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1日,91歲高齡的孫家棟院士坐著輪椅,出席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儀式。進入現場時,他向參會人員和工作人員揮手致意、問好。
他有資格出席這個儀式嗎?
答案是肯定的!
從1967年擔任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總體設計負責人開始,孫家棟又先後擔任了我國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他還是我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探測衛星、北鬥導航衛星等第二代應用衛星的工程總設計師。 2003年任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
在中國自主研製發射的100個航天飛行器中,由孫家棟擔任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或工程總師的就有 34顆,佔整個中國航天飛行器的三分之一。
而有意思的是,他並不是一開始就選定了航空航天這一專業。1929年出生的他,18歲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預科學習俄語,本來想要進入土木系,將來修大橋。但是後來學校增設了汽車專業,他選擇轉入了汽車系。1951年,空軍開始招生,他應徵入伍,後來進入蘇聯茹柯夫斯基工程學院學習修飛機和造飛機。
這一學就是七年,還獲得了學院內只有最優秀學生,才可以獲得的全蘇史達林金質獎章。1958年回國,本來以為回來造飛機,但是回來之後,「連飛機的影子都沒見到」,又加入了東風系列飛彈的研製工作,這一幹又是9年。
1967年,國家看到蘇美法,衛星相繼發射成功。就由聶帥親自掛帥開展探索太空的工作,成立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點名要他加入,孫家棟再次服從命令轉入了衛星領域。
看到網上有網友在評論韓國,朝鮮衛星發射失敗時,認為外國發射衛星失敗那麼多次,我國肯定也有很多次衛星發射失敗,只是沒有暴露出來。
失敗,肯定是會有的,在航天領域,對精密度要求那麼高,任何一個小細節或者意外都可能導致失敗。而且由於航天領域技術的重要性,蘇聯專家又撤退的那麼「及時」,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可謂是一窮二白。但是由於航天人代代相傳的嚴謹作風,這種失敗,在前期就被扼殺掉不少。孫家棟院士對一件小事至今記憶猶新:
一次,我國自主研發的新型運載火箭即將運往基地,時間很緊,車間師傅找他商量,說四個陀螺是同批次的,只檢測一個可以嗎?他同意了。
然後到了發射的時候,果然出了問題,一個陀螺怎麼都安裝不上。當時的負責人錢學森院士,沒有責怪他,馬上要求人員進行研磨處理。由於是精密器件,研磨需要時間,安裝工作則直到第二天的凌晨四點才完成,錢學森就陪他們到凌晨四點。雖然沒有被責備,但是他的內心卻無比煎熬,從此再也不敢懈怠。
而且孫家棟院士在研製衛星的過程中,能夠因勢利導。比如,東方紅髮射的時候,時間要求比較緊迫。他就提出,功能可以逐步增加,應該先考慮能夠上天的問題,將300頁衛星方案進行簡化,縮短到了30頁。而後來,1970年,中國的東方紅一號衛星按時發射成功,成為全世界第五個將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證明了他的決定是對的。這也得到了錢學森院士的誇獎,「看來,把孫家棟找來還是對的,他的確敢幹事,會幹事。」
後來還是有一次失敗給了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世紀七十年代,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時的時候,火箭剛升空20秒,就化為了一片火海,當時許多人都呆在了原地。後來,他帶著大家直奔發射現場,尋找原因:
「那是在天寒地凍的大漠上,大家用手一點點找衛星殘骸,哪怕一點碎片都要把它收集起來。後來原因終於查清了,只是一個非常小的產品故障。」他回憶說。
這個產品故障出現在火箭裡,一根外皮完好的導線,但是內部接觸不良。也就是這次問題導致的了不自信,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
比如要不要在上面放置炸藥包,用來預防衛星在回程的出現故障時能及時進行炸毀。因為當時的國際局勢比較緊張,不能落入南邊一些國家引起糾紛。但是後來他又想起,放了炸藥包,又會引發新的矛盾。如果能夠安全返航,到時候,誰敢保證打開太空飛行器的時候不會引起爆炸。那段時間的糾結,讓他這個總負責人,揪心的暈倒了。
在1985年10月,我國航空航天技術成熟,開始對外承接衛星發射的業務。1988年,接到了一個「大單」,是香港亞洲衛星公司的業務,衛星是美國休斯公司生產的,名為「亞洲一號」。
但是,這個衛星要從美國運回國內,需要搞定美國頒發的出境許可證。他就充當了談判專家,從中國的北京談到了美國的華盛頓,雖然籤訂了協議,但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還沒敲定。美國人在談判中還無理取鬧,指責中國發射衛星,擾亂了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他與對方據理力爭。
後來他得知對面的美方代表即將在12月20號,出去休年假,判斷他們到時候無心談判。於是緊抓這一有利條件,和他們一直談到了12月19號,終於談判成功。
談及此事,他笑道:「當時在樓上都能聽到美方代表的妻子、孩子等著出發,急不可待的說話聲。」
而且亞洲一號衛星的入軌精度要求極高,如果能夠發射成功,不僅是對中國衛星發射技術的肯定,還會打開巨大的國際市場。1990年發射的時候,他和同行都格外的緊張,發射成功以後,連國外的同行都感嘆,「沒想到中國的衛星發射能達到這樣的水平」,他欣慰的笑了。
而中國從進口外國的洋火,洋菸,到輸出衛星發射業務,也是一個劃時代的轉變。
不僅如此,他在古稀之年,耄耋之年,不明哲保身,勇於擔責,承擔起來發射嫦娥,北鬥的任務,而取得的成功我們都已見證。在09年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時候,他表示對探索火星有興趣。而前幾天,就是我國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成功的日子,他也一定很欣慰。
參考文獻
我的中國「星」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孫家棟
問蒼穹 探月宮 家國棟梁
歐陽自遠眼中的孫家棟:「他是一部中國航天的發展史」
衛星之父孫家棟:見證中國航天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