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重大進展!構建出「培養皿冬眠」細胞模型

2020-11-25 生物谷

2018年5月9日/

生物谷

BIOON/---在冬眠期間,十三條紋地松鼠(13-lined ground squirrel)耐受接近冰點的溫度,顯著地減慢它的心率和呼吸。這種地松鼠的組織如何適應寒冷和代謝壓力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已知易受寒冷影響的細胞中的結構是微管細胞骨架。細胞內的這種小管網絡給細胞提供結構支持,並作為細胞內部的一種運輸系統,轉運對細胞存活至關重要的細胞器和分子複合體。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的Wei Li博士、Li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Jingxing Ou博士及其同事們比較了來自非冬眠動物的細胞和來自十三條紋地松鼠的細胞以便確定它們對寒冷作出反應的差異。他們發現十三條紋地松鼠神經元中,微管細胞骨架仍然保持完整,而在人類和包括大鼠在內的其他非冬眠動物的神經元中,微管細胞骨架遭受破壞。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8年5月3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

ips

Cs from a Hibernator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Cold Adaptation and Its Potential Medical

app

lications」。

圖片來自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為了研究支持十三條紋地松鼠適應寒冷的生物學因素,這些研究人員構建出「培養皿冬眠(hibernation in a dish)」模型。他們獲取來自新生十三條紋地松鼠的細胞,將它們進行重編程後,讓它們變成

幹細胞

,即能夠變成體內任何一種組織細胞的未分化細胞。重要的是,這些在實驗室構建出的

幹細胞

,也被稱作誘導性多能

幹細胞

ips

C),保持成年十三條紋地松鼠細胞的內在寒冷適應特徵,因而就為研究這種嚙齒類動物的各種細胞類型如何適應寒冷提供一種平臺。

接下來,他們分別讓十三條紋地松鼠和人類的iPSC經過分化產生神經元,並比較這些神經元的基因表達。寒冷暴露揭示出神經元中的線粒體---以三磷酸腺苷(ATP)形式給細胞提供能量的細胞器---反應存在明顯的差異。他們發現由人類iPSC產生的神經元經過寒冷暴露後傾向於過度產生一種被稱為活性氧(ROS)的代謝副產物。人類神經元中過量的ROS似乎導致沿著微管分布的蛋白發生氧化,從而嚴重破壞微管結構。相比之下,由十三條紋地松鼠

ips

C產生的神經元經過寒冷暴露後保持相對較低的ROS水平,並且它們的微管結構保持完整。

寒冷暴露(cold exposure)也會干擾由人類

ips

C產生的神經元通過它的蛋白質量控制系統處理有毒性的發生氧化的蛋白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人神經元中的溶酶體包裹發生氧化的蛋白並通過蛋白酶消化它們,但是在經過寒冷暴露的人神經元中,蛋白酶從溶酶體中洩漏出來,從而消化附近的微管。

這些研究人員隨後在進行寒冷暴露之前利用兩種藥物處理來自非冬眠動物的細胞以便改變寒冷誘導損傷的過程。其中的一種藥物,即BAM15,抑制ATP的產生,這會降低ROS的產生。第二種藥物抑制蛋白酶活性。

在將來自非冬眠動物的多種細胞類型浸泡在這兩種藥物中後,Li和他的團隊讓它們暴露在4℃下4到24小時。這種藥物組合保存了由人類

ips

C產生的神經元中的微管結構。隨後的測試表明大鼠視網膜也保持功能。

他們發現這種藥物組合也會保存非神經組織的結構和功能。來自小鼠腎臟的腎細胞中的微管在冷卻和復溫後表現出改善的結構完整性。

除了對

器官移植

產生影響之外,這些發現也為在未來的研究中探究可能的治療應用鋪平了道路。比如,誘發體溫降低是一種遭受創傷後保護大腦的常用策略,但是人們需要權衡潛在的益處和寒冷誘導的細胞損傷帶來的潛在危害。

Li說,「通過理解冬眠期寒冷適應的生物學特性,我們可能能夠改善和擴大未來誘導體溫降低的應用,並且可能延長器官在移植前的生存能力。比如,腎臟的保存時間通常不超過30小時,在此之後,這種組織開始惡化,這就會破壞該器官在經過復溫和再灌注後發揮正常功能的能力。心臟、肺部和肝臟具有更短的保存期限。」(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Jingxing Ou, John M. Ball, Yizhao Luan et al. iPSCs from a Hibernator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tudying Cold Adaptation and Its Potential Medical Applications. Cell, 3 May 2018, 173(4):851–863, doi:10.1016/j.cell.2018.03.010

