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流感病毒首次被發現可感染兩棲動物和魚類

2020-12-06 騰訊網

醫訊君語:這表明仍有大量動物流感樣病毒仍有待發現。

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的負鏈RNA病毒,是人類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病原體之一。截至,目前流感病毒作為一項對人類高度威脅,可能引起重大公共衛生的病原體而被關注。

特別是具有大流行和流行潛力的病原體-甲型流感病毒(IAV,Alphainfluenzavirus)和乙型流感病毒(IBV,Betainfluenzavirus)。甲型流感曾在人類社會爆發了數次的疫情,而乙型流感病毒也同樣會發生每年的流行,並被發現會感染人與海豹。

儘管甲型與乙型流感病毒已經受到世界範圍內研究者的廣泛關注。但對於丙型流感病毒(ICV, Gamma influenza virus)和丁型流感病毒(IDV, Delta influenza virus)卻常常不被重視。

之前的研究發現,丙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人類,但往往在臨床中表現如咳嗽等的輕度症狀。

此外,在狗、豬與駱駝中也發現了丙型流感病毒感染,提示可能會具有人畜共患病的潛力。而丁型流感病毒於2015年首次發現,主要感染牛與小型反芻動物,沒有人類感染的報導,但血清學結果卻顯示該病毒有感染的潛力。

最近的一項轉錄組學(即大量RNA測序)研究報告了從兩棲和魚類宿主中發現新型「流感樣」病毒–武漢針鰻流感病毒, 武漢亞細亞蟾蜍流感病毒 以及 溫嶺盲鰻流感病毒。表明這樣的系統發育模式與病毒宿主共同擴散已有數百萬年的歷史。這與相對頻繁的跨物種傳播相結合,表明仍有大量動物流感樣病毒仍有待發現。

該研究顯示,由於脊椎動物宿主(例如魚和兩棲動物)的樣本採集不足,重點放在這些分類單元的數據上。通過轉錄組文庫發掘和數據處理,確定了五種新的流感樣病毒。

在系統發育分析中,來自兩棲動物和魚類的三種新型流感病毒是IBV的基礎,儘管相關的自舉值均沒有異常高(即

這些新型流感病毒在各個片段中佔據了一致的系統發生位置。

通過挖掘公開的轉錄組數據,已經鑑定出魚類和兩棲類中的五種新型流感病毒。儘管對流感病毒進行了近一個世紀的深入研究,但直到最近才在鳥類和哺乳動物以外的宿主中發現了這些病毒。特別是,最近在魚類和兩棲動物中發現了感染性流感樣病毒。這些數據為流感病毒在整個脊椎動物中的進化提供了寶貴的見識。

值得注意的是,溫嶺魚病毒在所有脊椎動物流感病毒中均佔據基礎地位,再次表明這些病毒已經存在了數億年。與其他流感病毒一樣,在其宿主的呼吸組織(即腮和肺)中檢測到了所有新型流感病毒。這些數據強烈表明類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各種類型的脊椎動物,並且流感病毒可能與整個脊椎動物的進化史有關。

來源:中外醫訊(medinfo-au)

