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Stem Cell:重編程因子配比決定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質量

2020-11-30 生物谷

美國麻省理工白頭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研究人員在2011年12月2日那期《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上發表一篇論文,結果表明調整用於將成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PSC)的轉錄因子水平將極大地影響由此形成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質量。白頭研究所創建成員魯道夫-耶尼施(Rudolf Jaenisch)說,「我認為這一結論是非常令人吃驚的或出乎意料的---這些重編程因子的水平決定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質量。我們從未想到它們發揮重要作用,但是實際上它們確實如此。」

通過引入特異性的重編程基因到成體細胞就可以產生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這些重編程因子將成體細胞推向到一種類似胚胎幹細胞的多能性狀態。像胚胎幹細胞那樣,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能夠變成身體任何細胞類型,而這一特徵也使得它們非常適合用於治療性細胞移植或構建研究諸如帕金森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之類疾病的細胞系。

自從2006年創建第一個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以來,研究人員報導了使用不同的重編程技術產生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不同效率和質量。儘管研究人員已證實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能夠完成適用於胚胎幹細胞的所有發育測試,但是最新的研究報導鑑定出一些分子差別,而這些差別能夠影響它們的發育潛能,並使得它們不能成為胚胎幹細胞的同等物。這些不一致也已使得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應用前途暗淡,澆滅了科研人員的熱情,同時也加重了人們的疑慮:它們可能永遠不能用於治療。

在2010年一篇報導中,一家實驗室使用最前沿的技術將含有四種重編程基因的DNA片段安全地整合到成年小鼠細胞基因組中,從而構建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在這篇高度公開化的研究中,形成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在多能性測試中表現不佳,也不能產生成年小鼠---多能性的最嚴格測試。

然而本篇研究也讓人們還對重編程因子能夠一致性地產生等同於胚胎幹細胞並且完全重編程的細胞的忠實性也產生質疑。該領域很多人將這種情形視作另一枚將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釘在棺材裡的釘子。

但是對本篇《細胞-幹細胞》論文的第一作者布賴斯-凱雷(Bryce Carey)而言,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喪鐘似乎敲早了。他重複開展實驗,改變一些細節,包括重編程因子放置在插入的DNA片段上的次序。令人吃驚的是,這些微小的變化有深刻的影響:相比更早期的實驗條件幾近相同的研究,更多的成體細胞轉化為高質量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凱雷說,「我們正嘗試顯示重編程過程並不像一些人已經認為的那樣存在缺點,人們能夠非常高頻率地分離出這些完全多能性的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而且它們擁有胚胎幹細胞那樣的全部發育潛能。這些參數經常是非常難以控制的,因此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2006年第一次描述的重編程方法仍然是用於研究目的的最可靠方法,我們在作出存在固有限制的結論時應當保持警惕。我們證實重獲高質量細胞也不例外。」

該研究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和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資助。(生物谷Bioon.com:towersimper編譯)

Reprogramming Factor Stoichiometry Influences the Epigenetic State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Bryce W. Carey, Styliani Markoulaki, Jacob H. Hanna, Dina A. Faddah, Yosef Buganim, Jongpil Kim, Kibibi Ganz, Eveline J. Steine, John P. Cassady et al.

We compared two genetically highly defined transgenic systems to identify parameters affecting reprogramming of somatic cells to a pluripotent stat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level and stoichiometry of reprogramming factors during the reprogramming process strongly influence the resulting pluripotency of iPS cells. High expression of Oct4 and Klf4 combined with lower expression of c-Myc and Sox2 produced iPS cells that efficiently generated 「all-iPSC mice」 by tetraploid (4n) complementation, maintained normal imprinting at the Dlk1-Dio3 locus, and did not create mice with tumors. Loss of imprinting (LOI) at the Dlk1-Dio3 locus did not strictly correlate with reduced pluripotency though the efficiency of generating 「all-iPSC mice」 was diminished. Our data indicate that stoichiometry of reprogramming factors can influence epigenetic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of iPS cells. This concept complicates efforts to define a 「generic」 epigenetic state of iPSCs and ESCs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comparing different iPS and ES cell lines.

