,生命逝去的過程恰恰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而環境學家也認為熵增正是地球環境面臨的規律性問題,清潔的空氣、乾淨的水正在越來越少;甚至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也在沿用這一定律來分析、認識和解釋所遇到各種問題,例如:朝代的更迭、貨幣的貶值等等。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必須保持人員的流動,所有成功和保持生氣的企業都在遵循的原則,例如:微軟、英特爾等,他們通過人的流動來控制企業內部的熵增,保持企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我曾遇到一個陝西的蘋果加工大王,他向我津津樂道的敘述了其成功奧秘。他將成片的蘋果園裡的所有果實全部收購,好蘋果作為鮮果供應市場,差一點的製造蘋果乾和蘋果片,將剩下來的質量差的蘋果渣蘋果汁,先將果汁中的果膠、果糖和果香提煉出來,再將果汁出口,最後將果渣賣給奶牛場。我驚奇地發現這竟然與吳仲華的十六字方針同出一轍,對蘋果進行了質量對口的梯級利用。

  今天,當我們研究鄧小平1978年「改革開放」,為什麼會給中國帶來了如此巨大的進步能量時,不禁會發現所謂「開放」和「改革」實際遵循了兩條熱力學的基本規律。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在封閉的系統中熵趨於無限大,也就是說無效的能量將會越來越多,中國閉關鎖國就會造成內部的自耗越來越大,而有效的動能越來越少,沒完沒了的內訌和面臨破產邊緣的經濟使中國不得不尋求新的動力,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開放系統,獲取外部的能量。

  而「改革」,我們就要研究另一個蘇格蘭出生的英國工程熱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的假設了。1867年麥克斯韋在《熱能理論》一書中認為:信息的流入可能使一個封閉系統出現局部的熵減,因為他認為原子在接受信息之後可能實現某種自組織能力,能夠實現局部的、階段性的負熵,這就是著名的「麥克斯韋妖」。所謂「妖」就是某種具有智能化的因素或信息可能改變熵的過程。麥克斯韋的初衷是想否定熵定律,但是他所延伸出來的信息與自組織問題確打開了人們封閉的思維系統。一直到1951年,法國物理學家布裡淵將資訊理論與統計物理聯繫起來考慮,通過信息的負熵原理解答了這一難題。他認為「信息等於負熵」信息是一種特定意義的能源。為什麼說信息也是能源?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將能源知識和節能信息有效傳遞,讓更多的人掌握如何節約能源的知識和技術,並建立「熵」的世界觀,人類就可能自覺自愿地節約大量能源,並將所節約的能源用於增加社會的能源供應。再者,如果我們能夠建立一個數位化電網,使電力線不僅傳送電能,同時轉送各種信息,我們就可以將各種智能化電器通過控制信息進行協同優化,從而對電力負荷有效控制,這將通過能源需求側管理在不建設新電源的條件下,增加新的電力供應能力。

  「自組織」理論不僅在物理學中具有價值,在化學、生物學、社會學、經濟學,甚至政治學中,對實現有序自組織問題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如果我們能夠在能源生產消費各環節加入信息,能夠轉變人們的世界觀,使節能環保成為一種自發自願的行為,通過自組織過程和信息化系統控制,就可能有效地控制熵的增加速率。

  這種通過對系統加入信息實現自組織來控制無用能量增加的認識,對於全人類的進步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英國首相邱吉爾為解決世界的能源問題,曾經開出了一幅著名的靈丹妙藥,這就是「多元化」。所謂多元化不僅是能源來源的多元化,能源種類的多元化和能源利用方式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參與解決能源的主體和解決能源問題的機制也需要多元化。邱吉爾多元化的主張是在20世紀70年代兩次能源危機之後才真正被世界所共識。在人們深入思考之後,意識到所謂多元化就是調動更多的主體通過市場化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建立有效的自組織系統。此後世界各國逐步放棄管制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建立了一個多元化的、多邊性的和多層次的全球能源交易市場,並將這一交易延伸到其他資源和環境保護等領域,這一市場化的進程改變的人類很多傳統的行為模式,而且波及各個國家和各行各業。而鄧小平同志確定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也與此幾乎同出一轍,都是希望通過建立一個能夠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實現更加有效的系統自組織,推動資源和要素優化配置,以此來控制熵的增加。所以說,儘管我們當初並無意識,但中國的市場化「改革」卻是利用了熱力學中對於信息構築自組織系統的學說來實現的,因為它符合宇宙的本質規律,所以它必然獲得成功。

