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Cell Rep:抑制DNA甲基化調控因子 讓iPSC更像ESC

2020-11-28 生物谷

2016年7月7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亮點:

抑制miR-29a家族表達能夠提高體細胞重編程效率

DNA去甲基化是抑制miR-29a表達之後誘導產生的主要變化

CpG島周圍的甲基化受到miR-29a家族的高度調控

抑制miR-29a家族表達後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在表觀遺傳水平上與胚胎幹細胞非常接近

近日,來自美國耶魯幹細胞中心的研究人員在國際學術期刊Stem Cell Reports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研究進展,他們發現一個microRNA家族在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對DNA甲基化水平起到了重要調節作用,抑制該microRNA能夠使誘導多能幹細胞的DNA甲基化水平更加接近胚胎幹細胞。該研究對優化誘導多能幹細胞的重編程條件,獲得更適於臨床應用的iPSC具有重要意義。

過表達Yamanaka四因子(OCT4,SOX2,KLF4以及MYC)誘導體細胞重編程獲得多能幹細胞的過程還會伴隨著整個基因組和表觀遺傳組學的變化。之前研究已經表明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組蛋白修飾和DNA甲基化水平與胚胎幹細胞高度相似,但是這兩種幹細胞仍然存在表觀遺傳學的差異。特別是誘導多能幹細胞的DNA甲基化水平存在異常,這也是誘導多能幹細胞在臨床應用方面的一個主要顧慮。因此找出重編程過程中調節DNA甲基化水平的因子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miR-29家族是人類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他們通過global DNA甲基化和羥甲基化分析發現DNA去甲基化是重編程早期抑制miR-29a表達介導的一個主要事件,抑制miR-29a之後獲得的誘導多能幹細胞在表觀遺傳水平更加接近胚胎幹細胞。

總的來說,該研究揭示了miRNA在體細胞重編程獲得多能幹細胞過程中對表觀遺傳修飾的重要調控作用,為獲得更適於臨床應用的誘導多能幹細胞提供了潛在方法。(生物谷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 

doi:10.1016/j.stemcr.2016.05.014 

Regulation of the DNA Methylation Landscape in Human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by the miR-29 Family

Eriona Hysolli1, 8, Yoshiaki Tanaka1, 8, Juan Su1, 2, Kun-Yong Kim1, Tianyu Zhong1, 3, Ralf Janknecht4, Xiao-Ling Zhou1, 5, Lin Geng1, Caihong Qiu1, Xinghua Pan1, Yong-Wook Jung1, 6, Jijun Cheng1, Jun Lu1, Mei Zhong7, Sherman M. Weissman1, In-Hyun Park

Reprogramming to pluripotency after overexpression of OCT4, SOX2, KLF4, and MYC is accompanied by global genomic and epigenomic changes. Histone modification and DNA methylation states i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Cs) have been shown to be highly similar to 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 However, epigenetic differences still exist between iPSCs and ESCs. In particular, aberrant DNA methylation states found in iPSCs are a major concern when using iPSCs in a clinical setting. Thus, it is critical to find factors that regulate DNA methylation states in reprogramming. Here, we found that the miR-29 family is an important epigenetic regulator during human somatic cell reprogramming. Our global DNA methylation and hydroxymethy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DNA demethylation is a major event mediated by miR-29a depletion during early reprogramming, and that iPSCs derived from miR-29a depletion are epigenetically closer to ESCs. Our findings uncover an important miRNA-based approach to generate clinically robust iPSCs.

