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論文詳解!首次構建出負責自主運動的人三維類組裝體

2021-01-11 騰訊網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科學界首次組裝了一種負責自主運動的人類神經迴路的工作模型。他們利用人類幹細胞產生了這種神經迴路的三種組成部分---分別代表大腦皮層、脊髓和骨骼肌的組織,並讓它們在培養皿中自行組裝在一起。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Human 3D Cortico-Motor Assembloids」。

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1.017。

這一進展有望加快對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它還表明,大腦可以與實驗室玻璃器皿中的身體部位融合,形成以現實生活中的方式工作的神經迴路。

從大腦向骨骼肌傳遞指令的神經迴路一旦中斷,就會導致不能移動和死亡。科學家們研究了實驗室動物,試圖了解人類的神經肌肉損傷,但是他們的努力因神經迴路的種間差異而受阻。

論文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副教授Sergiu Pasca博士在提及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ALS)時說道,「ALS已經在嚙齒類動物中被治癒了幾十次。沒有一種治療方法有效地轉化為人體治療。但是,如今我們可以使用患者自己的細胞來生成個性化的工作模型,這將幫助我們在培養皿中研究這些疾病。」

類組裝體(assembloid)

在12月3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Pasca團隊將一種皮層球狀體與另一種代表紋狀體的球狀體融合在一起,其中紋狀體是一種大腦結構,是愉悅感覺和動機行為的中樞。Pasca說,這種類組裝體可能被證明對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成癮的原因很有用。

參考資料:

1.Jimena Andersen et al. 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Human 3D Cortico-Motor Assembloids. 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11.017.

2.Yuki Miura et al. Generation of human striatal organoids and cortico-striatal assembloids from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0, doi:10.1038/s41587-020-00763-w.