  能源與未來

  馬克斯維的異想天開不僅對於今天全球方興未艾的市場化提供了科學認識的基礎,而且對於人類是否會進入下一個進程——資訊時代,提供了熱力學基礎的理論依據,因為人類每進入一個新的時代,都必然在能源技術突破上建立一個新坐標,信息化的能源系統就是未來資訊時代的能源技術坐標。所謂信息能源,就是利用信息的非物質屬性,來控制能源的消費和物質的耗散速度,典型的技術就是智能化的分布式能源系統和數位化電網技術,利用分布在各種能源需求現場和再生資源資源和廢棄資源現場,根據各種能源用戶對各種能源的不同需求,利用各種可再生的、低環境代價的和廢棄的能源資源,根據「分配得當,各得所需,溫度對口,梯級利用」的原則,針對性地生產能源、配置能源和供應能源。

  數位化電網是利用電網系統供電的同時傳送數據信息,為智能化的電器設備提供負荷、電價等信息,將所有用電單元和設備實現協調優化,從而控制負荷,提高電力設施使用效率,通過技術實現需求側管理的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將資源和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並將環境代價不斷降低,控制熵增。

  而再下一個時代的能源技術坐標將會是什麼?能源科學家們正在一些新的技術進步中獲得靈感,他們當中更多的人越來越相信新時代將會是生物時代,它的能源技術坐標將會是通過人類培育的某些細菌來分解製造低碳的甲烷(CH4)和無碳的氫氣(H2),人類將會在信息能源的基礎上,通過生物技術最終獲得沒有碳排放和環境代價可以進一步降低的新能源系統。應該確信,生物時代的能源坐標將是生物能源技術的巨大進步。

  結束語

  也許是我們中國人的工科基礎太好了,從我們上學之初就在不斷求同,我們總希望對能源找到一個如同數學公式一樣一目了然的定義,而今天恰恰是這些局限於理論的定義桎梏了我們的認識和探索。但對於人類,能源是一個動態的含意。在類人猿時代,所謂能源也許僅僅是曬曬太陽,而在我們成為人類後能源就是火;在古代,對於農民能源不過是麥草、稻草,牧民的能源不過是牛糞;而居住在城裡的人能源就是能量密度稍高一點的柴薪,漸漸地風能和水能的利用也在成為能源;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煤炭以及後來的煤氣是早期工業時代的主要能源。然後是發明了電力,水能、石油、天然氣,以及能量密度極高的核能都陸續加入到人類能源的序列。接下來當人類逐漸發現難以承受這些工業化能源帶來的環境和資源代價後,風電、太陽能、生物能源等再次被我們重視起來。我們為了解決能源問題,歷史性地走出了管制的經濟陰影,開始接受市場化的社會機制。在這一機制下,節能也成為一種新的能源供應的交易模式,使節能者得到更加優厚的經濟補償,從而更加推動了社會的節能積極性。在這一機制下,也許一個系統優化控制軟體將創造巨大的能量。因為這一軟體可以使數十億計供電和用電的電器設備共同參與能源供需的協調優化,大量減少電力系統的負荷需求,使發電廠實現最優化的節能運行,並騰出更多的電力容量供應新的需求。

  接下來,或許在實驗室裡發明的一試管的菌種就意味著巨大的能量源泉。雖然,人類永遠不可能找到一種一勞永逸的能源解決辦法,但是我們可以不斷進取,不斷尋找更加適合的能源資源以及相應的技術,這就是我們文明的根本動力。

  對於能源也許我們還可以繼續討論一個世紀,那麼究竟應該給予能源一個什麼樣的定義?新華網的一位總編助理認為:能源就是能量之源、動力之源、生命之源和文明之源,他的觀點值得我們深思。對於能源,我們需要了解它的定義,但是不要拘束於這些定義,因為能源不僅是一個物理學的定義,它還在各個科學領域有著寬泛的內容,我們需要建立一個科學的能源觀,一個科學的發展觀和一個科學的世界觀,與時俱進地掌握能源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更加深刻的意義,不斷駕馭能源的新知識、新技術、新科學和新機制。

  (2007年2月5日初稿,2月9日再次修改,2月15日第三次修改,春節第四次修改) 

