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Stem Cell:大鼠誘導iPS細胞的最新研究結果

2020-12-02 生物谷

大鼠是歷史上第一個被馴化用於科學研究的哺乳動物,用於科研已經超過150年。由於大鼠體型比小鼠大,手術操作方便。而且在生理上具有許多獨特的特點,使得大鼠成為非常好的生物、醫學、藥物、營養、行為等方面研究的良好的模型,廣泛應用於生物醫藥研究中。但是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大鼠多能的胚胎幹細胞系成功建立的報導,而多能的胚胎幹細胞是反向遺傳學研究和製作疾病模型的重要工具。因此大鼠的遺傳學研究以及用大鼠製作人類疾病模型的研究都遠遠落後於小鼠。

2008年12月18日《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提前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廖婧和博士後崔春完成的關於建立和鑑定大鼠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的重要研究工作,該項工作是在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肖磊博士指導下完成的。

在本項工作中,研究人員成功運用病毒表達轉錄因子把大鼠成體細胞成功地重編程到多能幹細胞狀態。從數百個形態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細胞克隆中,建立了22個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細胞系。經過進一步篩選、鑑定,最終獲得兩株符合多能幹細胞標準的大鼠iPS細胞系。這些細胞系形態類似小鼠胚胎幹細胞,具有跟小鼠胚胎幹細胞類似的幹細胞標記基因的表達,而且在體外和體內都具有向內、中、外三個胚層分化的能力。

自從1981年小鼠的胚胎幹細胞被建立後,公認的胚胎幹細胞系被報導的哺乳動物只有小鼠、猴和人三個物種。其他哺乳動物,包括大鼠以及豬、牛、羊等,一直沒有公認的胚胎幹細胞系被報導。上述研究結果第一次原則性地證明了誘導多能幹細胞(iPS)技術可以為這些歷史上難以建立胚胎幹細胞系的物種建立多能的幹細胞系;而且這些多能幹細胞有可能直接用於產生基因敲除動物和轉基因動物。這個研究結果將會促進其他物種的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研究和應用。

這個工作得到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科技部的大力支持。(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Cell Stem Cell, 18 December 2008 doi:10.1016/j.stem.2008.11.013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Lines from Adult Rat Cells

Jing Liao1,4,Chun Cui1,4,Siye Chen1,Jiangtao Ren1,Jijun Chen1,Yuan Gao1,Hui Li2,Nannan Jia1,Lu Cheng1,Huasheng Xiao3andLei Xiao1,,

1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 Cell Bank, Stem Cell Bank, 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31,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 Xiangtan Center Hospital, Hunan 411100,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3 National Engineering Center for Biochip at Shanghai, Zhangjiang Hi-Tech Park, Pudong, Shanghai 201203,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4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The laboratory rat (Rattus norvegicus) was the first mammalian species domesticate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t has been used as an animal model for physiology, pharmacology, toxicology, nutrition, behavior, immunology, and neoplasia for over 150 years (Jacob, 1999). Despite this history, the rat lags far behind the mouse in functional genetic studies and generation of human disease models because of the absence of functional germline-competent rat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which are vital in reverse genetics approach. Here, we report the gener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from adult rat cells and demonstrate that the iPSC technique provides a feasible approach to establish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or a species in which ESCs have previously proven to be difficult to establish from the early embryo.

After the first mouse ESC lines were derived 27 years ago (Evans and Kaufman, 1981,Martin, 1981), many efforts were made to establish rat ESCs, without success to date (Brenin etal., 1997,Demers etal., 2007,Iannaccone etal., 1994,Mashimo etal., 2008,Schulze etal., 2006,Ueda etal., 2008,Vassilieva etal., 2000). All of the reported cell lines could only be termed ESC-like cells because they did not meet the criteria of ESCs in on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1) few cell lines could proliferate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while remaining undifferentiated and maintaining normal karyotypes; (2) an advanced teratoma containing all three germ layers was not reported when the cells were injected into immune-deficient mice, suggesting that these rat ESC-like cells lacked the ability to differentiate into derivatives of all three germ layers; and (3) when rat ESC-like cells were injected into a blastocyst, the cells only contributed to extraembryonic tissue. No convincing evidence was reported that the cells could contribute to other tissues (Brenin etal., 1997,Demers etal., 2007,Ueda etal., 2008). These unsuccessful attempts suggest that establishing rat ESCs from a blastocyst might not be feasible using traditional methods.

