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的美元,一面是虛偽,一面是骯髒。——雷蒙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別》
1995年,美國推理作家協會組織全球頂尖的文學評論家,票選全球150年偵探小說創作的最佳作家、最佳偵探,錢德勒和他筆下的硬漢偵探菲利普·馬洛獲得雙料冠軍。
雷蒙德·錢德勒,公認的美國偵探推理小說大師,但是他自己卻並不認同。
美國文壇將其與那位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海明威並列,但是他自己卻以此為恥,甚至在小說中公開羞辱海明威,「老是喋喋不休,一直讓大家相信他的話很精彩的傢伙」。
他是電影史上偉大的編劇,他與希區柯克、比利·懷爾德等人合作,但是卻曾多次怒吼讓這些人滾出大門。
他,甚至公開拒絕一切獎項,因為他不願意也受不了穿著晚禮服發表演講。
他總能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他把女神娶回家,卻發現妻子比自己大了18歲而不是8歲;他想自殺,在浴室中對著自己連開三槍,卻發現只把浴缸打穿了,自己仍然活著;他酗酒、抽菸,生活一團糟,死後還被人爭奪遺稿,自己的葬禮只有17人參加,有些只不過是點頭之交……
但是,錢德勒的生活不影響他在文學創造上的偉大,他是世界上唯一被寫入經典文學史冊的偵探小說家,正如阿城所評價的,「錢德勒因自己的小說而不死。」
很多人喜歡錢德勒的小說,是因為他的語言,一貫的「抖機靈」讓人愛不釋手,語言的凝練和深度,讓人越品味越有感覺。
錢德勒的推理小說,不是那種讀一遍就能感覺到妙處,而是年紀越大,生活閱歷越豐富,讀起來就越覺得妙趣橫生。
《漫長的告別》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漫長的告別》之前,他曾以《長眠不醒》、《再見,吾愛》等佳作,聲名鵲起。他獲得過推理小說史上最崇高的愛倫·坡最佳長篇小說獎——雖然,錢德勒看不上任何文學獎項,對他而言,即便是諾貝爾文學獎也毫無意義。
錢德勒一直想寫一部「人人都在作品裡無憂無慮散步的」小說,或許《漫長的告別》可以稱作是這樣的作品,但錢德勒仍然不滿意,他想繼續寫一部更出色的「舞蹈」之作,可惜,1955年自殺後的錢德勒,陷入了極端困頓中,再也沒能如願,四年後,他永遠告別了人世。
《漫長的告別》講述了一連串謀殺的故事。可是相比傳統的推理小說,這個故事似乎有點不像偵探小說,它沒有推理小說那種緊張快速的節奏,也沒有精心準備的推理橋段,有的,只是慢節奏下的漂亮舞姿。
或許,錢德勒只是想要通過推理小說,表達一種人生的情懷,而不僅僅只是一個案件的偵破。
這樣的情懷,只有生活閱歷足夠之後,才能體會到。正如《紅樓夢》,不到年紀去讀,體會不到詩一樣的美。
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閱讀了十幾遍《漫長的告別》之後,選擇親手將其譯為日語的原因吧!
美國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評價說:「錢德勒的精湛修辭已達到無我之境,一般作家無法企及。讀他的作品時,我們會興奮地發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而是一個語言高手,一個視野廣闊的文學大師。」
「說一聲再見,就是死去一點點。」這樣的平淡如水的句子,不經過長久的閱歷,是體味不到其中的感人之處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讀了這句話,會潸然淚下,有人讀了,卻沒有任何波瀾。
因此,如果只讓我推薦一部我讀過的最好的推理小說——只有一部——我想,我不會推薦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無人生還》、《羅傑疑案》、《東方快車謀殺案》,不會推薦埃勒裡·奎因的《希臘棺材之謎》、《X的悲劇》、《Y的悲劇》,不會推薦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不會推薦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而只會推薦雷蒙德·錢德勒的《漫長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