責編:王壹霖

相關焦點

  • 法智易合同管理V7.0榮獲 「中國能源企業信息化方案案例創新獎」
    1月8日, 由中國信息協會主辦的「第十屆中國能源企業信息化大會」在京召開。大會以「引領新時代 賦能新未來」為主題,特邀工信部、國家能源局、國家電網、科研院校、信息技術企業等千餘位行業代表濟濟一堂,圍繞能源信息化發展尖峰論道,把脈行業發展新趨勢。
  • 說信息 侃負熵
    信息是繼材料、能源之後的又一大資源。但信息既非物質、也非能量,它們一同構成人類社會的三大要素。美國哈佛大學信息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安瑟尼·G·歐廷格教授把物質、能量和信息三者的關係描述為:沒有物質,就什麼東西也不存在;沒有能量,就什麼事情也不發生;沒有信息,就什麼東西也無意義。這也正是信息的意義之所在。信息的意義可以支配甚至決定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指導作戰行動等等。
  • 分布式能源是能源網際網路的重要力量,「隔牆售電」是能源革命的試金石
    二、「隔牆售電」的發展歷程分布式能源市場化交易即我們平時常說的"隔牆售電",就是允許分布式能源項目通過配電網將電力直接銷售給周邊的能源消費者,而不是必須先低價賣給電網,再由用戶從電網高價買回。讓能源消費者成為「生產投資型消費者",賦予他們參與可持續發展的權利,激發他們節約能源資源和減少汙染排放的積極性,為能源企業技術、裝備和模式創新創造氛圍,促進電網企業向平臺化服務的戰略轉型。
  • 系統十論之三:負熵管理
    負熵即熵減少,是熵函數的負向變化量。負熵是物質系統有序化、組織化、複雜化狀態的一種量度。齊拉德首次提出了「負熵」這個經典熱力學中從未出現過的概念和術語。能量的輸入有可能帶來熵減,但也有可能帶來熵增。能用於促進耗散結構的有序化過程,即稱為有序化能量,能用於促進耗散結構的無序化過程,即稱為無序化能量。如果一束能量沒有任何確定性,完全不能按照主體需要的進行流動和轉化,那麼就是完全無序的,此時能量的流動和轉化具有無限多的選擇方向;相反,如果一束能量能夠完全按照主體需要進行流動和轉化,具有完全的確定性,那麼就是完全有序的,此時能量的流動和轉化只有一個選擇方向。
  • 能源的革命:清潔世界 驅動文明
    能源,不僅是世界萬物生存的倚仗,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源泉。今天,人類對能源的開發利用開始步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正在發生的能源革命,將註定改變社會發展進程,伴隨新一輪產業革命,讓社會再次實現新的飛躍。   能源替代,產業革命的驅動力   能源,被稱作經濟發展的血液,是社會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驅動力。
  •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國家電網公司研究室主任張瑋從「快馬又加鞭:推進能源轉型需要蹄疾步穩」、「挑戰與機遇:電網企業在能源轉型中面臨巨大考驗」、「壓力即責任:國家電網助力能源轉型的實踐」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他詳細介紹了醇醚燃料即以醇類(如甲醇、乙醇、丁醇等)物質為主體配置的燃料,以液體或者固體形式存在,是目前大力推廣的環保潔淨能源之一,醇醚燃料對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上海交通大學產業技術經濟學教授楊忠直數位化轉型是為企業增效,為員工謀福。
  • 武鋼能源管理革命360天
    為此,工業和信息化部曾在2009年7月份專門發布了《關於印發鋼鐵企業能源管理中心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鼓勵鋼鐵企業建立能源管理系統(EMS),力求實現節能減排的突破。  國際金融危機是國內鋼鐵企業進行能源管理系統的一個契機。面對鋼鐵行業的整體虧損,鋼企紛紛尋找降低成本的方法。  以「信息化對抗危機」成為2009年鋼鐵行業信息化、自動化國際研討會上與會者探討的主題。
  •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簡介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2006年8月22日,經國務院國資委批准,中煤集團公司重組主營業務資產獨家發起設立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19日,中國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成功掛牌上市,募集資金151.2億元。2008年2月1日,中煤能源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總融資金額256.7億元。
  • 走進種植能源新時代論壇召開 聚焦生物質能源
    論壇聚焦於以種植能源推動綠色經濟轉型、綠色金融構建與可持續發展、生物質能源的產業政策支持等相關話題,來自國內外生物質能源、金融投資領域的我政商學界人士出席並開展深入討論。李毅中在發表主旨演講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
  • 國家能源集團樹立能源企業智能化標杆
    劉娜攝(中經視覺)國家能源集團是能源行業的巨頭,也是改革的產物。2017年11月份,國家能源集團由神華集團和國電集團重組而成,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央企重組,我國能源行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裡程碑。目前,國家能源集團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煤炭生產公司、火力發電公司、風力發電公司和煤制油煤化工公司,擁有煤炭與運輸、電力生產、化工生產三大業務板塊。