相關焦點

  • 細胞培養皿|35mm細胞培養皿|60mm細胞培養皿-實驗耗材-精藝
    常見儀器設備2:培養箱如果需要對細胞實驗室內的實驗用細胞進行體外培養,那麼必須把相關細胞放入培養箱。因為大多數情況下,適合細胞生存的溫度為37℃(溫差±0.5℃),如果升高2℃,細胞只能存活數小時,如果達到40℃,細胞將很快死亡。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首次實現完全體外培養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英國劍橋大學Azim Surani團隊和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Jacob Hanna團隊合作開展的這一研究,率先實現完全體外培養出成熟精子和卵子細胞。生物學家此次成功的關鍵是找到合適的起點。
  • Nature:重大進展!構建出人類肝臟的完整細胞圖譜,鑑定出新的肝細胞...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弗賴堡大學、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研究人員提供了人類肝臟組織的完整細胞圖譜。通過使用所謂的單細胞RNA測序技術,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與表觀遺傳學研究所的Dominic Grün團隊與斯特拉斯堡大學的Thomas F. Baumert團隊成功地構建出健康人肝臟中細胞群體的詳細圖譜。
  • 聲波有望代替人手進行培養皿實驗
    培養皿中粒子和細胞的設備模型。「聲波鑷子」是一種功能強大、用途廣泛的工具,從納米級細胞外囊泡到毫米級多細胞生物的生物製品,它都可以利用聲波操縱。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聲鑷的功能已經從簡單的粒子捕捉擴展到三維空間內細胞及生物體的精確旋轉和平移。雖然「聲波鑷子」功能強大,但它目前還未被廣泛運用。
  • Cell論文詳解!首次構建出負責自主運動的人三維類組裝體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科學界首次組裝了一種負責自主運動的人類神經迴路的工作模型。他們利用人類幹細胞產生了這種神經迴路的三種組成部分---分別代表大腦皮層、脊髓和骨骼肌的組織,並讓它們在培養皿中自行組裝在一起。
  • 在培養皿實驗中,聲波代替了人的手
    杜克大學的機械工程師展示了一組使用聲波處理皮氏培養皿中的顆粒和細胞的原型,該設備在科學界被稱為「聲學鑷子」,是製造此類工具的首次嘗試,迄今為止,這些工具已降級到具有特定設備和專門知識的實驗室對該技術進行描述的論文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聲學鑷子是功能強大,用途廣泛的工具集,它們使用聲波來操縱生物顆粒,範圍從納米大小的細胞外囊泡到毫米大小的多細胞生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聲學鑷子的功能已經從簡單的粒子捕獲擴展到了細胞和生物在三個維度上的精確旋轉和平移。然而,歸根結底,這一領域的成功取決於生物學家、化學家或臨床醫生等最終用戶是否願意採用這項技術。
  • Cell Stem Cell:開發出在體外長期培養成體幹細胞的方法
    2016年6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方法可能引發成體幹細胞培養領域變革。研究人員描述了獲得來自在日常治療肺部疾病期間收集的各種組織樣品中的氣道幹細胞(airway stem cell),並對它們進行增殖。
  • Nature | 胚胎幹細胞懸浮培養首次構建體外類囊胚
    目前,類器官模型已經成功應用於許多器官模型的建立,如腦、肝、腎等。類器官模型在研究疾病發生和藥物篩選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科學家們利用CRISPR技術,成功培育出人-豬嵌合體胚胎【3】;此後劍橋大學Sarah等人首次在體外合成人造小鼠胚胎,類原腸胚結構第一次實現了胚胎體外的構建【4】。
  • 科學家再也不親自下手了,聲波有望代替人手進行培養皿實驗
    培養皿中粒子和細胞的設備模型。「聲波鑷子」是一種功能強大、用途廣泛的工具,從納米級細胞外囊泡到毫米級多細胞生物的生物製品,它都可以利用聲波操縱。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聲鑷的功能已經從簡單的粒子捕捉擴展到三維空間內細胞及生物體的精確旋轉和平移。雖然「聲波鑷子」功能強大,但它目前還未被廣泛運用。
  • Cell Stem Cell:發現一種新的中間胚胎幹細胞類型,有望開發新的...
    2020年12月8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中國五邑大學、江門大健康國際創新研究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從多種物種中獲得一種新的「中間(intermediate)」胚胎幹細胞類型,它可以在培養皿中產生嵌合體,並產生精子和卵子的前體細胞
  • Science: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胚胎軀幹樣結構