相關焦點

  • Cell:可視化觀察核仁中的核糖體大亞基組裝過程
    2018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核糖體是負責細胞中蛋白合成的細胞器。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LMU)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核糖體組裝中的早期步驟,並且可視化觀察它們的RNA組分如何正確摺疊並找到它們在這種生長結構中的位置。
  • 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的三維結構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
  • Cell Stem Cell:操縱PTEN基因培養出具有表面褶皺的大腦類器官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懷特海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對一種似乎調節著人類大腦皮層生長、結構和組裝的特定基因通路獲得新的認識。他們也證實三維人類大腦類器官---微型的實驗室培養的特定大腦結構版本---能夠有效地為人大腦發育的分子過程、細胞過程和結構過程構建模型。他們給出一種鑑定受到寨卡病毒影響的細胞的新途徑。
  • ...在哺乳動物胚胎的首次細胞分裂期間,兩個紡錘體讓親本染色體...
    2018年7月17日/生物谷BIOON/---人們長期以來認為,在胚胎的第一次細胞分裂過程中,一個紡錘體負責將胚胎內的染色體分離到兩個細胞中。破解存在了20年的謎團科學家們一直觀察到親本染色體在雙細胞胚胎(two-cell embryo)的細胞核中形成兩個半月形的部分,但是不能清楚地對此加以解釋。論文第一作者、Ellenberg團隊的成員Judith Reichmann 說,「首先,我們僅關注親本染色體的運動,我們無法理解親本染色體分離的原因。
  • 清華大學重大成果: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核糖體自身是一個由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質組成的超大複合物(半徑20納米),其三維結構和分子機制的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學基礎研究中的重要方向。200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即授予了首次解析出細菌核糖體原子解析度的三位結構生物學家。  真核細胞核糖體裝配過程是個高度複雜的動態過程,有超過300種不同功能的輔助裝配因子(蛋白質或者RNA)參與其中。
  • Cell:重大突破!首次構建出人類大腦皮層神經發生的基因調控圖譜
    2018年1月1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次構建出人類神經發生(neurogenesis)的基因調控圖譜,其中在神經發生中,神經幹細胞轉化為腦細胞並且大腦皮層在尺寸上擴大。他們鑑定出調控我們的大腦生長並且在某些情形下為在生命後期出現的幾種大腦疾病奠定基礎的因子。
  • 化工學院仰大勇團隊:通過DNA動態組裝在細胞內構建類細胞器結構
    通過在胞內原位構建類細胞器結構有望實現細胞功能重塑和疾病進程幹預。發展可精準調控的胞內原位動態組裝系統,進而在複雜的胞內環境中實現分子精準可控動態組裝和拓撲結構調控,是胞內原位構建類細胞器的重要途徑,且存在極大的挑戰和困難。迄今為止,胞內分子組裝體系主要是基於酶響應的多肽類和合成高分子兩類材料,在分子設計多樣性、拓撲結構可控性和生物功能拓展性等方面仍存在局限。
  • Science:首次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構建出胚胎軀幹樣結構
    這些TLS結構能在五天內從細胞團塊中發育出神經、骨骼、軟骨和肌肉組織的前體。這可以讓我們在未來更有效地探究藥物的效果,而且這種研究的規模是在活體生物體內無法實現的。這正是胚胎在形狀上發生深刻變化並發育出各種器官前體的時候,這是一個高度複雜的過程,留下了許多未解的問題。如今,這項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利用小鼠胚胎幹細胞培養出胚胎軀幹的核心部分,從而再現了胚胎發育的一個核心階段。該方法再現了培養皿中胚胎發育的早期形狀生成過程。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核糖體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中的分子機器。所有生物,包括微小的細菌直至人類個體,都依賴核糖體對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進行生物合成。作為一個分子量巨大的複合物,核糖體本身是如何在細胞中由多條RNA鏈及超過70種蛋白分子裝配而成?
  • 施一公研究組發文報導釀酒酵母剪接體處於完成RNA剪接後構象的高...
    這篇題為《釀酒酵母「催化後剪接體」的結構》(Structure of the Post-catalytic Spliceosome fro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論文,報導了釀酒酵母剪接體呈現RNA剪接反應完成後狀態(定義為「P複合物」)以及其整體解析度為3.6埃的三維結構,並首次展示了mRNA前驅體中3』剪接位點的識別狀態。
  • 生物物理所解析90S核糖體組裝前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核糖體是由RNA和大量蛋白質構成的大型分子機器,負責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蛋白質合成。在真核生物中,核糖體組裝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核糖體在成熟過程中需要和大量的組裝因子暫時結合,形成了一系列核糖體前體複合物。小亞基核糖體在組裝過程中形成兩個主要的中間體:早期的90S和晚期的pre-40S前體。
  • Science:首次從結構上揭示細菌細胞器如何組裝
    2017年6月27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
  • 中新學者構建出三維材料中的光子「高速公路」
    新華社杭州1月10日電(記者 朱涵)浙江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學者合作構建出首個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在由該材料構建的光子「高速公路」上,光子避開材料雜質和缺陷,跑出了「Z」字形,大幅提高了傳輸效率。該成果於10日凌晨發表於《自然》雜誌。
  • 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剪接體 激活過程中結構重塑的分子...
    這種看似簡單的化學反應在細胞中難以自行發生,而負責執行這一化學反應的是細胞核內一個巨大且高度動態變化的分子機器 —— 剪接體(spliceosome)。從 1977 年首次發現 RNA 剪接至本世紀初,科學家們通過免疫沉澱、基因敲除、交聯質譜、建立體外剪接反應系統等研究手段,初步建立起剪接體的組裝、激活與解聚的發生過程,以及蛋白與蛋白、蛋白與核酸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調控等複雜的 RNA 剪接調控網絡。
  • 施一公等報導釀酒酵母剪接體處於完成RNA剪接後構象的高解析度電鏡...
    施一公等報導釀酒酵母剪接體處於完成RNA剪接後構象的高解析度電鏡結構
  • 科學家發現12面體矽籠,可用於材料組裝和醫學治療
    在6月20日《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由美國康奈爾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Uli Wiesner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了10納米的單個自組裝十二面體結構——12面矽籠,該結構可用於中尺度材料組裝,也可用於醫學診斷和治療。「人們曾提出,這些非常複雜的納米結構將是大塊材料的結構單元。」
  • Cell論文詳解!莊小威教授揭示人類染色體結構不同於你的想像
    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圖片來自Cell, 2020, doi:10.1016/j.cell.2020.07.032。
  • 科學網—拓撲絕緣體或構建光子 「高速公路」
    本報訊(記者崔雪芹 通訊員柯溢能)1月10日,中新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設計出一種特殊結構的人工電磁單元,構建出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
  • J Cell Sci:中心體複製調控新機制
    中心體由一對具有桶狀微管結構的中心粒和圍繞在其周圍無定形的中心粒周圍物質組成,在間期細胞中調節微管的數量、極性和空間分布,為細胞主要的微管組織中心。此外, 中心體還參與紡錘體組裝、有絲分裂和纖毛髮生等一系列重要的細胞生物過程。中心體數目或結構異常是導致有絲分裂出錯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中心體異常與多種惡性腫瘤和纖毛病等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繫。
  • 拓撲絕緣體或構建光子「高速公路」
    1月10日,中新研究團隊通過聯合攻關,設計出一種特殊結構的人工電磁單元,構建出三維光學拓撲絕緣體,首次將三維拓撲絕緣體從費米子體系擴展到了玻色子體系。相關成果發布在《自然》上。  這條三維世界光子的「高速公路」為「Z」字形,但光子在傳播時,能夠無障礙地繞過「Z」形拐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