相關焦點

  • Cell:siRNA介導DNA甲基化調控研究
    在基因組中除了DNA和RNA序列以外,還有許多調控基因的信息,它們雖然本身不改變基因的序列,但是可以通過基因修飾,蛋白質與蛋白質、DNA和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影響和調節遺傳的基因的功能和特性,並且通過細胞分裂和增殖周期影響遺傳,這就是表觀遺傳學
  • Cell Stem Cell :發現DNA酶促氧化修飾調控小鼠成體神經元的產生和...
    近期研究發現5mC在體內可以被TET家族蛋白氧化成5-羥甲基化胞嘧啶(5hmC)等形式,而這些氧化修飾在早期胚胎和哺乳動物腦內有較高水平的分布。Tet酶催化的DNA氧化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功能已有一些報導,但其在神經系統中的功能還鮮為人知。
  • Cell Rep:分析DNA甲基化幫助理解淋巴瘤病理發生
    2016年10月12日訊 /生物谷BIOON/ --癌細胞與健康細胞在DNA甲基化方面存在不同。這些不同可以用於解釋基因的腫瘤特異性表達偏差,還可以用於發現生物標記物幫助檢測腫瘤,預測腫瘤病人的預後,為腫瘤病人制定治療計劃。表觀遺傳學讓這一切都成為可能。
  • Stem Cell Rep: 利用幹細胞技術培養人體腸道細胞
    但是,這有其缺點:Caco-2細胞是從結腸細胞中分化得到的,因此,它們相比小腸細胞而言更像結腸上皮細胞。例如,這些細胞不表達細胞色素P450 3A4(CYP3A4),這是一種對藥物代謝至關重要的蛋白質,而該蛋白質在小腸中大量表達。此外,Caco-2細胞傾向於顯示高細胞系間差異。
  • Cell Stem Cell:科學家找到維持皮膚幹細胞功能的兩個蛋白「守衛」
    他們觀察到這兩個蛋白在基因的增強子和超級增強子上發揮它們的活性,雖然增強子和超級增強子都距離它們調控的基因很遠,但能夠起到非常強的增強轉錄作用。「這兩個蛋白經常通過DNA甲基化實現對基因的抑制,因此我們非常驚訝地看到這兩個蛋白會在幹細胞轉錄最活躍的區域發生激活。由於之前無法研究Dnmt3a和Dnmt3b在整個基因組中的分布,因此我們也從未觀察到上述現象。
  • 杭州師範大學Cell Stem Cell揭示幹細胞表觀遺傳調控
    所以對調控HSC自我更新分子機制的研究始終是幹細胞領域的研究熱點。Wnt信號分子是一類在多種無脊椎與脊椎動物的組織中廣泛表達並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活性因子。它們在細胞內至少可激活三種不同的信號通路:經典的Wnt/β-catenin信號通路、非經典的Wnt/JNK信號通路和Wnt/Ca2+信號通路。
  • Nature綜述:幹細胞功能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不同細胞的分化程序由轉錄和表觀遺傳學調控保駕護航。不過,人們還不了解表觀遺傳學調控在發育完成之後對組織內穩態做出的貢獻。       Nature Reviews Molecular Cell Biology雜誌七月十三日發表了題為「Epigenetic control of adult stem cell function」的綜述文章。
  • 胃癌中微小 RNA 與 DNA 甲基化調控的關係
    ,這種甲基化修飾可以調控miRNA的表達。的甲基化同時受到其他因素的調控。 miRNA並不只受表觀遺傳機制調控,也能通過表觀遺傳修飾調控DNA甲基化和組蛋白修飾過程。,還可以通過其他途徑來調控DNA甲基化。
  • DNA甲基化破壞改變造血分化
    DNA甲基化破壞改變造血分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9 23:37:40 美國紐約基因組中心Dan A. Landau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的最新工作表明,DNA甲基化的破壞改變了造血分化。
  • Cell Stem Cell:幹細胞分化和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關鍵調控信號通路
    儘管已有大量研究證實ES細胞的自我更新和全能性特性受到細胞外信號分子和細胞內的關鍵轉錄因子的共同調控,然而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於啟動胚胎幹細胞從自我更新向分化狀態轉變的信號途徑卻了解甚少。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Calcineurin-NFAT信號在啟動小鼠ESCs細胞的譜系分化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阻斷Calcineurin-NFAT信號可以在不依賴於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情況下使ESC長期維持在自我更新狀態。
  • Stem Cell Rep:建立高效快速iPS重編程系統並解析其表觀調控機制
    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陳大華和孫欽秒以及Emory大學教授金鵬領導的研究團隊,將轉錄共激活因子YAP的轉錄激活結構域(TAD)和Oct4、Sox2、Nanog分別進行融合。這種融合了激活結構域的誘導方法(OySyNyK-iPS)和傳統的誘導方法(OSNK-iPS)相比,可以更加快速、高效地誘導體細胞重編程。