相關焦點

  • Cell Stem Cell:挑戰常規!原本認為在構建iPS細胞中至關重要的Oct4...
    2019年11月12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2006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如今是日本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與應用中心負責人)發現了一種將完全分化的細胞引導回多能性狀態的方法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使用他的配方來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
  • Cell Stem Cell:維生素C可提高iPS細胞誘導效率
    當期Cell Stem Cell封面:一個橙子慢慢變成蘋果,象徵著細胞重編程過程誘導多能性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 cells)是具有胚胎幹細胞特性的一種細胞,由體細胞誘導而來,可作為胚胎幹細胞最好的替代品用於科學研究和臨床治療。
  • Cell子刊: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主任Joseph Wu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近期將由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也稱為ipsC)產生的心肌細胞與太空人一起送往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以研究這些細胞發生的變化。
  • Cell Stem Cell:利用CRISPR/CAS9對人類幹細胞系進行可誘導基因敲除
    在國際學術期刊Cell Stem Cell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利用CRISPR/CAS9技術實現了對人類幹細胞系進行可誘導基因敲除,這一方法的成功對於研究基因在幹細胞及分化不同階段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 Cell Stem Cell:利用CRISPR修飾表觀基因組產生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2018年1月3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格拉斯通研究所和中國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導,一種能夠激活而不是切割DNA的CRISPR形式能夠將胚胎小鼠細胞轉化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ipsC)。
  • ...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向髓核樣細胞分化的新方法 | Stem Cell...
    Setton 發表時間:2018/03/09 數字識別碼:10.1186/s13287-018-0797-1 原文連結:https://stemcellre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287-018-0797-1?
  • Stem Cells:發現兩小分子化合物提高iPS細胞誘導效率
    導讀:近期(2010年6月2日)國際學術期刊Stem Cells發表了以裴鋼研究組為主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誘導多能幹細胞即iPS細胞是通過向體細胞中以病毒方式導入外源的四個轉錄因子Oct3/4,Sox2,c-Myc及Klf4而獲得,具有與胚胎幹細胞(ESC)相似的形態和表觀遺傳特徵,更重要的是,二者具有相似的分化能力,即分化的全能性。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用於再生醫學可能是安全的
    2015年12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劍橋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表明人類多能幹細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被移植入胚胎後將正常發育。這些研究結果2015年12月17日發表於《Cell Stem Cell》期刊,對再生醫學具有重要意義。
  • Cell stem cell:小分子「雞尾酒」讓星形膠質細胞變身功能神經元
    2015年10月20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 一組小分子「雞尾酒」能夠將人類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功能性神經元細胞 由人類星形膠質細胞轉化得到的神經元能夠在保持活性的狀態下存活超過5個月 化學物質誘導的重編程是通過表觀遺傳和轉錄調控介導的
  • Cell Research:應激引起的p38活化有利於多能幹細胞(iPS)的誘導
    幹細胞具有在體外大量增殖和分化為多種細胞的潛能,可為再生醫學的替代療法提供充足的細胞來源。2006年以來,日美科學家利用病毒載體轉染不同轉錄因子(Oct4, Sox2, Klf4, c-Myc等),成功將體細胞重編程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