相關焦點

  • Cell Stem Cell:核移植技術重編程能力比誘導型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強
    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和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s)是體細胞重編程的兩種最主要的技術手段。核移植技術與誘導型多能幹細胞的重編程能力是否存在差異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2009年,高紹榮實驗室通過四倍體互補實驗,獲得了全部由iPS細胞發育而來的小鼠,證明了誘導型多能幹細胞和核移植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真正的多能性。
  • Mol Cell丨陳捷凱/裴端卿合作組揭示體細胞重編程的細胞命運決定路徑
    文章利用新開發的Single-cell Orientation Tracing (SOT)算法,解讀單細胞測序數據,發現由重編程之一的轉錄因子KLF4產生的非重編程分支,以及細胞因子IFN- γ帶來的多能性建立障礙,提出了廣泛適用於細胞命運決定的分支模型(bifurcation model)。
  • Cell Reprogram:首次將糖尿病足部潰瘍皮膚細胞重編程為iPS細胞
    2016年8月1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將來自糖尿病足部潰瘍(diabetic foot ulcer)皮膚的成纖維細胞重編程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這種重編程技術在效率上類似於利用來自非糖尿病病人的健康足部皮膚細胞經過重編程所產生的iPS細胞。
  • 腸幹細胞狀態再生重編程抑制轉移性結直腸癌
    腸幹細胞狀態再生重編程抑制轉移性結直腸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 23:17:32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Fernando D. Camargo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Stem Cell Rep:抑制DNA甲基化調控因子 讓iPSC更像ESC
    2016年7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抑制miR-29a家族表達能夠提高體細胞重編程效率DNA去甲基化是抑制miR-29a表達之後誘導產生的主要變化CpG島周圍的甲基化受到miR-29a家族的高度調控抑制miR-29a家族表達後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在表觀遺傳水平上與胚胎幹細胞非常接近
  • Biotech:供者細胞類型影響人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的表觀基因組...
    已有研究表明小鼠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保留著它們起源的細胞類型的表觀遺傳「記憶」。Kitai Kim等研究人員近日在人類細胞中研究了這個問題,並且把重編程過程中DNA甲基化的不完全擦除和異常的重新甲基化(de novo methylation)記錄下來。
  • Cell Stem Cell:科學家找到維持皮膚幹細胞功能的兩個蛋白「守衛」
    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上的最新研究發現兩個同家族蛋白構成了皮膚幹細胞存在的重要基礎,如果沒有這兩種蛋白皮膚幹細胞也將不會存在。 研究人員發現的這兩個蛋白就是DNA甲基化酶Dnmt3a和Dnmt3b,它們對於皮膚幹細胞的自我更新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能夠啟動幹細胞基因編程的第一步。
  • Stem Cells:豬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不產生腫瘤
    豬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圖片來自J Mol Cell Biol (2009) 1 (1): 46-54, doi最近,這些豬又產生另一個好的發現:這些豬成體細胞來源的幹細胞在豬身上不形成腫瘤。West是喬治亞大學農業和環境科學學院動物科學研究員和副教授,他說,「多功能幹細胞對於幹細胞治療是非常有潛力的。但是它們在小鼠中的試驗經常導致腫瘤形成,從而常常導致它們死亡」。
  • Nat Biotechnol:對人多能性幹細胞進行定製化轉錄因子編程,產生數...
    2020年12月5日訊/生物谷BIOON/---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有潛力轉化為多種細胞類型和組織,用於藥物測試和細胞替代療法。然而,這種轉化的「配方」往往很複雜,難以實現。這些研究人員對結締組織細胞進行重編程使之轉變為人iPS細胞。在原則上,iPS細胞可以用來獲得從神經元到血管細胞的各種分化細胞。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再生治療中心的Volker Busskamp教授解釋說,「大多數分化方案都非常費力和複雜。不可能在單一培養物中以可控的方式同時從ips細胞中獲得不同類型的細胞。」
  • Cell:miRNA操控胚胎幹細胞「命運」
    多能胚胎幹細胞(pluripotent embryonic stem cell)來自胚泡(blastocyst)的內細胞群(inner cell mass),它們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能發育成外胚層、中胚層和內胚層。而細胞命運決定(cell-fate decision)的精確控制對於未來多能胚胎幹細胞應用於醫學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 Cell Stem Cell:維生素C可提高iPS細胞誘導效率
