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進展】Cell:科學家首次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入侵靶細胞過程

2021-02-24 病毒學界

導 讀

    單分子科學作為一門新興邊緣學科,給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帶來了蓬勃生機,使人們能更深刻地了解複雜的微觀生命過程。流感病毒的包膜蛋白HA長期以來一直是研究其他病毒融合機制的模型。近日,自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德國圖賓根大學和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結合假病毒顆粒技術,首次直接地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發生的實時結構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有助這種病毒與靶細胞融合,入侵它們的內部並劫持它們的功能。相關研究結果於2018年6月28日在線發表在Cell期刊上,論文題目為「Direct Visualization of the Conformational Dynamicsof Single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Trimers」。論文通信作者為塔夫茨大學醫學院的James Munro博士和Dibyendu Kumar Das博士。

Fig. 1. Graph abstract

研究背景

    長期以來,流感病毒的包膜蛋白HA一直是研究其他病毒的融合機制的模型:病毒表面的包膜蛋白必須將它們附著到細胞膜上,隨後它們與細胞融合在一起。這種融合讓病毒的內含物釋放到細胞中,並進一步接管細胞的內部功能並進行增殖。

結果速覽

       為了方便實驗,研究者利用基於慢病毒載體系統構建了表面帶有流感病毒HA的假病毒顆粒開展了研究。通過使用先進的成像技術---用於測量經過螢光染料標記的單個分子內的納米距離的單分子螢光共振能量轉移(single-molecule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smFRET),隨後對獲得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研究人員首次對尋找細胞靶標的單個HA分子的形狀變化進行實時可視化觀察。

研究發現,位於流感病毒表面上的單個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分子解摺疊並向靶細胞延伸,隨後重新摺疊,這個過程每秒會發生5至10次。該發現表明流感病毒要比之前認為的發生更大的動態變化,這可能有助於開發更加有效的疫苗和更好地理解伊波拉病毒、HIV和非典型肺炎冠狀病毒(SARS-CoV)等其他的病毒。

Figure 2.  smFRET Assay for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HA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作者如是說

     文章的通訊作者Munro說道,「包膜蛋白被描述成老式的捕鼠器,處於靜態的彈簧加壓狀態,等待著與靶細胞發生相互作用的觸發。一旦受到觸發,它們在三維結構上就會經歷巨大的變化,從而使得流感病毒與細胞發生融合併入侵靶細胞內部。然而,儘管之前的研究已給出一些提示,但是這個過程並未直接被人們觀察到,而且人們廣泛地認為這種病毒表面上的每個包膜蛋白分子經觸發後僅有一次機會附著到靶細胞表面上。」

研究發現了HA分子是多功能的且發生動態變化的,這與之前假設的模型相差甚遠。Munro說,「這種病毒分子能夠自我重構,然後逆轉這種自我重構,並多次快速地重複這個過程。這個事實改變了我們看待病毒入侵的方式。」

這種可逆性可能以多種方式讓流感病毒受益,包括在沒有合適靶標存在的情況下阻止過早激活,讓眾多病毒分子能夠保持同步以便增強入侵效率,並幹擾細胞中的識別病毒的形狀來抵抗它入侵的保護性抗體。

Munro說,「表面蛋白是免疫系統『觀察到』的這種病毒中的唯一部分。因此,幾乎所有已知抑制病毒增殖的抗體都靶向這些蛋白。我們問道,『免疫系統識別什麼結構才能製造出更加有效的抗體?』」

還需開展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這種蛋白動態變化是否也存在於流感病毒之外的其他病毒中,而且利用沒有感染性的伊波拉病毒顆粒進行的可視化觀察實驗正在Munro實驗室中開展。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HA) is the canonical type Iviral envelope glycoprotein and provides a template for the membrane-fusion mechanisms of numerous viruses. The current model of HA-mediated membrane fusion describes a static 「spring-loaded」 fusion domain (HA2) at neutral pH. Acidic pH triggers a singular irreversible conformational rearrangement in HA2 that fuses viral and cellular membranes. Here, using single-molecule Förster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smFRET)-imaging, we directly visualized pH-triggered conformational changes of HA trimers on the viral surface. Our analyses reveal reversible exchange between the pre-fusion and two intermediate conformations of HA2. Acidification of pH and receptor binding shifts the dynamic equilibrium of HA2 in favor of forward progression along the membrane-fusion reaction coordinate. Interaction with the target membrane promotes irreversible transition of HA2 to the post-fusion state. The reversibility of HA2 conformation may protect against transition to the post-fusion state prior to arrival at the target membrane.

