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rogram:首次將糖尿病足部潰瘍皮膚細胞重編程為iPS細胞

2021-01-10 生物谷

2016年8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將來自糖尿病足部潰瘍(diabetic foot ulcer)皮膚的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這種重編程技術在效率上類似於利用來自非糖尿病病人的健康足部皮膚細胞經過重編程所產生的iPS細胞。這代表著人們在利用病人自己的細胞治療難治癒性慢性創面(non-healing chronic wounds)---糖尿病的一種嚴重的併發症---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6年7月26日那期

Cellular Reprogramming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Diabetic Foot Ulcer Fibroblasts Using a Nonintegrative Sendai Virus」。論文通信作者為來自塔夫茨大學牙醫學院診斷科學系的Behzad Gerami-Naini博士。

iPS細胞有潛力分化為許多種細胞類型,能夠被用來構建疾病模型來研究新的治療方法,如激活體內再生能力從而可能能夠將非治癒性的成纖維細胞轉化為再次獲得修復功能的皮膚細胞。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一種非整合性的仙臺病毒將來自糖尿病足部潰瘍皮膚的成纖維細胞系重編程為iPS細胞。他們描述了源自糖尿病足部潰瘍皮膚的成纖維細胞在經過重編程後在未來的治療潛力,這些細胞經過表觀遺傳重塑後可能能夠逆轉疾病過程。

Cellular Reprogramming

期刊總編輯、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再生醫學中心名譽教授Ian Wilmut爵士說,「這項研究提供兩種新的方法來研究和治療糖尿病足部潰瘍。它揭示出用來治療這種潰瘍的一種新的細胞來源。此外,對來自糖尿病足部潰瘍皮膚的成纖維細胞經重編程後產生的iPS細胞進行研究可能能夠揭示出導致這種潰瘍的分子變化。」(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Diabetic Foot Ulcer Fibroblasts Using a Nonintegrative Sendai Virus

Behzad Gerami-Naini, Avi Smith,1 Anna G. Maione,2 Olga Kashpur,1 Gianpaolo Carpinito,1 Aristides Veves,3 David J. Mooney,4 and Jonathan A. Garlick

doi:

10.1089/cell.2015.0087PMC:PMID:

Diabetic foot ulcers (DFUs) are nonhealing chronic wounds that are a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diabetes. Since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may offer a potent source of autologous cells to heal these wounds, we studied if repair-deficient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DFU patients and age- and site-matched control fibroblasts, could be reprogrammed to iPSCs. To establish this, we used Sendai virus to successfully reprogram six primary fibroblast cell lines derived from ulcerated skin of two DFU patients (DFU8, DFU25), nonulcerated foot skin from two diabetic patients (DFF24, DFF9), and healthy foot skin from two nondiabetic patients (NFF12, NFF14). We confirmed reprogramming to a pluripotent state through three independent criteria: immunofluorescent staining for SSEA-4 and TRA-1-81, formation of embryoid bodies with differentiation potential to all three embryonic germ layers in vitro, and formation of teratomas in vivo. All iPSC lines showed normal karyotypes and typical, nonmethylated CpG sites for OCT4 and NANOG. iPSCs derived from DFUs were similar to those derived from site-matched nonulcerated skin from both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 These results have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multiple, DFU-derived fibroblast cell lines can be reprogrammed with efficiencies similar to control fibroblasts, thus demonstrating their utility for future regenerative therapy of DFUs.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八屆)幹細胞技術與臨床轉化論壇

會議時間:2016.10.14-2016.10.15     會議地點:北京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stemcell/