  • 行研動態 | 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國家電網公司研究室主任張瑋從「快馬又加鞭:推進能源轉型需要蹄疾步穩」、「挑戰與機遇:電網企業在能源轉型中面臨巨大考驗」、「壓力即責任:國家電網助力能源轉型的實踐」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他詳細介紹了醇醚燃料即以醇類(如甲醇、乙醇、丁醇等)物質為主體配置的燃料,以液體或者固體形式存在,是目前大力推廣的環保潔淨能源之一,醇醚燃料對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無磁傳感原理簡介 -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應環球表計邀稿,寫了一篇有關無磁傳感方面的科普性質的介紹,以便讓大家了解近年水錶圈熱議的無磁到底是怎麼回事。以本人認識,從何謂無磁傳感和無磁傳感原理兩部分來闡述,希望有助讀者於理解該技術的基本原理。
  • 韓禎祥等:發展能源網際網路 推動廣域能源革命
    交通作為化石能源消費和廢氣排汙的大戶,也是導致霧霾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目前針對鐵路、公路交通的電氣化改造與升級日顯突出。以電動汽車廣泛應用為核心的電氣化交通技術的發展方興未艾;從長遠來看,為實現交通領域的節能減排,大力發展電動汽車,在交通領域推動以電代油,已經成為主流發展趨勢。未來的電動交通系統將成為能源網際網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 第二屆中國能源行業前沿論壇在安泰經管學院成功召開
    國家電網公司研究室主任張瑋從「快馬又加鞭:推進能源轉型需要蹄疾步穩」、「挑戰與機遇:電網企業在能源轉型中面臨巨大考驗」、「壓力即責任:國家電網助力能源轉型的實踐」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他詳細介紹了醇醚燃料即以醇類(如甲醇、乙醇、丁醇等)物質為主體配置的燃料,以液體或者固體形式存在,是目前大力推廣的環保潔淨能源之一,醇醚燃料對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如何認識與構建21世紀新型能源結構:智能能源網
    智能能源網的四大系統  武建東第一次提出了發展智能能源網對人類能源體系的創新意義,即「實現從科層制的能源結構到多元互動能源結構的結構創新,這個新型的能源結構包含四大並列的產業系統,即智能化的集中分層式能源生產和輸送系統、先進的儲能系統、智能終端能源系統、智能能源服務系統」。
  • 能源網際網路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核心驅動力
    傳統基礎設施的概念更偏向能源、交通類似的物理系統,新型基礎設施的提出反映出數字和知識經濟時代的新要求,具有鮮明的信息物理融合特徵,即在信息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發展智慧能源基礎設施、智慧交通基礎設施等融合基礎設施,並鼓勵和提倡創新。
  • 黃震院士出席中國能源行業前沿論壇,與領軍企業齊聚交大,探討中國...
    國家電網公司研究室主任張瑋從「快馬又加鞭:推進能源轉型需要蹄疾步穩」、「挑戰與機遇:電網企業在能源轉型中面臨巨大考驗」、「壓力即責任:國家電網助力能源轉型的實踐」三個方面進行了分享。他詳細介紹了醇醚燃料即以醇類(如甲醇、乙醇、丁醇等)物質為主體配置的燃料,以液體或者固體形式存在,是目前大力推廣的環保潔淨能源之一,醇醚燃料對綠色低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 【北京】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校園招聘
    請將推薦函發至招聘郵箱或傳真至我公司,請被推薦人員或應聘者填寫附件《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2010年度畢業生應聘登記表》(含照片),發至招聘郵箱,郵件標題為"專業-學校-姓名"。致禮!附: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簡介中國中煤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大型能源企業,主營業務包括煤炭生產及貿易、煤化工、坑口發電、煤礦建設、煤機製造、煤層氣開發,以及相關工程技術服務。
  • DEPCO:開啟負熵進化
    DEPCO:開啟負熵進化能量轉換會讓系統的混亂度增加,熵就是系統的混亂度。轉換的能量越大,創造出來的新狀態就會越多。高能量系統不如低能量系統穩定,不僅因為前者更容易發生能量轉換,還因為在轉化過程中會創造出更多的狀態(即更多的熵)。
  • 【合同能源管理】是什麼被稱為用戶側的能源轉型?
    具體的解決方案可以是,更新設備或控制策略,以減少的部分能源支出來支付項目全部成本。合同能源管理是提高建築、工業能效的有效工具,在使合同雙方得利的同時,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因此,可以說合同能源管理是能源轉型在用戶側成功的重要工具。合同能源管理是怎麼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