    當期Cell Stem Cell封面:一個橙子慢慢變成蘋果,象徵著細胞重編程過程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是具有胚胎幹細胞特性的一種細胞,由體細胞誘導而來,可作為胚胎幹細胞最好的替代品用於科學研究和臨床治療。
  • Cell Stem Cell:大鼠誘導iPS細胞的最新研究結果
    但是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大鼠多能的胚胎幹細胞系成功建立的報導,而多能的胚胎幹細胞是反向遺傳學研究和製作疾病模型的重要工具。因此大鼠的遺傳學研究以及用大鼠製作人類疾病模型的研究都遠遠落後於小鼠。在本項工作中,研究人員成功運用病毒表達轉錄因子把大鼠成體細胞成功地重編程到多能幹細胞狀態。從數百個形態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細胞克隆中,建立了22個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細胞系。經過進一步篩選、鑑定,最終獲得兩株符合多能幹細胞標準的大鼠iPS細胞系。這些細胞系形態類似小鼠胚胎幹細胞,具有跟小鼠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幹細胞標記基因的表達,而且在體外和體內都具有向內、中、外三個胚層分化的能力。
  • Cell Stem Cell:證實心臟也有自產的幹細胞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這些幹細胞停留在心臟內,隨時準備著維持心臟結構。」心臟病是美國頭號殺手,這主要是因為心臟組織,一旦受損,只有有限的修復自我的能力。澳大利亞Victor Chang心臟研究所幹細胞生物學家理察-哈維(Richard Harvey)是該研究的共同作者,他說,本地心臟幹細胞應當有潛力讓心臟自我修復,但是沒有人能確定地證實這樣的細胞存在過:受損心臟組織中發現的幹細胞可能是來自血液或者骨髓,因為它們能夠派送幹細胞到受損位點。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用於再生醫學可能是安全的
    之前的研究沒有成功地讓人類多能幹細胞融入胚胎。不過,Victoria Mascetti和Pedersen教授的研究表明,將人類多能幹細胞成功移植到小鼠胚胎,然後它們正常發育和成長,這是可能的。之前融入人類多能幹細胞的嘗試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幹細胞沒有匹配到正確的胚胎發育發展階段:這些細胞需要在比之前認為的(原腸胚形成)更後期的階段移植到小鼠胚胎中。一旦在正確的階段被移植,幹細胞將正常生長和增殖,融入胚胎並且正確分布於相關組織。Mascetti補充道:「我們關於人類幹細胞融入小鼠胚胎並正常發育的發現,將允許我們研究在一個窗口時間的人類發育方面。」
  • Stem Cells Dev:發現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和癌細胞存在很多相似之處
    這些發現提示著儘管這種被稱作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的細胞大有希望作為一種替換細胞和組織從而治療損傷、疾病和慢性病的來源,但是科學家們和臨床醫生必須對任何臨床應用保持謹慎,這是因為iPSCs 也可能導致惡性腫瘤產生。相關研究論文於近期刊登在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期刊上。
  • Nat.Methods:幹細胞重編程新方法——「間接譜系轉換」
    在幹細胞療法被廣泛應用之前,需要克服的一個障礙是如何以足夠快的速度生產足夠多的幹細胞用於急性臨床應用。幹細胞由於其多能性(pluripotency)備受重視,具有成為幾乎所有細胞的能力。用於研究及臨床應用的幹細胞有2種來源:直接獲得多能幹細胞,或將成熟細胞重新編程轉變為多能幹細胞。
  • Cell Stem Cell:利用CRISPR修飾表觀基因組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2018年1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格拉斯通研究所和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一種能夠激活而不是切割DNA的CRISPR形式能夠將胚胎小鼠細胞轉化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 從特異性、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到特異性誘導因子的研製成功!
    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s),為利用導入特定基因或是特定基因產物(蛋白質)等方式送入體細胞(如:皮膚細胞或是肝臟細胞)中,使該體細胞變成為具備如同胚胎幹細胞(ES細胞)般,具有分化成各式細胞之多功能分化能力,並且可以持續增生分裂。
  • Cell Stem Cell:基因Mesp1開啟可以使幹細胞發展成心臟和肌肉
    2013年5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明尼蘇達大學Lillehei心臟研究所一項新的研究顯示通過開啟一個單一基因Mesp1,幹細胞可以創建成為不同類型的細胞包括心臟,血液和肌肉。研究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誌上。
  • Cell Stem Cell |單細胞譜系追蹤解析造血幹細胞命運與轉錄組特徵
    造血幹細胞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 是建立並維持血液系統與免疫系統的成體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分化成淋巴系、髓系、紅系等多種血液譜系的發育潛能。理解造血幹細胞在自然狀態下命運決定的調控機制是臨床上成功應用造血幹細胞治療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