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首次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入侵靶細胞過程

2020-12-03 生物谷

2018年7月5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德國圖賓根大學和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地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發生的實時結構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有助這種病毒與靶細胞融合,入侵它們的內部並劫持它們的功能。他們發現位於流感病毒表面上的單個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分子解摺疊並向靶細胞延伸,隨後重新摺疊,這個過程每秒會發生5至10次。這一發現表明流感病毒要比之前認為的發生更大的動態變化,這可能有助於開發更加有效的疫苗和更好地理解伊波拉病毒、HIV和非典型肺炎冠狀病毒(SARS-CoV)等其他的病毒。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6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Direct Visualization of the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Single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Trimers」。論文通信作者為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的James Munro博士和Dibyendu Kumar Das博士。

圖片來自James Munro, Tuft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幾十年來,流感病毒一直是通過一種相同的機制入侵細胞的一大類病毒的研究模型:這些病毒表面上的包膜蛋白必須將它們附著到細胞膜上,隨後它們與細胞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讓病毒的內含物釋放到細胞中,因此它就能夠接管細胞的內部功能並進行增殖。流感病毒的包膜蛋白HA長期以來一直是研究其他病毒中的融合機制的模板。

Munro說,「包膜蛋白被描述成老式的捕鼠器,處於靜態的彈簧加壓狀態,等待著與靶細胞發生相互作用的觸發。一旦受到觸發,它們在三維結構上就會經歷巨大的變化,從而使得流感病毒與細胞發生融合併入侵靶細胞內部。然而,儘管之前的研究已給出一些提示,但是這個過程並未直接被人們觀察到,而且人們廣泛地認為這種病毒表面上的每個包膜蛋白分子經觸發後僅有一次機會附著到靶細胞表面上。」

通過使用先進的成像技術---用於測量經過螢光染料標記的單個分子內的

納米

距離的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ingle-molecule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smFRET),隨後對獲得的數據進行重要的計算分析,這些研究人員首次對尋找細胞靶標的單個HA分子的形狀變化進行實時可視化觀察。為了便於開展這些實驗,對HA分子的成像是在它們位於一種與流感病毒不存在親緣關係的病毒的表面上開展的。

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的是一種多功能且發生動態變化的HA分子,這與之前假設的模型相差甚遠。Munro說,「這種病毒分子能夠自我重構,然後逆轉這種自我重構,並多次快速地重複這個過程。這個事實改變了我們看待病毒入侵的方式。」

這種可逆性可能以多種方式讓流感病毒受益,包括在沒有合適靶標存在的情況下阻止過早激活,讓眾多病毒分子能夠保持同步以便增強入侵效率,並幹擾細胞中的識別病毒的形狀來抵抗它入侵的保護性抗體。

Munro說,「表面蛋白是免疫系統『觀察到』的這種病毒中的唯一部分。因此,幾乎所有已知抑制病毒增殖的抗體都靶向這些蛋白。我們問道,『免疫系統識別什麼結構才能製造出更加有效的抗體?』」

還需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這種蛋白動態變化是否也存在於流感病毒之外的其他病毒中,而且利用惰性的沒有感染性的伊波拉病毒顆粒進行的可視化觀察實驗正在Munro實驗室中開展。(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Dibyendu Kumar Das, Ramesh Govindan, Ivana Nikić-Spiegel, et al.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the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Single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Trimers. Cell, Published online: 28 Jun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5.050