    這些TLS結構能在五天內從細胞團塊中發育出神經、骨骼、軟骨和肌肉組織的前體。這可以讓我們在未來更有效地探究藥物的效果,而且這種研究的規模是在活體生物體內無法實現的。這正是胚胎在形狀上發生深刻變化並發育出各種器官前體的時候,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留下了許多未解的問題。如今,這項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培養出胚胎軀幹的核心部分,從而再現了胚胎發育的一個核心階段。該方法再現了培養皿中胚胎發育的早期形狀生成過程。
  • 用於重組抗體生產的細胞構建技術研究進展
    近年來,工程細胞系構建技術的研究進展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利用"細胞工程"技術提高宿主的生長、表達能力,新型載體功能元件和定點整合技術克服載體隨機整合時發生的"位置效應",以及應用流式細胞分選術和高通量篩選機器提高了重組細胞的篩選通量和效率。
  • Cell Reports:ALS細胞模型有助於尋找更有效的藥物療法
    2016年1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一項最近發表於《Cell Reports)》期刊的新研究,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研究人員們開發出一種細胞模型
  • Stem Cell Rep: 利用幹細胞技術培養人體腸道細胞
    近日,來自日本的科學家成功從人類誘導的多能幹細胞培育出類似於人體中存在的小腸細胞。他們聲稱,這種細胞可用於實驗室研究人類小腸藥物的運輸和代謝。小腸上皮細胞是大多數口服藥物吸收和代謝的部位。因此,關於新型口服藥物吸收的研究依賴於體外或動物模型來精確地重建小腸的環境。當前,科學家廣泛使用人類結腸癌細胞系Caco-2作為腸上皮模型。但是,這有其缺點:Caco-2細胞是從結腸細胞中分化得到的,因此,它們相比小腸細胞而言更像結腸上皮細胞。例如,這些細胞不表達細胞色素P450 3A4(CYP3A4),這是一種對藥物代謝至關重要的蛋白質,而該蛋白質在小腸中大量表達。
  • Cell: 星形膠質細胞保護神經元免受毒素累積
    當神經元快速而激烈地活動時,細胞中的脂質分子會受到損害並且會變得有毒。雖然大多數細胞將多餘的脂肪酸隔離開來或將它們運送到自身的線粒體中以防止積聚,但神經元似乎並不依賴這一機制。研究小組發現,刺激培養皿中的小鼠神經元會導致脂肪酸積聚,最終導致脂質顆粒釋放。然後,附近的星形膠質細胞吞噬了顆粒,增強了參與能量產生和解毒的基因的活性。
  • Cell: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培育出亨廷頓舞蹈病豬模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來自中國暨南大學、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吉林大學、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和雲南農業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HD豬模型。他們預計這種HD豬模型可能是一種測試HD療法的實用方法。
  • Stem Cell Rep:重大突破!科學家從培養皿中培養出「大腦組織」
    、三維的大腦樣培養物,其行為同人類中腦細胞的行為類似。由於一些倫理學原因,科學家們並不能從人類大腦黑質中提取細胞進行研究,為此全球科學家們就通過在培養皿中培養具有三維結構的中腦組織,而本文研究者就是從事此項研究工作的一個研究團隊。
  • Cell: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類生殖細胞
    (iPS),並使其分化成人類原始生殖細胞(hPGCLC,精子和卵子細胞),還發現了體外培養出hPGCLC的關鍵基因——SOX17基因以及marker物質——CD38糖蛋白。體外培養人類細胞的一個主要障礙是:老鼠和人類胚胎幹細胞是根本不同的,小鼠胚胎幹細胞是「幼稚」——容易被誘導分化成任意路徑;而人類幹細胞是「成熟」的,他們的分化方式不能適應所有途徑。Hanna和他的研究小組隨後建立了一種方法來下調分化遺傳信號通路,由此構建出了一種新型的iPS細胞,他們將之命名為「原始細胞」( naïve cell)。
  • Cell:重大突破!首次構建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基因調控圖譜
    2018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基因調控圖譜,其中在神經發生中,神經幹細胞轉化為腦細胞並且大腦皮層在尺寸上擴大。他們鑑定出調控我們的大腦生長並且在某些情形下為在生命後期出現的幾種大腦疾病奠定基礎的因子。
  • Nature:構建出SARS-CoV-2感染的人遠端肺類器官模型
    體外三維人體遠端肺培養系統將極大地促進對間質性肺疾病、癌症和SARS-CoV-2相關的COVID-19肺炎的病理研究。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以成人肺泡上皮細胞II型(AT2)或KRT5+基底細胞為來源,培育出長期不含飼養細胞的化學限定性遠端肺祖細胞培養物:遠端肺類器官(organ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