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消息,2019年以來,股市回暖,周邊又開始有人聊股票了。券商工作人員感受如何?證券時報走訪部分券商營業部,以期感受市場真實溫度。
一線人員感受:開戶數有增加,但不多
在福田中心區某大型券商營業部,記者現場看到,偌大的營業部裡人很少,進門後靠牆的位置放有三四臺電腦,一位白髮老人坐在電腦前認真地看盤,對面是一排業務辦理櫃檯,現場僅有兩名客戶在諮詢。現在開戶、交易都是通過網上進行,只有辦理兩融,個股期權等新業務才需要到現場,所以人不多。「除了個別年齡大、不習慣使用APP的客戶,現在基本沒什麼人來營業部了。開戶人數最近應該是增長了的,但現在都是網上開戶,具體的數據總部後臺才有,我們不清楚。但是最近來我們這裡辦理資料變更、兩融諮詢的人數有所增加。」現場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深圳某家經常上龍虎榜的大型券商營業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證券時報記者,2019年一、二月份的開戶數據稍有好轉,但不是特別明顯,環比增長不超過10%。在他看來,目前的新開戶市場相對飽和,像50、60、70、80後等主流人群開戶率相對都較高了,空間不是很大。而90、00後,大學生群體是新開戶的主要源泉,但培育一批新用戶需要幾年的時間,「除非來一波很火爆的行情,這些人群才會有開戶的衝動。」
存量客戶是否有加倉的動作呢?該工作人員介紹說,只有少量客戶在補倉,目前這波行情更多是機構客戶補倉所推動,個人投資者不是主體。「畢竟熊了這麼久,大家損失也蠻慘的,恢復信心需要時間。」他表示,總體而言,在近幾年的行情中,大客戶相對來說損失較小,因為大客戶更注重中長期資產配置,不走偏門,以求穩定的資產回報,50萬-100萬加槓桿的客戶,受傷程度最重。
雖然開戶數增長不明顯,但據他觀察,一些周邊行業,比如說配資有重新活躍的跡象。此外,從他本人與一些高淨值客戶交流下來之後發現,高淨值客戶也在慢慢轉變思路,除非是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產之外,基本不會再加槓桿投入資金到樓市之中,而是會選擇更多的金融資產,投入到股市,這也跟發達國家的情況類似,金融資產在中高收入者當中佔比更多。
一家總部位於深圳的券商工作人員的感受也差不多,「這一兩個月開戶數增加了百分之一二十吧,增速聽上去還可以,主要是因為基數不大,去年開戶的人很少。」從他的觀察來看,近期來開戶的主要是一些此前沒有開過戶的年輕人,開戶原因是去年底到現在出現了一點點財富效應,想著別人這幾年已經虧了很多,我現在進場是不是可以抄個底,撿個漏?這是近期開戶人群的主要心態。在他看來,行情是否具有持續性,能否出現明顯的財富效應,是影響開戶數的關鍵。「現在還沒有明顯的賺錢效應,大家也就是從虧30%、40%變成虧10%多,虧損變少而已,還沒有賺錢。我個人估計,漲到3000點(滬指)開戶的人數可能會井噴。」
另外一家中小型券商營業部工作人員表示,其所在券商因為公司營銷人員不夠,開戶數沒有明顯增加,現在一個月也沒有幾個新開戶,但客戶交易量有所增長,主要是原有股民在加倉,所以佣金收入增長了1倍左右。「至於休眠的帳戶,一般都是等大牛市才會想起來激活,現在還沒什麼動靜。」他介紹道。上周的開戶數據似乎也能佐證他的說法,中登數據顯示,上周新增投資者數20.66萬,前值18.91萬,環比增加9.25%。儘管有所增加,但如考慮此前一周春節因素的影響,並不樂觀。
券商營收數據未有明顯改觀
近日券商1月份營收數據出爐,也驗證了行業並沒有到樂觀的階段。環比數據來看,大多數券商1月份的營收都環比下滑,僅有9家券商營收環比增長,其中長江證券實現5.03億元營收並扭虧為盈;有20家券商營收環比下滑,其中海通、國君、安信、東興、東吳、華泰等6家券商的營收環比下滑五成以上。值得一提的是,營收最高的12家券商業績環比均有所下滑。
據此前證券時報記者採訪多位非銀分析師的觀點:月度業績數據差異主要和交易量有關,同時,每逢季度末和年末,業績數據通常會好一些,尤其去年12月份為年末,包括分紅和浮盈等都可能放出來,所以1月份的業績數據環比普遍較差一些。
從營收來看,1月份共有4家券商超過10億元,分別為中信證券、國泰君安、廣發證券以及招商證券,其中中信證券單月營收為21.38億元,可謂「傲視群雄」,第二名國泰君安單月與其差距近10億元,後者的營收為11.49億元,廣發和招商單月營收分別為10.22億元以及10.16億元。
不過從交易量來看,今年1月份交投更加活躍,滬深兩市成交量有7969.37億股,成交額為6.53萬億;去年12月份,兩市成交量為6172.25億股,成交額為5.28萬億。環比成交量增長29.12%,成交額環比增長23.67%。
原標題:股民又在跑步進場?我們實地走訪營業部,發現情況是這樣的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