  • Cell Rep:IKKe調控T細胞NFAT激活的分子機制
    2016年7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NFAT(Nuclear Factors of activated T cells)最初被發現是T細胞激活的關鍵調節因子。NFAT家族蛋白包含5個轉錄因子(NFATc1-NFATc4以及NFAT5)。它們擁有相似的結構域以及結構特徵。
  • COMPASS、Polycomb以及DNA甲基化差異性調節H3K4三甲基化
    為了解MLL2依賴的轉錄調控,研究人員進行了基於CRISPR的篩選,將MLL2依賴的基因作為小鼠胚胎幹細胞中的報告基因。研究人員發現MLL2通過排斥PRC2和DNA甲基化機制來保護髮育基因免受阻抑,從而在基因表達中起作用。因此,通過抑制PRC2和DNA甲基轉移酶可以減輕在沒有MLL2情況下的抑制。
  • Cell Res.:康九紅研究組發現Sox2促進iPSC形成的miRNA/DNMT機制
    2012年12月25日,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康九紅教授研究組關於內源miRNA-29b介導關鍵重編程因子Sox2的功能,並直接調控DNA甲基轉移酶(DNMT3a/3b),從而調節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形成的研究成果。該成果是由博士生郭旭東和劉起東共同完成的。
  • Cell Stem Cell | 蘇大張文勝組揭示小鼠胚胎幹細胞三胚層分化調控機制
    胚胎幹細胞(ESCs)能夠自我更新和分化成身體的所有細胞類型,這是由關鍵因子,包括轉錄因子(TF),多聚複合物,microRNA和組蛋白修飾物調控的。這些因子還包括ATP依賴性染色質重塑複合物,其水解ATP可以改變染色質的構象,從而調節TF對染色體DNA的接近。哺乳動物開關/蔗糖不可發酵(SWI-SNF)複合物,也稱為BAF(Brg或Brahma相關因子)複合物,代表ATP依賴性染色質重塑超家族的一個亞家族,並形成多達15個具有不同功能的亞基的多態組裝。基於亞基組成的特異性。
  • DNA甲基化
    表觀遺傳的機制主要包括DNA共價修飾、蛋白質共價修飾、染色質重塑以及非編碼RNA調控四個方面。在DNA共價修飾中,最主要的就是DNA甲基化。在DNA鹼基上增加甲基基團的化學修飾稱為DNA甲基化(DNA methylation)。DNA甲基化在除酵母以外的所有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多發生於胞嘧啶的第5位碳原子上,形成5′-甲基胞嘧啶(5mC)。在哺乳動物中,5mC大多發生於CpG二核苷酸中,而CpG常常在基因5′-端的調控區成簇串聯排列,構成CpG島,大小為300〜3 000 bp。
  • Nature | piRNA信號通路新調控因子
    其中12個是與piRNA合成相關並且有5個是新穎的MIWI2相互作用因子;另外鑑定得到了16個相互作用因子,其中有14個是以前未知的(圖1)。為了確認這些因子對於MIWI2功能的作用,首先需要該因子符合兩項條件。第一,該基因表達的時間框需要嚴格限定在從頭甲基化的時間內,與Miwi2以及Dnmt3l的表達時間相似。
  • Nature:DNA甲基化分布圖
    專題:Nature報導DNA甲基化是表觀遺傳修飾的一個重要機制,它能從一個DNA序列產生不同模式的基因表達。它對正常發育至關重要,其功能失常可引起癌症和其他異常。現在,研究人員利用高通量亞硫酸氫鹽測序與單分子測序相結合的方法,以核苷酸解析度獲得了在胚胎幹細胞中和在由它們形成的各種不同的細胞類型中DNA甲基化的一個分布圖。該分布圖顯示了基因組中甲基化隨細胞發育(如當胚胎幹細胞成熟成為神經細胞時)而變化的特定點。更具普遍意義的是,這種方法對於與發育生物學、癌症和再生醫學相關的細胞群的表觀遺傳分析將會是有價值的。
  • Plant Cell | 首次繪製擬南芥mRNA和ncRNA的m5C甲基化圖譜
    RNA作為一種最古老而又非常重要的遺傳物質,目前已發現其存在100餘種不同的化學修飾形式,這些不同的化學修飾以甲基化為主。RNA的胞嘧啶(C)在轉錄後進行甲基化修飾形成 5-甲基胞嘧啶(m5C),植物中RNA的m5C作為一種重要的修飾具有多種重要功能,例如調控植物對於脅迫的響應、參與幹細胞增殖以及RNA代謝等。
  • J. immunology:microRNA參與狼瘡低甲基化調控機制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沈南教授領導的研究組整合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風溼科的臨床優勢和健康所的基礎研究力量,繼2009年在風溼病學領域最有影響力的雜誌ARTHRITIS & RHEUMATISM上報導了miRNA作為負反饋調節分子在狼瘡關鍵致病通路中起了重要作用後,近日又在國際學術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發表了有關miRNA參與狼瘡T細胞低甲基化調控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