相關焦點

  • 【前沿進展】Cell:科學家首次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入侵靶細胞過程
    近日,自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德國圖賓根大學和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結合假病毒顆粒技術,首次直接地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發生的實時結構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有助這種病毒與靶細胞融合,入侵它們的內部並劫持它們的功能。
  • Cell:可視化觀察核仁中的核糖體大亞基組裝過程
    2018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核糖體是負責細胞中蛋白合成的細胞器。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LMU)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核糖體組裝中的早期步驟,並且可視化觀察它們的RNA組分如何正確摺疊並找到它們在這種生長結構中的位置。
  • 瘧原蟲入侵細胞過程首次在原子尺度顯示
    新華社雪梨6月29日電(郭陽)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藉助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描繪出瘧原蟲入侵人體細胞過程的三維結構圖,這有助於開發新型瘧疾疫苗和抗瘧藥物。  瘧疾由瘧原蟲引發,經蚊子叮咬傳播,症狀包括發熱、肌肉疼痛、頭痛、嘔吐、腹瀉等,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 我國首次實現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波團隊在細胞膜張力的可視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該研究結果首次實現了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並證明了定向應力作用下細胞極性變化並非由細胞膜張力的非均勻分布所引起,而應由細胞膜下其他結構對力的非均勻傳遞直接導致。
  • Cell: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CRISPR-Cas3系統作用機制
    論文通信作者為哈佛醫學院細胞生物徐助理教授Maofu Liao和康奈爾大學研究員Ailong Ke。這些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描述出當這種CRISPR複合體裝載靶DNA並讓它做好被Cas3酶切割的準備時準確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他們說,這些結構揭示出一種存在多層錯誤檢測的過程,即存在阻止不想要的基因組損傷的分子冗餘(molecular redundancy)。
  • 靶細胞裂解死亡為何屬於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最大的特點是細胞死亡時仍能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以此避免細胞內物質的滲漏和由此引起的炎症反應。 通過細胞凋亡清除被病原體感染細胞的過程:殺傷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CTL或Tc)可高效、特異性地殺傷腫瘤細胞和被病毒、胞內寄生菌等感染的宿主細胞(靶細胞),而不損傷正常組織。
  • Cell:細胞死亡的複雜途徑
    自從二十世紀60年代發現程序性細胞死亡以來,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對這個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作為發育和動態靜止的一個關鍵機制,細胞程序性死亡能夠清理細胞內已不需要的或受損的細胞。儘管細胞凋亡是了解最多的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近期研究人員開始對自我吞噬作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個過程是一種高度調節、異化過程,能使細胞自己吃掉自己。
  • Nature:轉錄因子Foxp3的靶基因目錄首次公布
    1月18日的《自然》發表了兩篇獨立的論文,首次給出了轉錄因子Foxp3的靶基因目錄。兩篇論文的研究方法和結果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它們的發表表明人類在治療自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上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     科學家們以前發現調節性T細胞受到一種名為Foxp3的主調控基因的控制。主調控基因與單個基因結合從而控制它們的活動進而影響細胞的行為。
  • Cell:首次觀察細胞內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功能
    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當前,研究蛋白納米機器功能的生物學家從細胞中分離出這些複合體,然後利用體外技術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它們的結構。或者,他們採用允許在活細胞內對這些複合體進行分析的技術,但是這很少會提供結構信息。
  • PNAS:新技術使DNA合成過程可視化
    近日,國際著名雜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了瑞士蘇黎士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研發了一種新物質,可用來標記和觀察動物體內的DNA合成過程。該技術的應用為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策略。詳細了解動物體內DNA和蛋白質等大分子合成是理解生物系統和設計疾病治療策略的必要條件。
  • ...細胞毒性T細胞其實是用「超級組合炸彈」轟炸靶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細胞毒性T細胞,工作細胞中的黑衣服壯漢,拿把刀對著癌細胞等等靶細胞捅來捅去。它那把刀捅完,還會在靶細胞上留下數枚「炸彈」。近日,牛津大學的. Balint和M. L. Dustin等破解了細胞毒性T細胞(CTL)殺傷靶細胞的詳細過程。
  • Cell:在腫瘤發生過程中,氧化代謝促進神經幹細胞永生化
    癌症的產生是非常複雜的,是由各種因素相互作用控制的---最近,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大多數的人類癌症,如宮頸癌、胃腸癌和乳腺癌等,都是源於成體幹細胞失去調節。這些成體幹細胞存在於我們的許多器官中,在那裡,它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細胞以取代舊的和死亡的細胞。確定這些在發育過程中受到嚴格調節的幹細胞如何擺脫調節的機制是科學界的一個重要課題。
  • 科學家首次發現:特殊T細胞會用「超級炸彈」轟炸靶細胞,從而殺死...
    科學家首次發現:特殊T細胞會用「超級炸彈」轟炸靶細胞,從而殺死危險異類  Evelyn Zhang • 2020-05-11 15:48:17 來源:前瞻網 E3997G0
  • Cell: 基因的翻譯過程可能比想像的更為複雜
    來自Hubrecht研究所的Marvin Tanenbaum小組的研究人員表明,DNA的翻譯過程比以前想像的要複雜得多。
  • 2019年6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開發出DNA顯微鏡doi:10.1016/j.cell.2019.05.019傳統上,科學家們使用光、X射線和電子來觀察組織和細胞的內部。如今,科學家們能夠在整個大腦中追蹤線狀的神經纖維,甚至可以觀察活的小鼠胚胎如何產生原始心臟中的跳動細胞。但是這些顯微鏡無法看到的是:細胞在基因組水平上發生了什麼。
  • 2019年12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在許多情況下,在感染附近的其他細胞之前,只有在宿主細胞的細胞核中才能找到它們複製它們自己的遺傳物質所需的分子。但是並非所有病毒都能進入細胞核中。一些病毒停留在細胞質中,因此必須能夠獨立地複製它們的遺傳物質。為此,它們必須帶上它們自己的「加工零件」。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是一種由各種亞基組成的特殊酶---RNA聚合酶---完成的。
  • Nat Cell Biol:科學家首次闡明細胞分裂的精細化機制
    2015年4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ell Biology上的一篇研究報導中,來自早稻田生物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分離精製的蛋白質首次成功複製出了細胞收縮環的結構,並且可以將其置於細胞模擬膠囊中
  • NK細胞:我殺死癌症的時候,連我自己都害怕!|NK細胞|靶細胞|癌症|...
    NK可釋放穿孔素、顆粒酶,穿孔素在靶細胞表面穿孔,使顆粒酶b進入靶細胞誘導靶細胞凋亡。同時分泌大量的細胞因子,如ifn-v、tnf-x、gm-csf、il-3、m-csf等,直接作用於靶細胞,或通過進一步激活其他種類免疫細胞攻擊靶細胞。並可表達可以誘導細胞凋亡的蛋白(fasl)和腫瘤壞死因子相關凋亡誘導配體(trail),使靶細胞進入程序性凋亡狀態。
  • Cell:深入認識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產生過程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1.004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伊萊和伊迪特-布羅德再生醫學與幹細胞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特定蛋白如何能夠改變皮膚細胞的身份或者說細胞特徵
  • 開發出CRISPR LiveFISH技術,成功對活細胞中的...
    簡單地共遞送經過不同的螢光團標記的fRNP能夠同時地可視化觀察U2OS細胞和人原代T細胞中的Chr3重複序列區域和Chr13重複序列區域。之前利用正交dCas9或將sgRNA與RNA適配體(RNA aptamer)和RNA結合蛋白偶聯在一起的方法需要多個構造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