1.Influenza HA spontaneously samples conformationsrelated to membrane fusion

2.Interaction with the receptor allosterically inducesfusion peptide movement

3.pH, receptor binding, and interaction with a targetmembrane regulate HA dynamics

4.HA can return to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 aftertransient exposure to acidic pH

參考文獻:

1.Dibyendu Kumar Das, Ramesh Govindan, IvanaNikić-Spiegel, et al.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the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Single Influenza Hemagglutinin Trimers. Cell, 28 Jun 2018.

doi:10.1016/j.cell.2018.05.050

2. 細胞:Cell:首次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入侵靶細胞過程

本期編輯:Annabella

好知識共同分享

相關焦點

  • Cell:首次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入侵靶細胞過程
    2018年7月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醫學院、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德國圖賓根大學和美因茨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直接地可視化觀察流感病毒的表面蛋白發生的實時結構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有助這種病毒與靶細胞融合,入侵它們的內部並劫持它們的功能。
  • Cell:可視化觀察核仁中的核糖體大亞基組裝過程
    2018年1月12日/生物谷BIOON/---核糖體是負責細胞中蛋白合成的細胞器。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LMU)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核糖體組裝中的早期步驟,並且可視化觀察它們的RNA組分如何正確摺疊並找到它們在這種生長結構中的位置。
  • 七年後又獲進展,英國科學家首次在人體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形成
    近日,英國科學家首次在活細胞中觀察到四螺旋DNA的形成。先前的研究都需要殺死細胞或使用高濃度的化學探針來觀察G4的形成過程,因此研究人員還未在正常的活細胞中追蹤到它們的實際存在。這一次,Shankar Balasubramanian帶領的團隊聯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利茲大學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螢光標記,該標記能夠附著在人體活細胞中的G4上,這使他們首次觀察到該結構的形成方式及其在活細胞中的作用。
  • ...細胞毒性T細胞其實是用「超級組合炸彈」轟炸靶細胞丨科學大發現
    細胞毒性T細胞,工作細胞中的黑衣服壯漢,拿把刀對著癌細胞等等靶細胞捅來捅去。它那把刀捅完,還會在靶細胞上留下數枚「炸彈」。近日,牛津大學的. Balint和M. L. Dustin等破解了細胞毒性T細胞(CTL)殺傷靶細胞的詳細過程。
  • Nat Commun:科學家首次觀察到細胞的「彈弓樣」運動方式 有望開發...
    2019年3月1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密西根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首次觀察到了快速的「彈弓」樣細胞運動方式,通過向前彈射,人類細胞的移動速度或許要比之前研究人員認為的快5倍以上,研究者在新型的生物工程3D支架上觀察到了細胞的這種運動方式,這種支架能夠模擬基質組織
  • Nature:轉錄因子Foxp3的靶基因目錄首次公布
    1月18日的《自然》發表了兩篇獨立的論文,首次給出了轉錄因子Foxp3的靶基因目錄。兩篇論文的研究方法和結果並不完全相同,但是它們的發表表明人類在治療自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上邁出了極其重要的一步。     科學家們以前發現調節性T細胞受到一種名為Foxp3的主調控基因的控制。主調控基因與單個基因結合從而控制它們的活動進而影響細胞的行為。
  • 科學家首次發現:特殊T細胞會用「超級炸彈」轟炸靶細胞,從而殺死...
    科學家首次發現:特殊T細胞會用「超級炸彈」轟炸靶細胞,從而殺死危險異類  Evelyn Zhang • 2020-05-11 15:48:17 來源:前瞻網 E3997G0
  • Cell:細胞死亡的複雜途徑
    自從二十世紀60年代發現程序性細胞死亡以來,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學科的研究人員對這個過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作為發育和動態靜止的一個關鍵機制,細胞程序性死亡能夠清理細胞內已不需要的或受損的細胞。儘管細胞凋亡是了解最多的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近期研究人員開始對自我吞噬作用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這個過程是一種高度調節、異化過程,能使細胞自己吃掉自己。
  • 瘧原蟲入侵細胞過程首次在原子尺度顯示
