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動物的生長和發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說出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2.能夠舉例說出兩棲動物和人類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標本,小組合作交流,提高觀察、思考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科學發現過程,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學習兩棲動物與人類的關係,提高學生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難點】
歸納總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播放《小蝌蚪找媽媽》動畫片片段,激發同學們好奇心。教師提問,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形態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同學們可能會回答尾巴消失,生出四肢。青蛙的身體形態有什麼特點?青蛙屬於什麼類型的動物?引入本節新課:兩棲動物的生長和發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根據生活經驗,回憶青蛙生活環境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哪裡見過青蛙,青蛙皮膚是什麼顏色,與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
同學們能夠根據生活經驗回答出青蛙生活在池塘、稻田、溪水邊,青蛙的皮膚是綠色的,能夠保護它不被天敵發現。
(2)小組合作,觀察結構特點
接下來學習青蛙的哪些結構特點適應水陸兩棲的生活環境。將準備好的青蛙不同發育階段的標本分發給每個學習小組。提示觀察順序:按照青蛙的發育過程,先觀察外部結構特徵,再觀察內部結構特點,從左至右,從上到下。
由小組代表回答,其他同學補充。(青蛙發育過程中鰓消失,生出肺;青蛙眼睛後面有鼓膜,可以感知聲波;頭部前端有一對鼻孔,是呼吸時氣體的通道;前肢短小,可支撐身體;後肢發達,趾間有蹼,既能跳躍也能划水。這些結構特點使得青蛙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陸地上生活。)
教師補充:手握青蛙有黏滑的感覺,因為青蛙的皮膚能夠分泌粘液,具有保護作用。而且在皮膚裡分布很多毛細血管,可以進行氣體交換,輔助呼吸。
(3)師生合作,總結兩棲動物主要結構特徵
教師提問還有哪些動物是兩棲動物,根據生活經驗,同學們能夠回答出蟾蜍是兩棲動物。教師補充還有大鯢,蠑螈等等。播放大鯢、蠑螈發育過程視頻,提問生活環境和發育過程與青蛙的共同點是什麼?師生共同總結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徵。
(共同特點是幼體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成體可以生活在陸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裡,用肺呼吸。教師補充皮膚可以輔助呼吸。)
環節三、鞏固提升
兩棲動物種類少,分布範圍小的原因?教師提示從兩棲動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生殖方式,呼吸方式思考。
(師生共同總結:兩棲動物的生殖是在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幼體用鰓呼吸需要在水中進行)。
環節四、小結與作業
小結:兩棲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兩棲動物是很多農業害蟲的天敵,青蛙消滅害蟲可以減少施用農藥對環境的汙染。但是由於環境汙染和濫殺濫捕,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在減少,我們應當加大對兩棲動物生活環境的保護,同時禁止濫殺濫捕。
作業:課下請同學查閱資料還有哪些兩棲動物,並製作一張保護兩棲動物的宣傳畫。
四、板書設計
五、教學反思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招教備考」,查看教師招聘備考資料
回復「教招面試」,查看說課稿|教案模板範例
中公講師解析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