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深入認識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產生過程

2020-11-27 生物谷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1.004


2017年2月5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伊萊和伊迪特-布羅德

再生醫學

幹細胞

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證實特定蛋白如何能夠改變皮膚細胞的身份或者說細胞特徵,和產生誘導性多能

幹細胞

(iPS細胞)。

ips

細胞能夠轉化為體內任何一種細胞類型。這項研究可能影響治癒疾病的健康組織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月26日那期

Cell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operative Binding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Orchestrates Reprogramming」。

iPS細胞是在10年前首次被製造出來的:當時科學家證實皮膚細胞或血細胞等組織特異性細胞能夠從人體中提取出來,經重編程後返回到一種多能性狀態。這些多能性細胞隨後能夠轉化為人體內任何一種細胞類型。鑑於

ips

細胞是利用病人自己的細胞製造出來的,它們在

遺傳

上與病人完美匹配,因此有巨大潛力用於製造健康的病人特異性的組織和細胞,從而可能能夠在不存在免疫排斥的情形下治療或逆轉疾病。

通過一種涉及加入被稱作轉錄因子的蛋白的過程,組織特異性細胞經重編程返回到一種多能性狀態。四種特定的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和cMyc)通常用於這種重編程過程中。這些轉錄因子導致組織特異性細胞關閉它自己的身份和激活多能性細胞的特徵。然而,科學家們並沒有詳細地了解這四種轉錄因子如何影響這種過程。特別地,這些轉錄因子如何抑制組織特異性細胞的身份是不清楚的,這是因為它們通常並不作為抑制劑發揮功能。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這四種轉錄因子加入到小鼠皮膚細胞中,繪製這些轉錄因子與這種細胞DNA的相互作用圖譜。他們鑑定出改變細胞身份的DNA位點,從而獲得關於這些DNA位點如何對這些細胞產生這種影響提供獨特的認識。當他們分析這些數據時,他們取得兩項關鍵的發現:這些轉錄因子同時地關閉小鼠皮膚細胞的身份和激活多能性;在這四種轉錄因子中,有三種轉錄因子需要合作定位和調節這些DNA位點。

進一步地,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預測哪些額外的轉錄因子可能增強這種細胞重編程過程,隨後加入第五種轉錄因子到這些小鼠皮膚細胞中。這種新的轉錄因子組合更加高效地抑制這些組織特異性細胞的身份,這會加快轉變到多能性狀態,100倍地增加這種細胞重編程過程的效率。

通過理解皮膚細胞轉化為多能性細胞的重編程過程,研究人員能夠優化這種過程來增加它的一致性。隨著這項研究進一步向前推進,科學家能夠開發和測試將一種細胞類型改變為任何一種其他細胞類型的新方法。再者,準確地鑑定轉錄因子如何改變細胞身份,以及發現增加這種過程效率的方法是有效地利用源自

幹細胞

的組織或細胞治療很多致命性疾病的努力的兩個關鍵的步驟。(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Cooperative Binding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Orchestrates Reprogramming

Andrea Picco5, Ibai Irastorza-Azcarate5, Tanja Specht, Dominik Böke, Irene Pazos, Anne-Sophie Rivier-Cordey, Damien P. Devos, Marko Kaksonen, Oriol Gallego

doi:

10.1016/j.cell.2017.01.004

相關焦點

  • 科普:一篇看懂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 cells)
    2018年11月9日,日本京都大學宣布開展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病症的新型實驗性療法。該療法是將數百萬個源自於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神經祖細胞注射到帕金森病人的大腦中。該實驗,是全球首個嘗試使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幹預帕金森的案例,同時也將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再一次帶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Shinya Yamanaka在世界著名學術雜誌《細胞》上率先報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研究。
  • 【盤點】淺析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安全性
    2016年5月8日/生物谷BIOON/--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細胞, 也縮寫為iPSC)最初是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於2006年利用病毒載體將四個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和c-Myc--導入到小鼠小鼠胚胎或皮膚纖維母細胞中,使其重編程而得到的類似胚胎幹細胞的一種幹細胞類型
  • PLoS Genet: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不會產生導致癌症的基因突變
    2016年4月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韋爾科姆基金會桑格研究所(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利用血細胞製造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而且不會在這種幹細胞中引入隨後可能導致癌症產生的基因變化。
  • 製造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有了新法
    原標題:製造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有了新法  科技日報訊 英國《自然》雜誌近日以兩篇論文的形式闡述了一種通過外部環境改變體細胞命運的重編程方法:已分化的體細胞在惡劣的環境下會轉化為多能幹細胞,日本科學家於是利用低pH值的環境將成年造血細胞誘導為多能幹細胞。
  • Stem Cells Dev:發現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和癌細胞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這些發現提示著儘管這種被稱作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細胞大有希望作為一種替換細胞和組織從而治療損傷、疾病和慢性病的來源,但是科學家們和臨床醫生必須對任何臨床應用保持謹慎,這是因為iPSCs 也可能導致惡性腫瘤產生。相關研究論文於近期刊登在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期刊上。
  • 日本科學家將實驗: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修復人體心臟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下文簡稱 iPS 細胞),又稱人工誘導多能幹細胞,是一種由哺乳動物成體細胞經轉入轉錄因子等手段脫分化形成的多能幹細胞。2006 年首次由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團隊發現,其本人也因此項技術於 2012 年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 Blood: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用於血液疾病研究
    2013年8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過去10年裡,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可以有能力被開發形成許多類型的人類細胞,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Blood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成功地將罕見血液病患者身上的皮膚細胞重編程成了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1.PNAS:將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轉化為產生睪酮的睪丸間質細胞doi:10.1073/pnas.1908207116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和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成功地製造出人體中產生睪酮的細胞,這就為有朝一日利用個性化的替代細胞治療低睪酮患者鋪平了道路。
  • ...雞尾酒療法促進人類多能幹細胞向肝細胞的分化 | Stem Cell...
  • 什麼是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未來5-10年有機會實現規模的臨床應用
    科學家把Oct3/4,Sox2、c-Myc和Klf4這四種轉錄因子基因克隆入病毒載體,然後引入細胞中,發現可誘導其發生轉化,產生的細胞在形態、基因和蛋白表達、表觀遺傳修飾狀態、細胞倍增能力、類胚體和畸形瘤生成能力、分化能力等方面都與胚胎幹細胞相似。
  • Cell Stem Cell:利用CRISPR修飾表觀基因組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2018年1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格拉斯通研究所和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一種能夠激活而不是切割DNA的CRISPR形式能夠將胚胎小鼠細胞轉化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 Cell Stem Cell:核移植技術重編程能力比誘導型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強
    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和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s)是體細胞重編程的兩種最主要的技術手段。核移植技術與誘導型多能幹細胞的重編程能力是否存在差異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2009年,高紹榮實驗室通過四倍體互補實驗,獲得了全部由iPS細胞發育而來的小鼠,證明了誘導型多能幹細胞和核移植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真正的多能性。
  • Cell Stem Cell:重編程因子配比決定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質量
    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結果表明調整用於將成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的轉錄因子水平將極大地影響由此形成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質量。白頭研究所創建成員魯道夫-耶尼施(Rudolf Jaenisch)說,「我認為這一結論是非常令人吃驚的或出乎意料的---這些重編程因子的水平決定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質量。我們從未想到它們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實際上它們確實如此。」通過引入特異性的重編程基因到成體細胞就可以產生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這些重編程因子將成體細胞推向到一種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狀態。
  • 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可獲得「腫瘤抑制基因」的多...
    但是,之前關於多能胚胎幹細胞(ESCs)中DNA損傷誘導的細胞凋亡背後是否有p53基因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最初的研究表明並非如此,但後來的研究卻證實了這一結果。 現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人員在《幹細胞》(Stem Cell)期刊發表的一份新報告表明,經過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矛盾的篩選,最終確定了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獲得了p53在細胞周期調控和凋亡中的作用。
  • 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綜述:多能幹細胞療法的未來與挑戰!
    隨著全球科研人員在幹細胞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基於多能幹細胞的細胞療法在人類的疾病幹預、美容抗衰、組織工程等多個領域展現出了巨大潛力,為生物醫學界帶來了顛覆性改變。基於多能幹細胞的細胞療法極具前景幹細胞是人體內一類具有無限自我更新複製以及多向分化潛能的原始細胞群體。
  • Cell Stem Cell:線粒體DNA突變潛藏於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中
    研究人員發現作為一類對病人的皮膚細胞或血細胞進行重編程而產生的幹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含有存在缺陷的線粒體DNA。如今,利用這項研究中的證據,我們知道我們必須篩選iPS細胞中發生的突變,或者在年齡更為年輕時收集人體細胞製造iPS細胞,從而確保它們的線粒體基因是健康的。這種對細胞在自然衰老過程中如何遭受損傷的基本了解可能有助消除發生基因突變的線粒體在退化性疾病中發揮的作用。」 線粒體基因位於細胞核外面,已知容易遭受損傷。
  • 重新編碼幹細胞或逆轉衰老
    日本研究者山中伸彌在2012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他展示了另一項技術,即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簡稱iPS細胞)。該技術是這樣的,如果你能對一個非多能細胞內的4種轉錄因子基因進行幾個星期的誘導,就能獲得一個獲得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多能幹細胞。這些轉錄因子以某種方式清除了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使它們變得年輕。
  • 廣東專家發表論文 揭示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關鍵機制
    近日,中山六院胃腸病學研究所袁平團隊在國際著名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11.147)上發表研究論文,深入揭示了Hippo-YAP信號通路在多能幹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機制,將有助於指導多能幹細胞向不同胚層細胞的分化,對於多能幹細胞的臨床應用有重要意義。若在胃腸疾病中能挖掘出更多基於超級增強子的特異基因調控機制,將會為疾病的治療和藥物篩選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標。
  • Cell Reprogram:首次將糖尿病足部潰瘍皮膚細胞重編程為iPS細胞
    2016年8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將來自糖尿病足部潰瘍(diabetic foot ulcer)皮膚的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這種重編程技術在效率上類似於利用來自非糖尿病病人的健康足部皮膚細胞經過重編程所產生的iPS細胞。
  •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科學家首次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4:02:42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Jun Wu研究小組培育出能夠分化為原始生殖細胞的中間態多能幹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