    新華社雪梨6月29日電(郭陽)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藉助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描繪出瘧原蟲入侵人體細胞過程的三維結構圖,這有助於開發新型瘧疾疫苗和抗瘧藥物。  瘧疾由瘧原蟲引發,經蚊子叮咬傳播,症狀包括發熱、肌肉疼痛、頭痛、嘔吐、腹瀉等,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 【學術前沿】張雷組揭示Hippo信號通路維持細胞增殖和凋亡平衡以...
    Hippo信號通路核心成員由上遊的激酶複合物MST/SAV/LATS/MOB以及下遊的轉錄複合物YAP/TAZ-TEADs組成,YAP/TAZ-TEADs通過控制時間和空間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從而調控細胞命運。隨著對Hippo信號通路研究的不斷加深,其在細胞增殖、分化,以及在組織器官發育和損傷修復與再生過程中的重要功能被逐漸解析。
  • 我國首次實現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
    近日,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劉波團隊在細胞膜張力的可視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該研究結果首次實現了細胞膜張力的動態可視化觀察,並證明了定向應力作用下細胞極性變化並非由細胞膜張力的非均勻分布所引起,而應由細胞膜下其他結構對力的非均勻傳遞直接導致。
  • Cell:首次觀察細胞內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功能
    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當前,研究蛋白納米機器功能的生物學家從細胞中分離出這些複合體,然後利用體外技術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它們的結構。或者,他們採用允許在活細胞內對這些複合體進行分析的技術,但是這很少會提供結構信息。
  • Cell:科學家首次培養出人類精子和卵子細胞!
    以色列和英國科學家培養人類的卵子和精子,材料來自一個人的皮膚細胞。這一研究的成功將給不育症的治療前進了一步,當然會面臨巨大的爭議和安全性審查。該研究12月24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科學家首先將皮膚細胞誘導成為誘導幹細胞 (iPS),這種細胞可以分化為任何細胞,包括精子和卵子。
  • Cell:重大突破!發現一種廣譜的CRISPR/Cas9抑制劑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7.07.037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如果說CRISPR複合物聽起來很熟悉,那是因為它們是新一波基因組編輯技術的最前沿。
  • 《科學》: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發育全過程
    他們開發了一種小鼠胚胎發育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首次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有了這項技術之後,科學家終於可以像研究透明的斑馬魚一樣觀察哺乳動物的胚胎發育過程了。在這裡呢,我們得感謝下模式小鼠,它們為人類的健康付出了太多太多。
  • Cell:重大突破!首次從結構上揭示CRISPR-Cas3系統作用機制
    論文通信作者為哈佛醫學院細胞生物徐助理教授Maofu Liao和康奈爾大學研究員Ailong Ke。這些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描述出當這種CRISPR複合體裝載靶DNA並讓它做好被Cas3酶切割的準備時準確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他們說,這些結構揭示出一種存在多層錯誤檢測的過程,即存在阻止不想要的基因組損傷的分子冗餘(molecular redundancy)。
  • PNAS:新技術使DNA合成過程可視化
    近日,國際著名雜誌《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刊登了瑞士蘇黎士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成果,科學家們研發了一種新物質,可用來標記和觀察動物體內的DNA合成過程。該技術的應用為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策略。詳細了解動物體內DNA和蛋白質等大分子合成是理解生物系統和設計疾病治療策略的必要條件。
  • 「Science/Cell Sys」背靠多組學大數據 科學家設計更加「智能」的細胞療法
    近年來,雖然細胞免疫治療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實現對癌細胞的精準靶向仍然具有挑戰性。近期,在兩篇新的論文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科學家們提出了一些互補的策略,用「智能」細胞療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 2019年6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開發出DNA顯微鏡doi:10.1016/j.cell.2019.05.019傳統上,科學家們使用光、X射線和電子來觀察組織和細胞的內部。如今,科學家們能夠在整個大腦中追蹤線狀的神經纖維,甚至可以觀察活的小鼠胚胎如何產生原始心臟中的跳動細胞。但是這些顯微鏡無法看到的是:細胞在基因組水平上發生了什麼。
  • 靶細胞裂解死亡為何屬於細胞凋亡?
    細胞凋亡最大的特點是細胞死亡時仍能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以此避免細胞內物質的滲漏和由此引起的炎症反應。 通過細胞凋亡清除被病原體感染細胞的過程:殺傷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CTL或Tc)可高效、特異性地殺傷腫瘤細胞和被病毒、胞內寄生菌等感染的宿主細胞(靶細胞),而不損傷正常組織。