相關焦點

  • Science:細胞重編程的關鍵組蛋白伴侶分子
    實際上ASF1A基因並不是本文的研究人員所發現的,該基因主要負責細胞的重編程,細胞的重編程即轉變細胞的類型,這對於幹細胞的分化至關重要。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卵母細胞中5000個基因,發現基因ASF1A、OCT4以及一種可溶性助手分子是細胞重編程中的重要組分。
  • Cell:深入認識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產生過程
    ips細胞能夠轉化為體內任何一種細胞類型。這項研究可能影響治癒疾病的健康組織形成。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月26日那期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operative Binding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Orchestrates Reprogramming」。
  • Cell Rep:細胞重編程重要信號分子—WNT蛋白
    2014年11月2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對罕見遺傳病研究時發現了一種對細胞重編程非常關鍵的信號分子,該研究為開發基於幹細胞的再生醫學療法用來進行組織損傷修復及癌症治療帶來了新的思路和希望
  • Cell Stem Cell:挑戰常規!原本認為在構建iPS細胞中至關重要的Oct4...
    2019年1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如今是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負責人)發現了一種將完全分化的細胞引導回多能性狀態的方法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他的配方來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 Cell stem cell:小分子「雞尾酒」讓星形膠質細胞變身功能神經元
    2015年10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 一組小分子「雞尾酒」能夠將人類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功能性神經元細胞 由人類星形膠質細胞轉化得到的神經元能夠在保持活性的狀態下存活超過5個月 化學物質誘導的重編程是通過表觀遺傳和轉錄調控介導的
  • 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抗擊糖尿病大有可為
    自那以後,世界衛生組織已將糖尿病與癌症、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疾病一起指定為全球衛生當局要處理的四大重點非傳染性疾病。新加坡衛生部指出,有40萬新加坡人患有糖尿病。這構成了當地疾病負擔的10%。與此同時,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一項獨立研究預測,如果按照當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到2050年,新加坡將擁有1百萬名糖尿病患者。
  • Nat Commun:科學家成功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多潛能幹細胞
    2018年7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我們的體內含有多種類型的細胞,每一種細胞都扮演著不同的類型的角色,2012年諾貝爾獲獎者—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通過研究將成體皮膚細胞成功轉化成了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這一過程稱之為重編程作用。
  • 重編程所獲iPS細胞仍具原始信息
    據英國《獨立報》7月20日報導,兩個美國科研小組宣稱,他們首次發現,成人細胞在被重新編程為誘導多功能幹細胞(iPS)的過程中並不會放棄其對原始組織的「記憶」
  • Science:科學家將成功下肢細胞轉化為面部軟骨組織細胞
    ,研究者發現,一種由三種基因組成的基因迴路可以改變鳥類下體組織細胞的命運,從而將這些細胞轉化成為產生頭部軟骨和骨質的細胞。研究者Marianne Bronner教授表示,當因癌症或事故導致面部軟骨和骨質缺失時,破壞組織往往很難進行修復或替換,長期以來我們的希望就是揭示特殊的基因迴路來用於對患者自身的幹細胞進行重編程來製造面部軟骨。
  • 歷程:從細胞分化到細胞重編程
    在實驗中他們將蝌蚪期前的各發育階段細胞核分別替換到卵細胞中,結果發現不少爪蟾成功發育成熟。由此,Gurdon等人得出結論,分化後的細胞是可逆的,並且它們的細胞核保留了發育成完整有機體的能力。Gurdon等人的這篇報告對當時長期存在學界的細胞分化不可逆理論發起了挑戰,它在細胞核重編程方面是開創性的,打破了此前細胞分化不可逆的教條性思維,為今後的細胞重編程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長達40多年的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早期的細胞重編程領域終於有了一些進展,即發現細胞不僅可以被逆轉回胚胎狀態,還可以轉變身份。
  • 納米晶片重編程皮膚細胞
    圖片來源:pixabay將某種細胞轉化或者「重編程」成其他類型細胞的能力,已經為再生受損肢體和器官帶來了希望。
  • 重編程人類α和γ胰島細胞可緩解小鼠糖尿病
    Herrera教授及其同事證明來自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供體的人類胰島α和γ細胞在經過重編程之後可以產生響應葡萄糖的胰島素。該研究結果以Diabetes relief in mice by glucosesensing insulin-secreting human α-cells為題以長文形式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 Mol Cell丨陳捷凱/裴端卿合作組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細胞命運決定路徑
    文章利用新開發的Single-cell Orientation Tracing (SOT)算法,解讀單細胞測序數據,發現由重編程之一的轉錄因子KLF4產生的非重編程分支,以及細胞因子IFN- γ帶來的多能性建立障礙,提出了廣泛適用於細胞命運決定的分支模型(bifurcation model)。
  •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3期)
    相比於胚胎幹細胞,iPS細胞不會產生倫理問題,而且利用宿主自身的成體細胞(如皮膚細胞、血細胞等)經重編程變成iPS細胞,將它們移植回相同個體,應該有可能不會引發免疫反應,此外iPS細胞非常適合用來構建疾病模型,不過將iPS細胞用於治療時也有風險:讓ips細胞移植到體內時有可能會產生腫瘤。
  • Cell Stem Cell:利用CRISPR修飾表觀基因組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2018年1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格拉斯通研究所和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一種能夠激活而不是切割DNA的CRISPR形式能夠將胚胎小鼠細胞轉化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 Cell Stem Cell:將誘導多能幹細胞重編程為強大的自然殺傷細胞...
    ;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兩種方法來改善NK細胞的作用潛力,首先,他們利用源於皮膚或血液細胞的ipsCs來開發NK細胞,其能夠重編程回歸至胚胎樣的多潛能狀態並直接轉變為NK細胞,這種策略能夠產生標準化的細胞群體,而不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分離細胞。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細胞重編程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將代表成體細胞「身份」的表觀遺傳記憶擦除,使之重新獲得多能幹性的過程。經重編程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在疾病的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細胞移植治療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loop是一種特殊的染色質結構,由RNA:DNA雜合鏈和游離的單鏈DNA組成。
  • Blood:將皮膚細胞重編程為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用於血液疾病研究
    2013年8月1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過去10年裡,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可以有能力被開發形成許多類型的人類細胞,近日,刊登在國際雜誌Blood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費城兒童醫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成功地將罕見血液病患者身上的皮膚細胞重編程成了人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的機制
    細胞編程與重編程研究是對生命本質的探索,其對推動幹細胞研究走向應用和臨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強相關研究對未來人類健康的保障至關重要。  (3) 揭示了m6A甲基化對細胞重編程的調控作用   周琪研究組與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楊運桂課題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王秀傑課題組合作,揭示了microRNA通過序列互補調控mRNA 甲基化修飾形成這一全新的作用機制,以及m6A修飾在促進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性幹細胞中的重要作用,在解析m6A修飾形成的位點選擇機制、拓展microRNA的新功能和發現新的細胞重編程調控因素方面均取得了開創性的重要突破
  • 幹細胞為燒傷等創麵皮膚帶來癒合希望,讓疤痕去無蹤
    當人體皮膚燒傷後,我們希望能夠讓燒傷皮膚再生,不留疤痕。皮膚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嚴重的燒傷導致皮膚受損甚至會危及生命。幹細胞為治療難治性燒傷等皮膚創面患者提供了思路。治療20例不同類型難愈創面在一項臨床試驗案例中,有20例不同原因的難愈創面,包括嚴重燙傷、嚴重燒傷、皮膚潰瘍、外傷性皮膚壞死等,通過將間充質幹細胞培養液置於膠原海綿製成的人造真皮中,製成包含間充質幹細胞的複合移植物用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