相關焦點

  • 流感病毒可跟著灰塵傳播
    美國一項新研究表示,流感病毒等經空氣傳播的病毒可通過灰塵、纖維及其他微顆粒實現傳播。該項研究成果對防範控制流感病毒及新冠病毒的傳播擴散具有重要參考意義。該研究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科研人員聯合開展,
  • 化石發現澄清兩棲動物進化爭論
    、池塘裡遊動,捕食蜉蝣類昆蟲,還可通過獨特的鼓膜耳傾聽配偶的呼叫。 1995年,德克薩斯州貝勒郡一處遠古魚類沉積採石場發現了這種兩棲物種化石,雖然化石樣本發現較早,但直到近期古生物學家才對此鑑別並列為一種遠古新物種,並將其命名為「Gerobatrachus hottoni」,發現者是史密森尼博物館古生物學家尼古拉斯•奧託,他指出這種遠古物種是一種過渡型兩棲動物,兼具了青蛙和蠑螈的特徵。這項發現填補了青蛙與蠑螈進化史上的缺口。
  • 彈塗魚,可在陸地上行走的魚類,不僅會跑會跳還是兩棲動物的祖先
    但除了肺魚以外,世界上這種奇特的魚也還是有的,其中就有一種可在陸地上行走的魚類,不僅會跑會跳還是兩棲動物的祖先!可是長有「腳」的魚呢你們能猜到它是什麼魚嗎?相信你們一定沒有見過,那就是彈塗魚,是不是說出它的名字後,就已經讓你們覺得有點陌生呢?
  • 香港發現首株對特敏福具有抗藥性的甲型流感病毒
    新華社香港7月3日電(記者呂諾)香港3日首次發現一株對特敏福(即奧司他韋)有抗藥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類似個案曾在丹麥和日本出現過。    香港特區政府衛生署發言人表示,3日在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進行抗藥性測試時發現,該株病毒對特敏福呈抗藥性,但對樂感清(扎那米偉)沒有出現抗藥性。
  • 華人體內存在特殊基因 易感染H1N1流感病毒—新聞—科學網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31日消息,中國和英國科研人員發現,華人容易感染H1N1流感病毒,這同一個基因(RS12252-C)有關。
  • 香港大學造「肺」 用來預測新流感病毒監控傳播
    中新網6月12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香港大學首次利用成體幹細胞,培養成熟的呼吸道類器官,具備人體肺部主要細胞,接近人的肺部,且存活時間長達一年多,可以用來預測新流感病毒對人類是否帶有感染性,從而監控病毒傳播,避免爆發。  據悉,現行的流感病毒檢測方法,受制於培植的幹細胞存活時間短、小鼠實驗不適用於人體等問題。
  • 重磅好消息!A型流感病毒,將得到有效的預防!
    A型流感病毒一般指甲型流感病毒,是一種常見的流感病毒,也是一種急性的傳染病,而且感染後的症狀主要是表現高燒咳嗽,伴有肺炎和小氣道功能障礙,所以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及時進行治療和預防。
  • 西班牙大流感的爆發和流感病毒的分類
    如果能夠找到識別流感的身份證,並據此開發疫苗,流感病毒也就不足以為懼了。 然而,在研究豬身上的流感病毒時,人們深深理解了什麼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相對於天花病毒穩定的基因結構,流感病毒變異速度極快,後來人們發現流感病毒的基因是天生就極不穩定的RNA, 每一代和每一代的病毒基因都不盡相同,面對如此狡猾的病毒,科學家們雖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仍然沒有獲得決定性的突破。
  • 【健康】西班牙大流感的爆發和流感病毒的分類
    如果能夠找到識別流感的身份證,並據此開發疫苗,流感病毒也就不足以為懼了。 然而,在研究豬身上的流感病毒時,人們深深理解了什麼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相對於天花病毒穩定的基因結構,流感病毒變異速度極快,後來人們發現流感病毒的基因是天生就極不穩定的RNA, 每一代和每一代的病毒基因都不盡相同,面對如此狡猾的病毒,科學家們雖然也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仍然沒有獲得決定性的突破。
  • 中國首次發布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 兩棲動物和鳥類等物種生存...
    寬帶青鳳蝶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洹星):21日,中國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在北京首次發布了《2017年全國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這也是中國官方首次發布生物多樣性觀測報告。報告顯示,由於環境汙染、商業捕捉、化肥農藥過度施用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兩棲動物和鳥類等一些物種的生存受到了威脅,多樣性下降。生物多樣性觀測是在一定區域內對生物多樣性的定期測量,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對於掌握生物多樣性動態變化趨勢、識別致危因素具有重要意義。
  • 專家:所有淡水魚類都可感染肝吸蟲
    然而,澎湃新聞通過查詢國際知名醫學資料庫Pubmed網站發現,無論野生還是養殖,淡水虹鱒都已在全世界多個地區留下了感染有裂頭絛蟲的文獻記錄。  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是鮭科魚類(Salmonidae)主要攜帶的一種寄生蟲。目前,全世界已發現約50種裂頭絛蟲,其中有15種可以通過食物傳播進入人體並造成絛蟲病。
  • Cell:首次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入侵靶細胞過程
    2018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德國圖賓根大學和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地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發生的實時結構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有助這種病毒與靶細胞融合,入侵它們的內部並劫持它們的功能。
  • 新冠病毒在皮膚上可存活9小時!研究稱比流感病毒長4倍
    最新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在人體皮膚上保持活性長達9小時,是流感病毒在皮膚上可存活時長的5倍。科學家表示,洗手是避免感染新冠病毒的一個關鍵預防措施。據報導,來自日本京都府立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究了新冠病毒和甲型流感病毒(IAV)在上呼吸道粘液以及人類皮膚表面的穩定性
  • 寄生蟲學家:所有淡水魚類都可感染肝吸蟲
    然而,澎湃新聞通過查詢國際知名醫學資料庫Pubmed網站發現,無論野生還是養殖,淡水虹鱒都已在全世界多個地區留下了感染有裂頭絛蟲的文獻記錄。裂頭絛蟲(Diphyllobothrium)是鮭科魚類(Salmonidae)主要攜帶的一種寄生蟲。目前,全世界已發現約50種裂頭絛蟲,其中有15種可以通過食物傳播進入人體並造成絛蟲病。
  • 麻省理工學院發現如何減緩流感病毒進化新方法
    流感病毒攜帶了 8 個基因組片段,這些片段全部都是由 RNA 編碼的。其中,病毒研究人員對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 Protein)的基因很感興趣。這種蛋白存在於病毒包膜表面,與受感染的宿主細胞相互作用。大多數流感疫苗都針對這種蛋白質來防止病毒入侵。
  • 你知道流感病毒四大家族嗎?哪種對人類危害最大?
    H和N是流感病毒表面突起的兩種糖蛋白,一種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即「H」;一種是神經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即「N」,H和N後面的數字用來表示這種蛋白的不同亞型,標誌著不同的抗原型區分和編號。根據表面的兩種蛋白(血凝素、神經氨酸酶),分為H和N不同的亞型。
  • 與眾不同的兩棲動物皮膚
    兩棲動物是擁有四肢的脊椎動物。可以爬上陸地,但是一生不能離水,因為可以在兩處生存,所以稱為兩棲動物。它是脊椎動物從水棲到陸棲的過渡類型。因為兩棲動物行動的環境是水中和陸地上,所以它們的皮膚也與眾不同。
  • 紐幾內亞島已成兩棲動物最大庇護所
    這是中國生物保護工作者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騰衝片區發現的兩棲動物新種「騰衝齒突蟾」(2017年6月22日攝)。(新華社發)新華社雪梨6月9日電壺菌病是兩棲動物「殺手」,已導致全球約90種兩棲動物在野外滅絕。
  • 富勒烯化合物可消除HIV和HSV等病毒感染
    Skoltech教授Skoltech能源科學技術中心和RAS化學物理問題研究所的科學家與其他四個俄羅斯和國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了一種有助於獲得水溶性富勒烯衍生物的新反應。有效對抗流感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單純皰疹病毒(HSV)和巨細胞病毒(C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