  • Cell Stem Cell:核移植技術重編程能力比誘導型多能幹細胞技術更強
    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和誘導型多能幹細胞(iPSCs)是體細胞重編程的兩種最主要的技術手段。核移植技術與誘導型多能幹細胞的重編程能力是否存在差異一直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2009年,高紹榮實驗室通過四倍體互補實驗,獲得了全部由iPS細胞發育而來的小鼠,證明了誘導型多能幹細胞和核移植胚胎幹細胞一樣具有真正的多能性。
  • Cell:在湍流環境下,利用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大規模產生1000億個...
    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huma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 hiPSC)提供了一種可持續地產生足夠數量的血小板用於輸注的方法。這種方法涉及將從人類供者體內獲取的血細胞或皮膚細胞在進行表觀遺傳學重編程後進入胚胎幹細胞樣狀態,然後將這些未成熟細胞轉化為在身體不同部位發現的特化細胞類型。
  • Cell Stem Cell丨肺部疾病研究新工具:iPSC誘導的氣管基底幹細胞
    而隨著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的發展,人們意識到從iPSC中獲得組織特異性幹細胞將對再生醫學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近年來已有研究成功從iPSC定向分化為氣道上皮細胞類型,包括表達經典BC標記的TP63的細胞,然而產生具有與成人BC相似的幹細胞特性的詳細特徵的真正的BC尚未被報導。
  • ...雞尾酒療法促進人類多能幹細胞向肝細胞的分化 | Stem Cell...
    :10.1186/s13287-018-0794-4 原文連結:https://stemcellres.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287-018-0794-4?
  • Cell Stem Cell:證實心臟也有自產的幹細胞
    一種細胞類型,間充質幹細胞樣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like cell),特別充滿爭議,這是因為儘管在心臟發現,但是這些細胞有它們產生的骨髓幹細胞或血幹細胞的很多特徵。為了找出間充質幹細胞樣細胞是否在心臟中產生,還只是轉運到那裡,哈維和他的同事殺死一組小鼠中的骨髓幹細胞,用來自綠色螢光蛋白標記的供者小鼠的骨髓幹細胞替換它。
  • Cell Stem Cell:成體神經幹細胞小生境的構造
    其中心含有室管膜下區幹細胞微小的頂端末梢(藍色部分),而周圍部分則含有多纖毛室管膜細胞較大的頂端表面(暖色部分),其中含有一種全新的具有2纖毛的室管膜細胞。圖片提供:Kenneth Xavier Probst)成體神經幹細胞是非常重要的一類細胞,它們保持著基本上皮特性,對於這類細胞的研究能大大改變我們對於成體神經原性小生境(niche)的認識。
  • Stem Cell Rep:供體亞型或可控制誘導多能幹細胞的分化
    發表在《Stem Cell Reports》雜誌上報導,研究結果推翻了一種假設--來自不同組織類型的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會顯著影響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的分化。在實驗室條件下,iPS細胞可來自人類細胞。這樣的iPS細胞可以無限量的培養,如果有必要的話,它們可以分化成所需的細胞類型,如心臟、肝臟或神經細胞。
  • 探究太空飛行對人iPS細胞衍生性心肌細胞結構和功能的影響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主任Joseph Wu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近期將由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細胞,也稱為ipsC)產生的心肌細胞與太空人一起送往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以研究這些細胞發生的變化。
  • Cell:重大進展!構建出「培養皿冬眠」細胞模型
    他們發現十三條紋地松鼠神經元中,微管細胞骨架仍然保持完整,而在人類和包括大鼠在內的其他非冬眠動物的神經元中,微管細胞骨架遭受破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5月3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psCs from a Hibernator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Cold Adaptation and Its Potential Medical applications」。
  • Cell Stem Cell:開發出在體外長期培養成體幹細胞的方法
    2016年6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方法可能引發成體幹細胞培養領域變革。研究人員描述了獲得來自在日常治療肺部疾病期間收集的各種組織樣品中的氣道幹細胞(airway stem cell),並對它們進行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