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4想一想議一議
江南進入梅雨季節後,細雨淅淅瀝瀝,潤及千家萬戶,梅子也黃為熟了,因此也稱這段時期為黃梅時節,蛙進行繁殖活動離不開水,此時江南雨水充沛,正是蛙繁殖後代的好時節,雄蛙以鳴叫聲吸引雌蛙,因此在水草豐茂的環境裡,青蛙群聚,也就充滿了蛙鳴。
●P15旁欄思考題
蛙,蟾蜍等兩棲動物的卵在水中受精,卵與精子的結合概率低,而且在極少有親代 關照的情況下,環境的影響和天敵的捕食,都會降低受精卵發育為成蛙的概率。兩棲動物一次產出數量較多的卵,能確保至少有一定數量的受精卵發育成熟。因此它們產卵多是對受精率低和受精卵孵化低的一種適應。有利於兩棲動物的種群繁衍。
●P16資料分析
1、環境變遷破壞了兩棲動物生殖和發育所需的環境。使兩棲動物不能正常地進行生殖活動,同時環境 變遷還影響了兩棲動物正常的發育,最終導致兩棲動物繁衍後代的能力下降。種群的數量和種類減少。
2、畸形蛙可能是由於水環境汙染而造成的,水被汙染後,其中影響蛙正常發育的物質或者其他生物的數量增加。
3、非生物因素會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活在同一環境中的生物也可能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在資料3中,向河流和池塘中排放的生活汙水,屬於環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影響了寄生蟲的數量,寄生蟲數量增加後,導致出現畸形蛙,即生物因素又影響了另一種生物。
4、生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下去,因此生物對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但是這種能力是有限的,一旦環境的變化超出了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力,生物的生活和分布就會受到影響。
●P17練習
1、B
2、水;魚;尾部;強壯;變態。
3.、不捕食青蛙,不使用農藥汙染環境,不汙染 附近的池溏或河流。
4、此題意在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尋求答案。
剛孵出的小蝌蚪不會取食,經常吸附在原來保護的膠狀物或水草上,靠殘存的卵黃為其提供營養,2-3d後才開始吃藻類和水蚤等。
蝌蚪在發育的過程中,隨著四肢逐漸長出,尾部也逐漸消失,經科學家研究發現,蝌蚪的這種發育現象是受基因控制的,就好像是按照編好的程序使蝌蚪尾部細胞死亡消失,因此科學家將此稱為細胞程序性死亡。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分析,兩棲動物是脊椎動物由水生向陸生過渡的一個類群。在蛙的個體發育的過程中,蝌蚪生活在水中,具有外形像魚,用鰓呼吸等特點。說明生物在個體發育的過程中,還保留著水棲祖先在水中生活的特點。
本文視頻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